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校門裡的社會運動:台灣學生自治與學生權利

校門裡的社會運動:台灣學生自治與學生權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14497
朱軒立
FUN學
2025年5月26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9814497
  • 叢書系列:FUN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5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FUN學


  • [ 尚未分類 ]











    道阻且長 願伴同行



      寫給和2018年的我一樣,初次擔任學生會核心幹部,卻對眼前的工作一無所知的學生自治實踐者。



      台灣是全世界少有以法律規定各大學、專科學校、高中職都必須成立學生會的國家,早在2005年修正通過的大學法,就規定「全體學生均為學生會當然會員」,並賦予了學生會捍衛學生權利的職責。但是成立學生會之後,學生權利就受到保障了嗎?在學生會經營屢遭困難、學生群體對公共議題關注度下降的世代裡,我們該如何繼續努力?學生自治與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之間,又能以什麼方式相互連結?



      本書試圖解答以下問題:

      學生自治與學生權利的關係是什麼?

      學生自治如何延續學生運動的傳統?

      如何建構學生權利的理論體系?

      如何破除學生自治的制度困境?

      如何對學生權利議題提出論述、做出行動?

      台灣的大學教育和民主社會該往何處發展?



      這是台灣第一本以學生權利為主題的專書,作者從他在跨校學生自治組織服務的經驗裡,擷取出豐富的實務案例,並用完整的論述脈絡貫穿所有案例,更從法律、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角度,反覆辯證學生自治與學生權利的關係,是所有學生會幹部、學生自治參與者、關注公共事務的青年、關心校務治理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重視台灣民主的公民所必讀的著作。

    ?


     





    推薦序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 陳雪玉 7?

    推薦序 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 蔡璟鴻 11?

    自序 15?



    CHAPTER 1 什麼是學生權利? 19?

    SECTION 1 概述 20?

    權利與權益 21?

    學權與人權 22?

    SECTION 2 人權 25?

    人性尊嚴 26?

    康德的道德觀 27?

    人權的發展 29?

    SECTION 3 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人權 32?

    我國憲法對人權的保障 32?

    特別權力關係的破除 35?

    SECTION 4 人權的階層性 39?

    練習 41?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43?



    CHAPTER 2 學生權利與政治哲學 45?

    SECTION 1 自由與平等 48?

    平等的自由主義 49?

    羅爾斯與學生權利 51

    自由與平等的關係 52?

    SECTION 2 保守主義 55?

    家父長制 56?

    SECTION 3 民主 62?

    審議式民主 62?

    SECTION 4 資格論 68?

    常民知識 70?

    利害關係人 72?

    練習 75?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77?



    CHAPTER 3 權利思維與論述 79?

    SECTION 1 倫理學關鍵字 81?

    手段與目的 81?

    實然與應然 84?

    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88?

    SECTION 2 社會學想像 91?

    SECTION 3 學權之眼 95?

    SECTION 4 論述的陷阱 101?

    中立的陷阱 101?

    政治正確的陷阱 103?

    練習 106?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10?



    CHAPTER 4 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 111?

    SECTION 1 高等教育的範疇與特色 113?

    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 114

    SECTION 2 當代台灣高等教育的變遷歷程 118?

    時期一:1960年代以前 118?

    時期二:1970至1980年代 119?

    時期三:1987年解嚴以後 120?

    「高教崩壞」 122?

    SECTION 3 市場化與公共化 127?

    SECTION 4 反思高等教育意義 133?

    練習 136?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38?



    CHAPTER 5 什麼是學生自治? 139?

    SECTION 1 學生自治的內涵 141?

    台灣學生自治的制度性保障 144?

    SECTION 2 台灣學生自治發展簡史 148?

    1988年 148?

    1993年與2005年 150?

    2022年 154?

    SECTION 3 學生自治與學生運動 158?

    政治社會化 162?

    練習 165?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67?



    CHAPTER 6 學生會 169?

    SECTION 1 學生會的法律定位 172?

    說法一:學生社團說 172?

    說法二:校內行政單位說 173?

    說法三:人民團體說 174

    說法四:公法團體說 175?

    SECTION 2 學生會獨立性問題 180?

    財務自主新制度:學生會申請編配統一編號 183?

    文書自主新制度:學生會申請電子公文系統 186?

    SECTION 3 學生會體制問題 188?

    學生政府 vs 學生工會 191?

    SECTION 4 學生會路線問題 195?

    練習 200?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202?



    CHAPTER 7 學生校務參與 203?

    SECTION 1 大專校院的決策機制 205?

    組織與會議體系 205?

    校務會議 210?

    公立大學經費制度 214?

    SECTION 2 學生會議參與的現況 217?

    學生會(及會議學生代表)的代表性問題 221?

    SECTION 3 校務共治與校園民主 227?

    練習 230?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232?



    CHAPTER 8 學生申訴 233?

    SECTION 1 學生申訴制度概述 235?

    SECTION 2 學生申訴與魔法 239?

    歷史的魔法 239?

    繞行的魔法 240?

    包容的魔法 241

    SECTION 3 學生申訴制度爭點 242?

    爭點一:申訴主體及客體問題 242?

    爭點二:委員會組成問題 246?

    練習 249?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250?



    CHAPTER 9 學生權利議題實例 251?

    SECTION 1 消極性學權議題 254?

    案例:校園言論自由 256?

    案例:校園勞動權利 261?

    案例:扣留畢業證書 266?

    SECTION 2 幼體化與規訓 273?

    幼體化 273?

    規訓 277?

    案例:學生獎懲 281?

    SECTION 3 生活權利 285?

    案例:校內餐飲 286?

    案例:校園交通 289?

    案例:學生宿舍 292?

    SECTION 4 學習權利 301?

    案例:英語畢業門檻 302?

    案例:勞作教育 306?

    案例:學業退學制度 311?

    練習 319?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322



    CHAPTER 10 學生權利行動 325?

    SECTION 1 會議行動 329?

    會議之前 329?

    會議之中 332?

    會議之後 338?

    SECTION 2 倡議行動 339?

    學權問卷與學權統計 341?

    SECTION 3 進階學權行動 352?

    SECTION 4 組織、連結與行動陣線 356?

    練習 359?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363?



    尾聲 365



    ?





    自序



      回想2018年,我甫接任國立陽明大學學生會副會長時,經常有種「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感覺。而即便想要閱讀相關文獻, 上一本學生自治的專書,是臺師大學生會前會長林少軒於2010 年出版的〈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成書至今已將近十五年,雖然該書內容豐富、嚴謹,但十五年間的許多社會變革,早已改變了學生自治的樣貌。於是我懷抱著「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該有多好」的心情,將我對學生自治、學生權利的反思一一寫下,不僅作為給當時自己的傳承筆記,更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各界評論、批評,讓學生自治圈的「論戰傳統」重新活絡起來。



      從學權、活動、到組織經營,學生自治包含著許多迥異的面向,而受限於篇幅和個人能力,本書無法涵蓋學生自治所涉及的所有子議題。如果林少軒的〈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是一本學生自治總論,我希望本書能夠作為一本學生權利專論,兩者之間存在包納和承繼的關係(如果有學生自治學系的話,兩者或許可以分別被理解為大一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整本書將會緊繞著「學生權利」來開展論述,而關於學生自治本質和諸學生自治制度的討論,由於和學生權利的保障緊密相關聯,因此也會使用許多篇幅來討論。



      這本書的標題是來自這樣的一個靈感:在當代台灣的歷史經驗裡,「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這兩個概念的面貌經常重合,學生頻繁地成為社會運動的關鍵能動者。既然如此,學生自治和學生權利行動作為廣義的學生運動,或許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而且是「校門內的社會運動」。



      本書最重要的論點,是希望能夠呈現學生權利和學生自治之間的「主—客關係」,我會在每一個章節裡一再主張:學生權利是我們所希望達成的目的,而學生自治是達成這項目的的手段,而目的永遠比手段更為關鍵。因此在章節排序上,我將先討論與學生權利相關連的各項基本概念(第一至四章),再介紹學生自治和學生自治的三大制度(第五至八章),最後將兩者統合在一起,分述近年的各項重大學權議題(第九章),以及該如何發起學權行動(第十章)。



      若要將本書拆分為「理論」與「實務」兩篇(儘管我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辯證關係,本質上屬於一體),或許可以將第一至八章都歸類為理論,而僅有第九、第十章屬於實務知識,這樣的不平衡一方面是來自於書籍這種載體的優勢和限制,二方面是因為各項實務知識,更應該在各大專校院的真實場域裡學習。每一本書必定受限於作者所身處的時空環境,縱使我因為跨校學生組織及青年署的工作經歷,處理過跨學制的諸多學權案例,但依然會存在視野上的侷限。不過,為了盡可能協助讀者將本書內容轉化為實際應用,本書每個章節的最後都設計有練習題,供有興趣的讀者自由使用。



      每本書都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遠距對話,因此在寫作時,作者必定會去想像讀者的面孔。我在這本書裡試著與後輩學生自治實踐者對話—更精確地說,是和2018年的我一樣,初次擔任學生會核心幹部,卻對眼前的工作一無所知的學生自治實踐者—也就是與我自己對話。如果正在閱讀這句話的你,是和本書目標受眾完全相反的角色—可能是學校教職員,甚至是學生會的輔導老師—請原諒我必須在後續的內容裡,屢屢將教職員描述成學生必須與之抗衡的對象,這絕對不蘊含對你個人、對任何教職員個人的批評,而只是要對當前台灣高等教育場域的結構問題做出切實的描繪。



      最後,縱使這本書看起來像一本教科書(實際上在撰寫時,也不免受到教科書寫作風格的影響),但請讀者們務必留意:受制於極其有限的文獻資料,以及我個人不足的學術能力,本書注定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充其量只能算是案例研究或實務意見, 尤其隨著時間推移,本書內容的精準程度也將會持續下滑,直到他從一本工具書變成歷史文本。我盡可能在每一個論證裡力求嚴謹,但若仍有疏忽之處,尚請海涵,並歡迎隨時不吝來函指正、討論。



      這本超過17萬字的厚重書籍能夠成功完稿,必須極其感謝母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原國立陽明大學)林奇宏校長、郭旭崧校長、陳怡如主任秘書、翁芬華學務長、羅鴻基組長等老師,願意與學生會夥伴們一同營造多元而民主的校園氛圍;感謝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陳雪玉署長、蔡君蘋組長、張靜瑩組長、許韶芹科長、黃佳婷科長、林瑋庭科員等機關夥伴,願意與各校學生會一同尋求學生自治發展方向的共識。感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社團法人臺灣學生聯合會、臺灣青年事務協會、台灣公共哲學教育推廣協會等團隊夥伴,給予我為學生以及各校學生自治後輩服務的機會,更讓本書的案例得以尚稱充實。



      感謝辰昊、品銓、厚安、冠澤、志鴻、郁雯、建璋、律德、晏蓉等學生自治及公民團體夥伴、前輩對本書內容的具體建議,讓我得以梳理議題背景、以更簡潔和完整的方式呈現概念;尤其感謝輔仁大學社會系戴伯芬老師,針對本書第四章關於高等教育的內容,給予精準而明確的批評,讓我能夠修正邏輯缺漏、補足論述脈絡。



      本書付梓之際,台灣社會正面臨民主發展的危機與轉機。2024年5月17日,許多青年因擔憂立法院採取非民主程序,自發齊聚在立法院後門關心,群眾中可以看到許多學生自治夥伴的身影。同一時間,許多學生會深陷傳承困難、公關危機、財政紀律風波、選舉遭學校介入等嚴峻挑戰,但也有更多後進夥伴選擇加入學生自治行列,在傾頹的舊日華廈裡重新搭建高樓。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感謝各界學生自治和社會運動夥伴接續努力,讓我們得以繼續並肩前行。



      感謝我的家人、伴侶與生活夥伴,讓我在學生自治的沿途都能活在安全感之中。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我的替代役服役地點—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撰寫完成,感謝室友們對我夜間的鍵盤聲完全包容,並鮮少過問我到底在做什麼。



      最後請容許我以一句類似於座右銘的話作結,並開始本書的實質內容。



      生命不只有幸福,人還有責任。—Albert Camus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