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希望能做一樣的夢:廖玉蕙志人散文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508105
廖玉蕙
九歌
2025年7月01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508105
叢書系列:
廖玉蕙作品集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廖玉蕙作品集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從親人到朋友的相處、從長輩到晚輩的相待,玉蕙老師寫出了人際關係間各種揣測與誤解,各種溝通與艱難,她之所以有憾恨、有自省,全在於堅持以情理為度,減錯待之傷。──石曉楓
散文是廖玉蕙的代稱,她的文字溫潤蘊藉,時帶幽默,並與時代同步。無論敘事、道情、寫人,無一不是世間風景與人情世故。在二○○二年《廖玉蕙精選集》中,展現她寫情的輾轉曲折、細膩的攝像能力,聲色逼真,道出許多人的前塵舊夢。二○二五年新編《希望能做一樣的夢》精選二十餘年寫人的文章,並增添新作,溫婉說出一則則光陰故事。
無論親情、友情、師生關係,或周遭的人物,她選取出生活片段、深刻事件,準確描繪人物個性、言談笑貌,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從父執輩的一九五○年代,到手足故舊成長的一九七○年代,生養兒女的一九九○年代,到新世紀誕生的孫女們,為台灣留下不同時代的人物縮影,看見社會風氣的轉變。
首篇〈繁華散盡〉從書寫父親起始,到〈純真遺落〉中童年故舊,人物由親而疏,從父母、伴侶、兒女、孫女到手足、師生、友人,旁及身邊的人物,勾勒浮世的一期一會。有膾炙人口〈取藥的小窗口〉寫母親的無私付出;與書名同篇〈希望能做一樣的夢〉則記錄孫女純真無邪的期望,同枕眠而夢相同;而引起讀者共鳴〈小哥的江湖〉道出手足間矛盾又複雜的情感;〈長廊裡的腳步聲〉則是寫下身為人師的她與學生之間的小故事;沒想到巧遇〈隔壁班的女孩〉居然補足自己陌生的童年往事,她只能對荒謬微笑。廖玉蕙將這些不同樣貌的身影集結,展現最動人精彩的志人散文。
本書特色
★精選廖玉蕙書寫人物的散文篇章,從父母、家人到老師、學生,更旁及其他生活上相逢的人物,篇篇精彩動人。
專文推薦
石曉楓(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平路(作家)
目
錄
推薦序? 「深知身在情長在」? 石曉楓
自序? 光陰的故事
輯一? 繁華散盡
繁華散盡
取藥的小窗口
在暗夜中狂奔
第五十四頁
遠方
輯二? 希望能做一樣的夢
如果不是你
一只名牌包
租書店、包子、和總經理
叛逆冒險原來都是愛
陪你一起找羅馬
常民美學的濡染
希望能做一樣的夢
慶幸困頓總是容易被遺忘
成長之痛
輯三 下著微雨的日子
下著微雨的日子
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人生城門守太深
小哥的江湖
水深浪闊的江湖
輯四? 在碧綠的夏色裡
敢於質疑批判──恩師潘重規教會我的事
人生不相見
長廊的腳步聲
穿一隻靴子的老虎
輯五? 純真遺落
純真遺落
隔壁班的女孩
有關清掃的問題
洗頭與豬舌頭的關係
有什麼新進展?Rosa?
?
序
自序
光陰的故事
一晃眼,人生忽忽已過七十餘。有時夜半醒來,不禁悚慄。在暗黑的室內,俛首沉吟:還有幾年的光陰,能夠恣意揮灑呢?
自一九八四年寫下〈閒情〉一文,算是正式踏入文壇,至今四十年有餘,我寫了約四十五本散文、小說專書,外加現代文學創作論述及古典文學論文集、古典普及書……約三十餘冊,以年出兩本書的速度,持續且穩定地筆耕。仔細想來,這大約是除了婚姻之外,我最為持久的堅持與經營。
這些年來,年輕的創作人才輩出,每每在各式競賽的評審中,驚豔於他們聰慧、靈動的書寫,總是嘆服。江山代有才人出,多少英才在不景氣的出版環境中,無視於艱難,仍鍥而不捨地力求突破,真是令人無限感動;而對自己這麼多年來,依然維持初心,不敢言老的一步一腳印記錄光陰的故事,也不由得要給自己拍拍手。
二○○二年,九歌曾為我出版一本《廖玉蕙精選集》,由詩人陳義芝悉心主編。經過了二十多年,許多朋友都敲碗鼓勵我該整理出第二、甚至第三本。自行編輯精選集其實是個艱難的工作,畢竟寫作是經年累月的凝視、抉擇、思考、爬梳與書寫的歷程,每篇雖都交揉著情感與理智的斟酌與平衡;但寫過就過了,要回頭整理、揀選,理出千頭萬緒,就好比為人母的,要公開為自己生出來的孩子們評定高下,情感上是挺掙扎的。
於是,想起我一向對人充滿興味。曾花甚多筆墨,為親友故舊描容寫真。如果對我文章熟悉的讀者,必然觀察到近些年來,我的寫作大多傾注在所有的人際上,親情、友情、師生關係、對周遭人物的觀察,這也許跟年紀有關,但或者跟個人情性關係更大。喜歡觀察人,和人互動,並反省互動中的眉眉角角,一直是我從小到大持續關切的事。於是,我決定乾脆就從人物的書寫開始整理,先編一本志人的散文集。
志人的散文傳統,雖落後於神話、仙鄉、狐妖鬼怪等的小說,但也可以上溯及於史傳體的《史記》、《漢書》和魏晉六朝專門記載人物言行、傳聞軼事的《世說新語》、《語林》。前者以往被列入史傳,後者被歸為小說,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取生活片斷來表現人物,和現今的志人散文算是相當接近的。只是過往書寫的對象大多鎖定檯面上留下名號的菁英、大人物;後來才開始關注平民百姓,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現不同時代的市井風貌與人情世故。譬如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張岱的作品〈柳敬亭說書〉,兩者都走小市民風,逸出上流社會的文人雅士或政治圈,直搗市井達人,前者直指綠化專業,後者勾勒瓦舍說書人。筆下多聚焦專業素養、高超技藝,固然開闊了寫作的廣度,相形之下,對人物性情深度的內在挖掘,則稍嫌不足。
如今,時代開放,家族書寫蔚為風尚,它通常比較近似盤點私密記憶,加以拼貼、反芻、重組並產生新意的歷程。譬如:隱地《漲潮日》、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出版,一向「為生者諱為死者隱」的潛規全被徹底顛覆。志人不止於掠影個人行誼,記錄時代的聲音;甚至袒露真實互動以止痛療傷。作者秉筆直書,往往直指創傷,不辭酷烈或怨毒,散文於是呈現前所未有的淋漓盡致。
志人散文難寫,若不痛不癢,粉飾太平,不如不寫。如果寫得太酣暢淋漓,又常牽涉寫作倫理,作者既要描摹輪廓,又要適度點染上色;既想維持適度的距離,又希望能作深入的細部挖掘。下筆時,要斟酌的地方甚多,一不小心,就會逾越界線,引起非議。散文作家因文肇禍或傷了和氣的所在多有。最難之處在拿捏摹寫對象的接受底線。?
平生接觸過的人何止百計,芸芸眾生中,之所以取以為筆下的資材,必有其特殊緣由。志人散文得寫出其特殊性,行文時,不但要顧及刻畫的準確性與深刻度,還得兼顧人情世故、拿捏下筆輕重,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社會氛圍與個人年齡、經歷會讓人逐漸放鬆禁忌,在吞吐之間,日趨自在悠遊。
常常被問及描摹人物時,如何斟酌輕重?難道不怕得罪人?我當然對「得罪人」心懷忐忑,但也相信,寫作時只要不是心懷惡意,而志在傾吐真誠的心意,為當事人尋找一個說法,最終都會得到諒解。事實也證明,秉承這個準則,讓我寫作多年,大部分都還能輕騎過關。
既然說是大部分,當然還是難逃少數案例。譬如:我寫兒女不難,因為兒子從不看母親的文章,也不在乎形象,女兒對母親盲目崇拜,也沒有問題。但寫孫女時,已來到絕對自主並大力揭櫫尊重人權的年代,我得追隨時潮,在刻畫稚齡孫女後,都會先將草稿念給孫女聽,經過她們核可後才寄出。小傢伙態度嚴謹,內容得極寫實不說,連對白的用語都相當講究,她們對自己的言行,務求存真,不希望阿嬤潤飾,這是孩子的堅持,我尊重。
除此之外,我早期刻畫母親教養嚴厲,經常鞭影不斷,母親就曾在來客盛讚她的女兒在母親節特刊裡把她寫得很生動時,當客人面前吐槽我:「作家攏嘛烏白寫,根本袂當相信!」客人走了,我問她:「妳怎麼這樣說,我哪裡說謊了?」她回說:「像我遮爾仔溫柔的人,妳是按怎逐擺攏佮我寫甲遐爾仔刺!」(像我這麼溫柔的人,為什麼你每次都把我寫得這麼凶!)全家人聽了都笑了,但母親說得如此理直氣壯,我不得不承認,這是個人記憶揀選的不同而已,非干誰對或誰記憶有誤的問題。而這本書第一輯裡的〈第五十四頁〉,我就悲傷地揭曉了母親從那之後,為何再也不抱怨我的原因。
當然,摹寫對象的底線在哪裡,是需要花時間探究的,你得對當事人有深度理解才不致觸其逆麟。我寫行走江湖的小哥的性格:手頭闊綽時極慷慨,請吃高檔牛排或高價購買現場演唱會招待都是稀鬆小事;當然,手頭不便,借錢時也極自在,賭輸錢,就出示我家地址,讓黑道來家裡討賭債。他得知我得了文學獎獎金時,幫我呼朋引伴請他們吃昂貴的魚翅餐,也不必跟我事先商量(見〈小哥的江湖〉)。小哥無賴、嗜賭、砍殺、浪遊,我寫完後心情忐忑,登載後,有些擔心。但他事後一句結論:「妳寫得很對,我就是這款人。」我覺得天空為之一亮;接下來的續集〈水深浪闊的江湖〉,行文就毫無窒礙,廣闊無邊了。
書中最後一篇〈有什麼新進展嗎?Rosa?〉可以道出志人小說可能面臨的艱難。文章寫一位極為優秀的同期校友,如何為「傑出校友」的榮銜計較、費心。當文章刊出後,聽說許多昔日同期同學的群組裡,開始為其中直白的情節竊竊私語。因為文章分上下兩天刊登,看了上篇,同學開始替我擔心次日的下篇該如何善後,才能照應人情,不致流於尖刻。下篇登出後,據朋友在email轉述,有人鬆了一口氣,說:「還好,文章後半對主人翁有翻轉的描述,感覺廖玉蕙還是很溫暖厚道。」有人認為後半雖然有圓回來,但仍擔心公開發表,當事人也許感到難堪,甚至批評說:「如果是我,會選擇不寫。」我回覆這位轉述的好友說:「請代我向那位稱讚我『溫暖厚道』的朋友轉達謝意,她看出了我的用心。我期待除了寫競爭的動機外,還能提供另類思考,而且為稀釋站高處批判的道德魔人潔癖,還以自身虛榮為例將心比心。因為散文多半寫實,但世間乏完人,如何避重就輕,或為當事人作更深入的剖析是周到的作者會念茲在茲的。當然我也可以不寫,照應了傳統的溫柔敦厚。但作者與非作者的不同處,就在於對所見所聞不吐不快的動機;無論善惡,寫出世相,探索人心幽微處,提供讀者多元視角中之一角。所以,我強調那位持相反意見的人也沒錯,如果我不是寫作者,確實跟她一樣也不會寫,即使心裡嘟囔著。」
這本自選集的取材,基本上是承繼前一本《廖玉蕙精選集》而來,而以寫父親的〈繁華散盡〉一文為橋梁,成為連結兩本的線索。必須特別提出的是其中的台語書寫,在我出版台語有聲書《彼年春天》前後,台文部分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我沒有加以修改或訂正,仍維持原先台、華語交雜的面貌,是有意讓寫作的經歷存真,不以今非昔,也許細心的讀者可以從中看出台灣台文書寫的趨勢。
書名:《希望能做一樣的夢》是小孫女一次睡前天真的期許,充滿了美好的願景,我聽到時,感覺猶如天籟,就將之視為往後最纏綿的願望。書分五輯。首輯題為「繁華散盡」,書寫最親愛的父母,充滿數不盡的懷念;次輯「希望能做一樣的夢」,描摹丈夫、兒女與孫女,如今依然相互倚賴甚深的三代;三輯是「下著微雨的日子」,懷念已然仙逝的手足,願他們和父母在天上快樂團聚;四輯「在碧綠的夏色裡」,追憶師生同窗共度的時光;五輯「純真遺落」,勾勒浮世的一期一會。關係由親至疏,大抵囊括曾經交會的各種關係,當然只能擇取代表,無法一一細數。
總之,期待這本選集,你會喜歡。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