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情結: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

情結: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4453
河合隼雄
林暉鈞
心靈工坊
2025年6月18日
160.00  元
HK$ 128  






ISBN:9789863574453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Alchemy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經典學派/大師思想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另一個自己,

    總是悄悄拉扯我們的情緒與決定??



      「情結」是內心深處帶著強烈情緒色彩的能量,往往不受自我意識控制,卻時時左右我們的情緒、行為與人際關係。它讓你莫名其妙地忘詞或說錯話,也讓你無緣無故地討厭某個人……若未加以覺察,情結便透過語言、行動、夢境,或症狀現身,使心情拉扯糾結,甚至對生活扯後腿。



      在本書中,榮格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以清晰簡練的文字,融合文學、神話與臨床經驗,帶領讀者輕鬆理解情結是什麼,也告訴我們如何與這個隱於內心的力量共處。



      為了克服情結,河合直言:「我們需要的是以愛為背景的對決,以及毫不敷衍的對話。」這不是一場溫和的協商,而是一場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的深層心理對決。唯有提起勇氣、直球面對,我們才可能使那些隱形的力量浮現,並將之轉化成為前進、成長的動力。



      河合也提醒我們,當現代的科技與社群活動讓外在生活世界愈來愈廣闊時,我們對內心的探索便應該愈加深刻,才不會迷失在瞬息萬變的洪流之中。



      而認識、直面情結,就是深入自我至關重要的一步。



      本書不僅是探討心理現象的作品,更是認識榮格心理學不可或缺的經典入門,其行文淺白,洞見犀利,對所有渴望深入自己內心動力的人來說,無疑是理想的起點。



    本書特色



      ★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認識何謂「情結」、如何與它共處

      ★援引神話、文學,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例,令讀者多元而直觀地看到「情結」的各種樣態。

      ★特邀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河合俊雄 專文推薦!



    讚譽推薦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雪力(夏瑄澧)|YouTube《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陳宏儒|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陳俊霖|榮格分析師、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

      廣梅芳|臨床心理學博士、榮格分析師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按姓氏筆劃排列)



      除了將本書當作認識「情結」與榮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之外,它也能作為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指引,甚至當成專業人士在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時的參考書,提供了多層次的閱讀面向。——河合俊雄



      將情結論述得最完整的書就是這一本,它同時也是河合隼雄最傑出的早期作品。

      我會將本書稱作自我瞭解的聖經,沒有之一。——鐘穎


     





    │推薦序一│ 以「情結」為線索,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河合俊雄

    │推薦序二│ 情結與內在星空:自我探索的聖經�鐘穎?

    │推薦序三│ 「情結」不只是「情結」:撥開「複雜性」的迷霧�魏宏晉



    第一章 什麼是「情結」?

    1 是什麼威脅了我們的主體性

    2 詞語聯想測驗

    3 自我

    4 情結的結構



    第二章 另一個我

    1 雙重人格

    2 分身(Doppelganger)

    3 自卑情結

    4 心的互補性



    第三章 情結的現象

    1 自我與情結的關係

    2 精神官能症

    3 人際關係與情結



    第四章 情結的消除

    1 與情結對決

    2 Trickster

    3 死亡的體驗

    4 儀式的意義



    第五章 夢與情結

    1 情結的人格化

    2 夢的意義

    3 男性形象與女性形象

    4 夢中的「我」



    第六章 情結與原型

    1 伊底帕斯情結

    2 文化差異的問題

    3 原型

    4 自性的實現



    引用與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一



    以「情結」為線索,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

    河合俊雄(臨床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就像我們常常會聽到「那個人懷有很強烈的情結」之類的說法,「情結」這個詞彙在世界各地,幾乎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用語,尤其大多是用在與自卑感有關的情況。但事實上,「情結」原本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發明的專業術語。榮格從接受詞語聯想測驗的人所產生的混亂反應(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聯想出對應的詞,或是事後記不起自己最初的回答等等)中,指認出情結的現象——本書的論述,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也就是說,情結是威脅到你我主體性的東西。而且就像本書一開始所舉出的例子(一位中年女性,對職場中擅長料理的女同事感到強烈的厭惡)所顯示的,我們身邊那些引起我們不快的人,他們的特徵經常與我們自己的情結有關。作者將這位女性的情結暫時命名為「料理情結」,但其實人們對於金錢、性、容貌、手足關係、父親、母親等等各種不同的事物,都可能產生情結。



      河合隼雄於一九六五年在瑞士取得榮格分析師的資格,是亞洲第一位取得該資格的人。這本編列在岩波新書系列的著作,首次出版於一九七一年、作者四十三歲的時候,也使他一夕成名。雖然問世已超過五十年以上,但內容絲毫沒有過時,至今仍然非常受到歡迎,每年都追印再版,去年(2024)十月在日本發行的,已經是第七十一刷。



      這本書以一般讀者為對象,撰寫的方式非常淺顯易懂。即使如此,它也不僅說明「情結」的現象,更以「情結」作為線索,引領讀者們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我想這是它如此受到歡迎與重視的原因。



      如同雙重人格的案例所顯示,情結的現象不只威脅我們的主體性,有時候甚至會奪走我們的主體性而取得主導地位——就像這樣,這本書介紹了情結所造成的各種現象,並且更進一步透過幾個心理治療的例子,探討「如何消除情結」、「整合情結的可能性」等問題。也就是說,讀者們不僅可以透過本書客觀地認識「情結」的概念,更可以經由情結,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在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書中所舉的一些心理治療的案例,雖然短小卻令人印象深刻。儘管本書淺顯易懂,但是它論述水準之高,對於以心理治療為專業的人來說,也極具參考的價值。特別是第四章開頭,以離開母親而獨立為主題的中學男生的案例,非常令人感動。



      情結也經常人格化,化為人物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夢中,因此本書特別以第五章探討夢與情結的問題。其中介紹的許多夢的例子本身就相當引人深思,而作者所提出論點更是具有說服力。例如,那位因為同性戀傾向而煩惱的高中男生,夢見自己的房間空空蕩蕩,而隔壁友人(他的愛慕對象)的房間則排滿了家具。這個對比最終讓他聯想到,友人的家庭富足而溫暖,自己的家人則關係慘澹而冷漠。



      此外,因為某些情結的影響所及超過個人的範圍,促使榮格構想出原型的概念,認為原型位於人類心中超越個人的層次,是產生人類某些重要意象的根源。本書最後的第六章,就探討了原型與情結的關係。換句話說,經由對情結的介紹,本書成為一本榮格心理學的絕佳入門書籍。



      而除了將本書當作認識「情結」與榮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之外,它也能作為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指引,甚至當成專業人士在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時的參考書,提供了多層次的閱讀面向——作者指出「情結」具有多重的層次,而這本書本身,亦是如此。



    推薦序二



    情結與內在星空:自我探索的聖經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經常有人問我:「陰影裡頭的內容是什麼?」

      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情結」。



      什麼是情結?



      雖然情結已經成為了心理學的常見用語,但多數人對它的認識並不完整。它是什麼?簡單來說,情結是威脅我們人格主體性的東西。它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會讓你越講越激動、憤慨激昂的內在無形事物。榮格學派常用「附身」這個詞來形容人被情結佔領,從而失去理性的狀態。



      換個說法,情結就是「有色眼鏡」,它是理性致力消除的對象。但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更看重外在知識的獲取,而非內在知識的探究,因此無論人的學歷多高,他還是可能在特定觀點上充滿偏見。



      那些特別容易讓人激動或反過來想要迴避的議題,就有我們的情結隱身其中。藉由與情結的接觸,人會獲得能量;但要當心的是,情結經常會喧賓奪主,讓我們失去客觀。



      有趣的是,愛好占星學的榮格也會用constellation(星座)這個詞來指涉情結(complex)。換言之,它是我們內在情緒的集合體,在我們的內在星空中閃閃發亮。若想辨別它,你得先願意抬頭,並且具備一點星空的知識才行。



      這麼說來,情結其實是內在星空的主角,就如星座書上寫的那樣,星座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動,情結對人也有類似的影響力。



      諮商是為了消除情結嗎?



      「心理諮商的目的就是消除情結嗎?」這是我另一個常被問的問題。



      ——不是,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去「認識它」。因為當情結挾帶著蓬勃的心理能量自無意識出現時,自我會被迫遠遁,所以他們兩者很可能並沒有真正地打過照面。



      榮格心理學中所謂的「認識自己」,指的就是認識我們內在的情結——認識那個會影響我,但我卻根本不認識的心靈元素。認識自己這件事,並不是要我們去反覆熟悉我們已經熟悉的自我。



      要認知自身容易受哪個情結影響並不容易,尤其情結本身就是一個複合體,它在與其他情結纏繞交織的同時,也會與個人的自我緊緊交纏。我經常把它比喻為一串肉粽:它的內部有香菇、花生、豬肉與蛋黃,你很難將誰與誰分開,它在外部也還跟其他肉粽綁在一起。



      也就是說,在處理特定情結的同時,其他議題也會一併現身。所以作者河合隼雄特別提醒我們,認為「只要把某個情結去除,精神官能症就能痊癒」的觀點是普遍的誤解。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瞭解當事人自卑情結的起因時,會先發現他對金錢的認知有偏見,覺得錢很骯髒(金錢情結)。在深究之後,你又察覺這背後有父母情結在作祟(他認為父母就是低俗的商人),同時當事人還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收入跟姊姊比較(手足情結)。



      可以這麼講,在進行諮商時必須一次跟多個情結作戰,所以它的歷程才會如此緩慢。



      雖然這裡使用「作戰」這個詞,但要銘記在心的是,情結經常是自我的對立面,這是源自於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太過單一。河合隼雄強調,「在彌補自我的片面性與不足上,情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個人,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他特別以夫妻為例,說明伴侶之間的對話就是與自己的情結對決。



      從此角度來說,人際之間的衝突其實是來自雙方的情結互炸,如果希望自己的各項關係能和諧順暢,要處理的對象就不是對方的「錯誤」,而是情結所指向的個人議題。



      情結與神祕現象的關係



      雖然上文以一個比較學術的方式討論了情結的概念,但「情結」還有另一個神祕的面向,它在榮格心理學中也被視為鬼神與妖異的代名詞——神靈附體、卡到陰、冤魂附身、通靈??這些民俗的常見現象,同樣被視為情結的作用。



      所以情結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自主情結」(autonomous complex),顧名思義,它是自主運作、不受控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就好像被靈體拜訪一樣。當中比較戲劇化的表現,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雙重與多重人格。



      藉助情結理論,這些原先難解的神祕現象因此被納入心理學的視角。但問題來了,情結可以解釋全部的神祕現象嗎?為何觀落陰時,被附身的靈媒可以精準說出亡靈生前的喜好,以及只有他與詢問者兩人之間的祕密?



      河合隼雄博士在述及「分身現象」時也語帶保留,「有些事情僅僅依靠情結的概念是遠遠無法解釋的」。根據榮格生前最後一位祕書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e)的說法,榮格本人在晚年時也感覺到了情結理論在詮釋鬼神附體現象時的不足,漸漸不再提了。



      這表示心理學尚無法完全說明那些令人驚奇又感嘆的神祕現象。例如,頭七時阿公的鬼魂造訪家中的小孫子,並告訴當事人他不可能知道的阿嬤的小名;又或者,僅有小學學歷的乩童,在王爺附身後即興且大量地以信徒的名字為首字來創作春聯??



      榮格雖仍試著用原型來解釋這一切,但依然讓榮格心理學在心理學界蒙上了神祕主義的色彩,又讓神祕學家感覺榮格心理學在侵門踏戶。處在尷尬位置的榮格心理學因此也充分體現了情結的難以捉摸。



      結語:精彩萬分的學術著作



      情結理論從身心疾病的研究出發,在揭開心靈運作原理的同時,也推開了宗教與靈界的大門。而將情結論述得最完整的書就是這一本,它同時也是河合隼雄最傑出的早期作品。



      我會將本書稱作自我瞭解的聖經,沒有之一。



      在本書出版後的十六年,作者又完成了《影子現象學:探索陰影與它的國度》,某種程度上,該書可被視為《情結》的續篇,情結與陰影的問題至此終於各自有了完整的解釋。



      兩書珠聯璧合,互為補充,其所延伸探究的問題實在太多,我在驚訝於作者對人性觀察之廣闊深刻的同時,又覺得面對心靈的無窮變化,自己所學實在有限。



      雖是學術書籍,本書卻精彩萬分。能用心理學視角同時滿足大眾好奇心,又不違榮格專業的作者,似乎也只有河合隼雄博士了。



    推薦序三



    「情結」不只是「情結」:撥開「複雜性」的迷霧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河合隼雄先生精通精神分析,深諳日本文化,卻也還得用一整本書的篇幅,佐以旁徵博引,輔助案例對照理論,才足以清楚解釋日譯後的「complex」一詞,足見精準把握此字原旨要義之不易。



      日本學界譯介西方學術名詞,常使用漢字以補日語假名音譯稍遜形神之憾,而由於字義直通,應節合拍,許多便為華人學界直接因襲,比如,哲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毫不違和。然而,在翻譯「complex」時,華文學界的用法和日本的有了分歧,日本最終以片假名音譯作「???????」;在中文裡,如今則通用為「情結」。不管是「???????」或者「情結」,都已經在各自的社會裡生根發芽,借河合先生的話就是「幾乎完全融入了日本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本書首章開宗明義便直指該詞在日本的翻譯歷史,河合先生畫龍點睛地暗示了「complex」的概念並不一般,「最初這個用語被介紹到日本時,曾經有『心的複合體』或是『複合』等翻譯,目前則直接音譯」;一樣地,「complex」的概念被引介入中國之初,也曾經過反覆砥礪,不同的翻譯方式,代表譯者各自的理解或者重視的面向。



      一九二一年,朱光潛先生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福魯德的隱意識說與心理分析〉一文,允為中國比較詳盡介紹精神分析理論之濫觴,但該文沒有提到「complex」的概念。朱先生稍後寫作《變態心理學》,介紹包括佛洛伊德等學者的心理學學說,一九三?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書裡,他將「complex」譯為「情意綜」,對後來有比較大的影響。高覺敷在一九三三年翻譯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論》(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u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中,特別於卷首撰寫「譯言」,對幾個翻譯關鍵詞做出說明:「關於譯名,我所用的都較為普通,然而下列數詞卻有聲明的必要:『complex』有譯為『心組』的,我則譯『情意綜』,此詞為吾友朱君孟實所創,不敢掠美 。」



      孟實為朱光潛先生的字,至於選譯作「心組」的是余文偉,一九二六年,他在上海《民鐸》上發表〈佛洛特派心理學及其批評〉長文,評介佛洛伊德理論。



      此外,一九二?、三?年代,還有謝六逸與契可親採用「錯綜」的譯法。到了一九四?年代,心理學家潘光旦翻譯英國性學家靄理士(Havelock Ellis)的《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特別在文中譯註裡指出:「精神分析派常用的『complex』一字,有人譯為『癥結』,也有人說,可以譯做『疙瘩』,都可以過得去,今酌定用『癥結』。精神上郁結不解的『癥結』,與普通行文時所用的『癥結』,例如,問題的癥結,自是不同,讀者自可參照上下,自可不致相混。」



      台灣在一九六?年代末引進精神分析理論,起初翻譯「complex」也有見選用「癥結」的,但很快地,「情結」的用法便流行了,與此同時,「情意結」與「情意綜」也間或可見;而中國大陸地區在一九七?年代末改革開放後,重啟西方思想的正常譯介,就算重版早期著作,也都統一改為「情結」,比如一九八六年潘光旦的《性心理學》,以及一九八七年高覺敷的《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簡體字重版,內文的「complex」都改譯為「情結」,這可能與官方統一外文譯詞標準有關。



      引進新的外語詞條,譯法通常有段「百家爭鳴」的時期,因此「complex」起初有多種譯法,各國皆然,無可厚非。有趣的是,日本最後選擇了音譯,而台灣與大陸終究卻以「情結」為依歸,何以如此?「情結」看來望文差可知意,「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古典與雅緻兼之,日本人何不「從善如流」?



      河合先生在他書中沒有直接觸及這個問題,畢竟他著書目的不在考據,但長篇論述,卻也足以說明此事與不同文化的語言字義轉譯後,無法「一言以敝之」有關。榮格原本使用「complex」的脈絡是指「情感複合體」(德語:gefuhlsbetonter Komplex),是用以說明「某種情感集結而成的心理內容集合體」,它不只是望文生義的「情結」,單指一股憋在某處而無可伸張的胸中鬱結,而是可能有很多股情感集合醞釀,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complex」的內涵是動態的「複雜性」(complexity),會產生情感的複雜性系統互動,如人腦、氣候、生態,甚至到整個宇宙,都是複雜性系統,皆具自發「湧現」(emergence)新現象的能力,本質上都是難以建模的系統。



      也就是說,根據複雜性理論,作為心靈活動的關鍵點或樞紐的「complex」,基本上是難以掌握與預測的。它存在無意識當中,有如另一個(或者多個)活生生的人格,這種「另一個我」的現象包括內心感到分裂、雙重人格以及分身等,與意識自我(ego)並存,對心靈的運作(包括行為、情感和人際關係等)產生顯然地深遠影響,正如同榮格所說的:「(『complex』是)心的生命的焦點,也是節點,絕對不能消失不見。因為一旦『complex』消失,心將停止活動。」



      因此,「complex」這個精神分析外來語,除了一「此無故」,本土自來無有,尚兼以「含多義故」,意義紛歧,不僅無法以病理化的「癥結」以偏概全;簡化為單純心理現象排列組合的「心組」自亦不宜;「錯綜」的形象有餘而內涵不足;至於「情意綜」雖然顧及情緒與意念交織形成的心理複合體之意,強調多元素動態交織,但是少了望文生義的文化形象;反而簡化其相似用詞,捨動態而就形象的「情意結」為「情結」來得簡單可親,或許這就是「情結」得以風行的緣故吧。



      然而,「情結」雖以字義浪漫易解勝出,卻稍遜精義神髓。河合先生深知問題癥結,「……了解這個用語正確意義的人,也出乎意料地少。這是我想要重新思考『情結』的原因」,他「重新思考」的精華結晶正是本書。



      本書初版於半世紀前的一九七一年,歷經五十年,久陳依舊彌新,仍然值得細品。對於「complex」,我們一知半解,惟閱讀本書後,經過榮格專家河合先生深入淺出地解說,終將恍然大悟,原來「情結」不只是「情結」,有若自「複雜性」的迷霧中甦醒。



    後記



      在這二十世紀的後半,人類的探索力有如爆炸般地急速擴大。人類成功登陸月球這件事彷彿在告訴我們,在地球上已經沒有能讓我們「探險」的地方了。然而,即使在現代,其實仍然有一片足跡未履之地、一個充滿充滿「探險」可能性的領域。那就是我們人類的內在,無意識的世界。而「情結」,就是這罕無人跡的王國的名字。現代人的心思都被外界的探險佔據了,而忽略了向內在世界探索,不是嗎?



      情結並不是什麼我們必須排除的塵埃——就算它是塵埃,其中也包含了「至高無上的珍寶,由最低等的事物而生」這個矛盾。本書從情結的闡明出發,談到了「我」這個概念、精神官能症,以及種種人際關係。我們還思考了其他許多問題,比如「活著」是怎麼回事?做夢是什麼現象?男性與女性的關係是什麼???最後,我們還碰觸到,存在於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型」(archetypes)。這或許正如榮格所說,因為「情結是心的生命的焦點,也是節點(起點、中間點與終點)」吧!



      為一般公眾所寫作的書籍,不容許描述太多個案的細節。但是如果不引用具體的案例,我實在沒有把握能展開具有說服力的論述。這是個兩難。後來我決定,在必要的時候稍微修改案例的事實內容,有關個人隱私的部分,即使引人深思也予以省略,總算解決了這個難題。關於這一點,還請讀者見諒。



      筆者提倡情結的概念,在專業上亦屬於榮格學派,因此大致上是以榮格的思想作為論述的基礎。情結的概念在榮格心理學的整體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關於這一點,還希望讀者們能參閱拙著《榮格心理學入門》。雖然以情結為主題的本書,本身也可以當作認識榮格心理學的入門,但是在內容方面,筆者盡可能不讓它與前一本著作重複。



      因為本書的設定是解說性質,因此引用自其他書籍的文字,僅用括號「()」提示書名,詳細的資料還請參閱卷末的引用與參考文獻表。另外,筆者選擇了幾本適合進一步閱讀參考的資料,也一併記載在文獻表中。



      支持本書構成的基礎,是筆者從治療工作中所得到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得自天理大學教職課程研究室,以及京都大學教育學部臨床心理學研究室。對於許多在這兩個研究室中惠予我指導與援助的人,請容我在這裡表達來自內心的謝意。另外,我在第二章所記載的「雙重人格少年」案例,是經由牧康夫先生(大阪府立女子大學教授)的介紹而認識,謹致上我由衷的感謝。


    一九七一年十月

    河合隼雄




    其 他 著 作
    1. 影子現象學:探索影子與它的國度
    2.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全新增訂版)【河合隼雄簽印限量珍藏版】
    3.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全新增訂版)
    4. 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從榮格心理學解析格林童話(《童話心理學》新修版)
    5. 神話與日本人的心
    6.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典藏版)
    7. 小孩的宇宙:從經典童話解讀小孩內心世界
    8. 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
    9. 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
    10. 關於衰老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