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梓人小說選(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109730
梓人,黎漢傑,葉嘉詠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5年6月27日
93.00  元
HK$ 83.7  






ISBN:9789887109730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梓人……

      所有香港文學小說選集必然入選的人物,

      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說能手,

      被遺忘的六?年代經典作家。



      涉獵香港文學的讀者,必然會記得有一篇小說〈長廊的短調〉,卻未必知道它的作者——梓人究竟是誰?



      梓人在中學時代已投稿於《中國學生周報》,小說以觀察入微,敘述簡潔。善於抒情著稱。他寫作的小說超過二百篇,無論是嚴肅文學刊物如《中學生》、《文藝季》、《文壇》、《文藝沙龍》、《好望角》,抑或是流行通俗的「四毫子小說」愛情小說,他都有豐富的產量。



      本書集中收錄梓人的早年創作,從一九五六年的《中國學生周報》,到一九六六年的《文壇》,初步奠定了他的寫作風格,在愛情故事的框架之下,展露出他特有的小說結構——用最經濟的文字、場景、時空、意象、道具,去鋪陳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由此,讀者自可領略梓人細密編織的,那些想像豐富、富於哲理又深刻動情的文學世界。


     





    太陽出來了!

    《中國學生周報》第192期,1956年3月



    哥哥

    《海瀾》第13期,1956年11月



    巴巴拉.陳

    《中國學生周報》第271期,1957年9月



    慈善家

    《祖國周刊》第23卷第12期,1958年2月



    落了三天雨

    《祖國周刊》第24卷第1期,1958年3月



    表妹

    《蕉風》第58期,1958年3月



    歧路

    《蕉風》第63期,1958年6月



    第一課

    《祖國周刊》第24卷第4期,1958年6月



    如果小姐愛我

    《大學生活》第4卷第2期,1958年6月



    女兒心事

    《蕉風》第66期,1958年7月



    宴會

    《祖國周刊》第24卷第8期,1958年10月



    一顆星和一個人

    《祖國周刊》第24卷第12期,1959年1月



    課室

    《大學生活》第5卷第4期,1959年7月5日



    列車

    《文藝沙龍》



    凋殘

    《祖國周刊》第26卷第5期,1960年7月



    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文壇》第192期,1961年7月



    小丑樂師的情淚

    《文壇》第253期,1966年4月









    你來聽聽梓人講述的故事

    葉嘉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如果你從沒看過梓人的小說,這本《一個又一個故事:梓人小說選》便很適合作為入門了。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在這本小說選裏,你可以看到梓人對於文字的執?與執迷。這不只是數量上的多少,也不只是篇幅上的長短,更是主題與意象的融合。首先,小說人物大多從事文藝或教育工作,例如〈第一課〉的主角「我」和「我」的朋友謝都是老師,可是兩人的教育觀截然不同。前者的想法既有前瞻性:「我不願意幫那些學店的老闆賺錢,同時,那些學店的薪金也太低」,這不也是現時教育的寫照嗎?而且「我」的教學方法也很「貼地」,以電影字幕等生活例子入手,向學生解說學習英文的重要。可是,謝老師是「討好型人格」,每事都盡量「討好」陳校長。如此不同的性格,令你不禁好奇:題為〈第一課〉,那麼「我」的「第二課」、「第三課」呢?作者故意不直接交代結局,但結局已在故事之中,相比直述式的解說,留有餘韻便更令人回味。



      其次,小說中的「信」是很明顯的意象。你可以在〈表妹〉、〈女兒心事〉、〈凋殘〉等幾篇作品找到人物互相寫信、讀信的情節。這是當時常用的溝通方法,相比今時今日現代科技的便捷,不知哪一種更合你心意呢?如還未有定論,不如繼續看下去,你會發現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小說都沒寫出信的內容。作者想保持神秘,還是信只是可有可無的道具?但〈一顆星和一個人〉則不同。這篇小說講述一位話劇演員美玲和作家梓人的故事,你沒看錯,是啊,小說的其中一位主角便是「梓人」。你不妨將之代入為本書的作者梓人,這樣應更能理解作者的內心想法,而且小說中還列出美玲給梓人的信:「梓人先生,你的譯稿,我讀了,現在,寄回給你。你譯得太好了,跟你所寫的一樣好。我夢想?,有一天,你寫一個劇本,由我來演。幕垂下,幕拉起,我們一起站在臺上,接受觀眾的喝彩與掌聲。光榮是屬於我們的。」你或會說:大膽、直率、自信、勇敢,這些正面積極的形容詞都可用來稱讚作者,而如果你以現代文學理論「後設小說」套用分析這篇小說,小說的虛構特質、遊戲意味、諷刺自我等,又不得不想到〈一顆星和一個人〉是針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現象,甚至是社會問題。最後的一句告誡:「都市的年青人,總是有一點虛榮心的。」你應當不會否認梓人確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不但喜愛文字,而且不囿限於文藝手法,更在小說中隱含人生意義和生活態度。



      本書篇幅最長,又是最後登場的兩篇小說,在結構上是安排得宜的。正當你花了點時間理解梓人的寫作風格,便能進入他在敘事層次上苦心經營的書寫模式了。與書名相同的〈一個又一個故事〉,是梓人擅寫的愛情故事。黎先生娶了一位帶?女兒的寡婦,二人後來又有了一對兒女,一家五口原本過?平淡幸福的生活,但大女兒秋心與司機的情侶關係為黎先生所不容,黎先生執意要拆散他們,「我」便成了這對苦命鴛鴦的劊子手。這樣的情節或許會令人聯想到肥皂劇、通俗劇的內容,稍一不慎便會落入老套、肉麻、不合情理等「被棄劇」的陷阱,幸好作者對於講故事的方法是下過苦功的。



      全文的幾個小標題,譬如「一個家」、「一件事」、「一個晚上」等既呼應題目的「一」,又強調獨一而且唯一的意思,更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你必定不會忽略那位出入不同敘事層次的「我」。「我」一開始是擔當旁觀的敘述者,不過,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很容易令讀者代入故事之中,加上這位「我」是秋心的「梓表哥」,不就更能聯想到作者嗎?若然因此便認為這是作者的人生寫照,那又太輕看這篇小說了。小說中有不少與「我」無關的對話,例如秋心與司機的調情、黎氏夫婦的閒聊等,這些內容都超出「我」的敘事範圍。所以,究竟「我」是旁觀者,還是一直參與故事的人物?究竟「我」為何能覆述別人的故事並講解得繪形繪聲?這個故事只是假裝真有其事,其實一切都只是令你誤會的幌子?



      不論如何,「我」最終的決定可說是對世人的忠告:「我們講故事的人能夠講述多少?」「我」能夠自由「控制」其他角色,遊走於各個人物之間,權力如此巨大,有人可能會受不了誘惑而無法無天,但「我」在要緊關頭臨崖勒馬,這樣的自我克制能力又怎能說不是作者堅定的文人本色呢!



      最後,你不會忘記梓人是一位香港作家,這本小說選之中怎會沒有以「香港」為背景或場景的小說?壓軸之作〈小丑樂師的情淚〉的一句「你不知道香港的夜景是世界著名的」,是否寫得極之明白呢?雖然這篇小說的重心不是要為你呈現一個五光十色的夜香港,但你會發現文中滿是「香港」的明示和暗示。除了地標如雀仔街、士丹利街、希爾頓酒店、半島酒店等,還有香港的眾多特色:中西內外交匯如各地人士來港,香港人又會到歐洲等西方國家;華洋種族共處如小丑樂隊的奧國人、非洲人、蘇格蘭人和中國人;多元文化交流如歌曲Via Con Dios、廣東話「今日細佬初到貴境……」對的,這就是「香港」。



      既然以上都只是鋪排的細節,〈小丑樂師的情淚〉的書寫核心是苦情故事:陳與薇因經濟、家庭、社會等原因分開,後來再次在香港重逢又分開的故事。小說內容當然要由你來細讀,不過以下這些說話:「你到底回來了。」「我在這裏愛過。」「那是過去了,你不該為此難過。」「你不很愉快?」「說不定。也許永不再來了。」你很有可能知道是陳說的,還是薇說的,即使文中沒有明確標示,又或作者有意混亂兩人的話語。如此沒有故作花巧、但又用情至深感動人心的說話,很難不令你合理懷疑這是作者的自況,至少是作者的化身吧,誰說男作者只能代入男角色呢!



      說到這裏,《一個又一個故事:梓人小說選》的簡介便暫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有待你細細品味每一篇小說了。不過,相信你已大致掌握梓人小說的角色設定、互相指涉的寫作形式、愛情主題與社會背景等,由此組織成一個想像豐富、富於哲理又深刻動情的文學世界。梓人對於文藝的投入程度,帶?幾近信仰的堅執,值得從頭開始閱讀一遍又一遍這些好看又耐看的故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