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月光下的限時批:癌友與醫師的療癒陪伴日記

月光下的限時批:癌友與醫師的療癒陪伴日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99876
周桂芳,陳潔敏
天下生活
2025年6月2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299876
  • 叢書系列:心時代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時代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腫瘤科醫師、癌症患者,兩個同為家有幼兒的職業婦女,在癌症病房裡相遇。



      她們透過共讀繪本,交換著害怕、悲傷、勇敢與微小的幸福;她們用書信陪伴彼此,也相互療癒,分享最真實感動的生命體驗。



      然而,這些書信從不試圖解答生命的難題,也不以鼓舞勇氣為目的,只是單純而真摯地低語:我明白你心中的恐懼,因我亦如此戰慄,但我們可以攜手在這份共同的脆弱中,繼續呼吸,繼續前行。



      44封信,50冊繪本

      當醫師不再只是醫師,病人不只是病人,兩人以一本本繪本為信箋,寫下自己的心情。從恐懼、失落,到微小的幸福與勇氣,字裡行間都藏著「我懂你」的溫柔。



      收錄療癒繪本書單+真實交換日記

      每一封信,搭配繪本故事,在閱讀中陪你穿越人生低谷,也提醒著我們:無論好壞,人生終將過去,真正擁有的,只有當下。也慢慢明白,死亡從不是終點,而是愛的延續。



      本書獻給每個需要被溫柔擁抱的人。願你在書裡,找到一封專屬於自己的信、一本能讀給自己的繪本。?



    感動推薦



      李錦虹?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吳迎春 《康健雜誌》董事長

      林烝增?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義芳?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

      張淑瓊? 童書推廣人、繪本領讀人

      陳堯群? Podcast《安古小姐》主持人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楊育正? 前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劉清彥? 童書作家、兒童節目主持人、兒童生命教育推廣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



    最後一哩路,能否與你共度?? ?李錦虹??

    關於臨終,你可以跟誰「對話」?? 吳迎春?

    在凝視太陽中,找到愛與陪伴? ?林烝增??

    在淚光中,寫下不滅的同行? ?張義芳??



    主編序?



    在繪本與信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林貞岑? ? ?



    作者序?



    讀一本繪本、寫一封信,只為你? ? 周桂芳?

    一路上,與心、與你相繪? ? 陳潔敏



    前言?



    承載著愛與感動的交換日記? ? ??



    輯一 愛與陪伴?



    1我的餘生要怎麼活著呢???

    2因為與你相伴,再微小的事都覺得好幸福??

    3不論人多人少、多忙多遠,擁有與家人相處時光就很珍貴?

    4人生的美好相遇如煙火燦爛,短暫卻能永存記憶中??

    5小孩有前世記憶,會選擇父母投胎? ?

    6 關於成為母女這件事

    7 為什麼我的家人這麼愛惹我生氣?



    輯二 希望與勇氣??



    8需要幫助時,勇敢說出「幫幫我吧」

    9你想要活出怎麼樣的人生???

    10與你共度的時光,是想起來都會笑的美好回憶??

    11善良不表示可以被欺負,用智慧及勇敢畫出界線??

    12時間、精力有限,先收集生命中快樂的每一刻??

    13無拘無束地向前跑,專注在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輯三 原諒與理解



    14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別忘記你最珍貴?

    15只要走對路,慢慢走也是會到的? ?

    16人生不管好壞都會過去,真正擁有的只有當下

    17人生就像旅行,準備三分之一就出發吧? ?



    輯四 生命與告別



    18人生最後一哩路,我決定為自己負責

    19面對死亡,該如何好好告別?

    20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愛的延續

    21很高興能夠活著和所有美好相遇

    22祝你旅途平安



    附錄

    煦君的兩封信?

    小米的三封信





    推薦序



    在淚光中,寫下不滅的同行

    張義芳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




      「這不只是兩個名字之間的通信,而是生命彼此輕輕靠近的聲音。她們交換的,不只是日記,而是淚光裡的明燈,與幽暗中不滅的陪伴。」



      當言語在喉間化為嘆息、擁抱被時空阻隔無從給予,她們選擇以筆墨為橋。紙上的墨跡,如細雨滋潤乾涸的心田,醫者與病人不再是冰冷制度中的身份標籤,而成了兩顆在風雨交加的黑夜裡彼此凝望的星辰。這些信箋,如雨後林間透出的斑駁樹影,無聲卻蘊含光芒;如午後庭院中輕拂的一縷微風,無形卻悄然改變了空氣的溫度與氣息。



      央央,習醫之人,日日與死亡共舞,卻始終不忘練習生命的溫柔。她曾為雙生女兒一筆一畫地勾勒日常的細微光影,也曾在冷白診間盡職地安頓病人的軀體,卻時常在靈魂的叩問前佇足無言。於是她執筆成書,以閱讀為燭,以傾聽為器,為自己也為彼岸的靈魂,在時光的邊緣尋覓一方可以棲息的淨土。她的信箋,如一條緩流的幽深河流,不急不躁,卻將兩岸的生命不知不覺地推向彼此,在交錯處開出一朵永恆的花。



      小茉,一位病人,卻從未被病痛定義全部。她的筆觸細膩而敏感,如一根纖細的金針,在歲月布匹上縫補那些不為人知的裂痕。從冰冷病房到溫暖教會,從母職的千絲萬縷到病痛的層層疊疊,她在字裡行間緩緩道出那些曾經噤若寒蟬的恐懼與虧欠。她用最寧靜的語調,書寫最深沉的情感漩渦—那是她對生命的叩問,亦是她對自身的寬恕與成全。她如風中的燭火,不刺眼卻真實;如山間的細流,不喧嘩卻堅定,如同暮色四合時一盞初亮的孤燈,守望著自己也照亮著他人。



      她們共讀繪本,恍若並肩漫步於一條無名的蒼翠林徑。《神奇大傘》為她們遮蔽風雨,《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則引領她們走向遲來的涕淚與告別儀式。每一頁書葉的翻閱,都化作她們互道晚安的獨特方式,也成為彼此在這浩瀚宇宙中留下的細微卻永恆的註腳。



      這些書信從不試圖解答生命的難題,也不以鼓舞勇氣為目的,它們只是單純而真摯地低語:「我明白你心中的恐懼,因我亦如此戰慄,但我們可以攜手在這份共同的脆弱中,繼續呼吸,繼續前行。」



      《月光下的限時批》並非一冊標榜療癒的指南,卻蘊含著撫慰靈魂的力量;不是一段轟轟烈烈的英雄征途,卻滿溢著生命最珍貴的柔韌與深情。它是一封封書信的層疊迴響,亦是一首獻給塵世凡人與流轉光陰的悠長輓歌。



      若你曾經在午夜痛徹心扉、在車站漫長等待、在無人見證處潸然淚下、在平凡日子裡深刻愛過;若你也曾在某個星光黯淡的深夜,對著空蕩房間輕聲詢問:「這樣的活著,究竟還有何意義?」



      請輕輕掀開這本書的扉頁,有人早已替你問過了同樣的問題,也有人以心為墨,靜靜地寫下了回信。



    前言



    承載著愛與感動的交換日記?




      當我成了一個腫瘤科醫師,目睹許多生離死別,同時也成為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我開始杞人憂天地擔心:如果有一天我因為疾病或意外而離世,年幼的女兒要怎麼知道我很愛她們?所以,打從女兒三個月大開始,我就開始為她們寫日記,順著保母為她們記錄的「寶寶日記」,我開始記錄孩子的每一天:我給她們做了什麼副食品、她們吃得好不好、什麼時候開始學會翻身、什麼時候生病發燒,我觀察到她們有什麼需求,而我又回應了什麼……。就這樣,為女兒寫的日記我一連寫了七年,直到她們上小學後,開始學會怎麼自己寫日記,我才停下來,回頭又開始寫自己的日記。



      重新為自己提筆寫了三百多篇日記後,在2023年的5月,我對我一些癌症第四期的病人,提出交換日記的邀約。這事是怎麼起頭的呢?就像我的老師L醫師常跟我說,雖然一方是醫生,一方是癌症病人,但一起走出診間之後,誰比誰先死,根本無從預料,畢竟人生是這麼無常,就死亡這件事來說,醫生和病人其實相當平等,我們必須很謙卑。



      我在師大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陳學志老師曾問我,我給癌症病人做了這麼多繪本閱讀治療,為什麼繪本都是醫生選,而不是讓病人自己選?我開始思考:是,我們醫生之於病人,總是說太多、聽太少,我們真有可能完全置身到病人觀點,傾聽病人內在的聲音和需求?如果在現實忙碌的醫療工作中,不容許我撥出時間來聽每個病人好好說話,那是不是可以透過書信的方式,讓病人有充足時間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我再用下班後的時間,慢慢閱讀和回覆;甚至,病人們之間也可以透過我,進行安全的觀點交換。



      為著病人隱私和諸多醫學倫理的考量,雖然「交換日記」這個想法在我心中醞釀了很久,但我一直到2023年,才想出了安全的配套:如同《詩經》使用「賦」、「比」、「興」三種寫作手法,繪本非常適合作為訴說的安全借代,而寫信的雙方將自己和家人化名,和現實角色身分去連結之後,也就可以安心地敞開心門訴說。



      打從2017年我開始給癌症病人做繪本閱讀治療,如今已過了七年,我進行繪本閱讀治療的實務經驗和技術,可以說相當純熟,而且有些病人已經和我共讀繪本很長一段時間,其實要把這些已有的共讀心得寫下來,說起來並不是太困難。然而,我發出邀約後,超過一半的患者婉拒了我,原因是覺得自己文筆不夠好,或是認為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陳。雖然我告訴大家,寫多少算多少,最多交換個20封就好了,篇幅就是一頁,也不用有回信時限的壓力,但實際上開工的病人,只有小米、小茉、煦君、常樂四個人,最後真正寫到20封的,只有小茉一個人,我和小茉大約只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



      接下來兩個月,我利用暑假,舉辦了癌友家庭的親子活動,我和小茉在其中累積了很多感動,而且,不斷有癌友告訴我們,光是看我和小茉之間的書信對談,他們就覺得非常療癒,希望我們可以繼續寫下去。所以在2023年8月底,我和小茉決定再寫一輪,交換20封書信。就這樣,40封、60封、80封……漸漸累積下來,在2024年3月17日晚上,當我寫到第一百封信,才剛剛完稿停筆,我就接到煦君在安寧病房過世的消息。



      煦君是我的病人,也是「央央與小茉」一直以來的忠實讀者,煦君和我、和小茉,早已成為很好的朋友。我和小茉一直相信著,煦君就是為了親眼看到這第一百封信的誕生,要給我和小茉祝福,所以才選在這天離開。所以,在煦君過世後,我決定,要把我和小茉的交換日記,或可稱作是東方版的《死亡與生命手記》,也能夠公諸於世,將我們的故事與更多人分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