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因臣無外交」與「弱國無外交」的近代東亞外交
本書主要探討十九世紀末韓中關係的變化,從東亞歷史脈絡中分析傳統事大關係的終結及平等邦交的建立過程,並關注內部政治與對外關係的密切性。
今年是《馬關條約》簽訂130週年。透過這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朝鮮則因清朝影響力的徹底消失而逐漸受到日本的控制,傳統事大關係由此出現了巨大的裂縫。大眾普遍認為,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導致了東亞國際秩序的重大變化,然而,實際上發生了哪些具體變化,許多人並不清楚。難道僅憑一場戰爭就能改變一切嗎?這種無知的原因在於歷史事件僅從單一角度進行有限的認識。在本書中,將針對內政與外交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特別是變遷前後的內部政治關係。同時,針對戰爭爆發之前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導致武力衝突這一極端局面的出現,並深入分析戰爭結束後所產生的情況如何改變了東亞國際秩序的本質。
事實上,東亞各國往往從本國中心的歷史觀出發,對戰爭的影響和結果進行評估,並由此判斷其歷史意義。即便是東亞國家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各國也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導致這些事件在分裂的歷史脈絡中呈現出來,東亞各國要想共享共同的歷史經驗,似乎依然遙不可及。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當前東亞歷史問題的大部分根源都來自近代,而近代東亞的國際關係構成了當前東亞格局的原型。因此,只有我們準確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並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問題意識,才能更進一步地解決當前的問題。在這樣的意義上,本書特別關注了近代東亞國家之間的相互對話。
外交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於,不能僅憑一方的立場和根據來判斷歷史事件。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似,國家之間也是透過對話、交流與溝通來建立邦交的。在國際關係中,所有國家都作為「行為者(Actor)」存在。各國的習慣和行為相互作用,進而在國際關係中產生了獨特的現象。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東亞與西方有所不同,但如果深入探討,便會發現即便同為東亞國家,其內部也存在著多樣的光譜。因此,我們有必要擺脫以往的偏見與成見,重新「發現」東亞,而我所著的這本書,亦是基於對當前東亞問題的關注而寫成的。
2019年,我在臺灣留學期間爆發的香港事件,給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同時也引發了許多思考。「對於中國,周邊意味著什麼?」、「近代東亞的屬國與屬地是如何轉變的?」正是透過這些內在的疑問,我逐漸形成了問題意識。因此,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在思考過程中的一個片段。作為一位生活在當代東亞的人,我懷著希望東亞各國能夠更加理解彼此的歷史與過往對話的心情與期待,寫下了這本書。
研究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在五里霧中,跟隨前輩點亮的燈籠發出的微弱燈光尋找路跡,走向通往「理解」的出口。如果沒有前輩點亮的燈籠,是不可能走完這條艱辛的求學之路。無知會使人們產生偏見,導致彼此不諒解,而這些想法進而轉化為誤解,讓人們互相否定。我認為,作為一名研究人員就必須用不同的思想和觀點讓人們互相理解。然而,這一過程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說研究外交史並非易事的原因。想要研究外交史,首先需要在兩國歷史面前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但這絕非一件輕鬆的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擺脫以特定國家為中心的歷史觀。同時,在非母語的國家學習也絕非易事。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一個國家的學術界和學術風氣,並在其中勇敢發聲,也可以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我在臺灣讀書,見證這個時代的脈絡,不僅從書面上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從書本以外的地方領悟到了許多智慧,正因為這些經驗,臺灣成為了我心中珍貴的「寶島」,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熙遠老師以寬容自由的態度教導我。老師在學習上時而嚴謹,時而寬以待人,讓我永生難忘。南港同學們給予的關懷,我也一輩子都會牢記在心。唐啟華老師讓我奠定了外交史研究的基礎,作為一個信仰之人,他教會了我面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在生活中該如何學會寬容;另外,還非常感謝金衡鐘老師從碩士時期就給予我慷慨的指導,我之所以能夠延續我的學業,都是託金老師的福。在這,我還要感謝古偉瀛老師和川島真老師願意幫我審閱論文並協助我成為一名研究人員。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文良老師、陳慧宏老師、呂怡蓮助教的協助致以深切的感謝。並且,對於給予本書出版大力支持的丘為君老師,謹此致以誠摯的感謝。李紀祥老師作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學者,以身作則,讓我見識到臺灣謙遜學者的模範;另外,與佛光同學們創造的回憶,也將會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在臺灣大學歷史系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經歷,將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財產。我在這裡得到了真心的勉勵,並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得到了臺灣故宮博物院及韓國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東北亞歷史財團、國立外交院的支持。將臺灣和韓國串連起來,以此理解東亞國際關係將是我研究中永恆的課題。
最重要的是,感謝天主讓我跨過人生中一道關坎。感謝天主的看顧,讓我不偏離正道。還有用千言萬語都無法表達,對我金珠姬博士心存的歉意與謝意。
在富川的山腳下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