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茶第一堂課:頂尖茶人教你喝茶一定要知道的事!

台灣茶第一堂課:頂尖茶人教你喝茶一定要知道的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98996
陳煥堂,林世煜
如果出版社
2025年6月25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6267498996
  • 叢書系列:WE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E


  • 飲食 > 咖啡/茶 >











    台灣23個主要茶區大解析,

    讓專業茶人帶你走遍台灣茶山,了解台茶文化,認識台灣茶最深厚的精髓。



      •你知道台灣茶為什麼傲視全球?

      •台灣茶各個產區各有什麼不同的特色?

      •為什麼高山茶那麼受歡迎?

      •如何根據喜愛的香味挑選不同品種的茶?

      •為什麼講究喝春茶及秋茶?

      •茶乾的形狀會影響茶的香氣嗎?

      •怎樣挑選適合自己製作合宜的好茶?



      45年專業茶職人喝茶祕笈大公開,

      品種、風土、製法,三個簡單原則讓你輕鬆了解台灣茶,並且玩茶一輩子!


      高山茶真的是台灣茶的正統嗎?

      這麼多種的鐵觀音到底那種才是真正的鐵觀音?

      什麼叫頭水、二水?各有什麼好壞?

      什麼品種的茶葉應該何時採收,什麼製法,才是最合宜的好茶?

      作者陳煥堂,從小就被母親綁在茶樹下長大,講茶、評茶超過40年,

      長年跑遍全台茶區,堪稱是最瞭解台灣各大茶區的茶人,

      在書中,他從如何選茶、品茶,高山茶的弊端,各茶區的異同,

      哪種品種的茶應該在什麼時節,採用何種製作方式最好,

      到台灣茶的歷史傳統、做茶的技術、茶人的甘苦等,

      以犀利而不失輕鬆的筆法陳述出最具代表性的見解,及最有用的判斷標準。

      除對台灣茶業生態有全面性的瞭解外,更可做為買茶、品茶的指南!



    本書特色



      •一次走遍台灣23大茶區,海拔、品種、產季、製法,一目了然

      •45年茶職人親授,帶你深入台灣買茶、品茶的第一線現場

      •製茶完整流程圖文詳解,讓你迅速掌握影響茶風味的關鍵

      •零基礎也能快速入門,從茶樹品種到泡茶方法,你也能成為最懂茶的茶達人

      •喝茶同時讀故事,台灣茶的文化、歷史與風土人情自然深植心中


     





    第一章 茶菁幻化 烏龍成型?

    都是龍種──烏龍的品種?

    節氣與時令?

    茶菁幻化.烏龍成型?

    ?

    第二章 高山的困惑

    高山的困惑? ??

    都是外型惹的禍

    不世出的茶王

    比賽茶的裁判、選手、作品?

    賣茶計,豈只三十六招??



    第三章 行走茶山?

    古風猶存文山包種茶──坪林?

    球型包種茶──木柵鐵觀音

    南港包種,有石仙氣

    式微的中國風──三峽龍井茶

    不像鐵觀音──石門紅茶

    五色斑斕的東方美人

    明日黃花矣──桃園縣

    又是雲又是泥──新竹縣

    昔日的老田寮──苗栗縣?

    台茶之最,梨山最高

    種在新中橫沿線的玉山茶

    遵古炮製才能絕處逢生──鹿谷鄉凍頂茶

    資本主義.松柏長青──名間茶

    自溪埔種到山頂──竹山

    茶鄉遍地──南投縣

    高山連綿.茶園點點──南投仁愛鄉

    茶在江湖──雲林?

    高山茶區的濫觴──嘉義梅山

    來去阿里山?

    亞熱帶茶園──高雄縣

    茶樹基因庫──屏東港口茶

    錢少事多離家遠──台東

    無印良品,茶出花蓮

    OEM茶區──宜蘭?



    第四章 來去買茶?

    來去買茶?

    茶、泡茶、泡好茶

    茶有沒有「機」?

    夏天喝茶,喝冰泡茶

    健康飲茶



    第五章 茶路天涯?

    茶路天涯

    烏龍過台灣

    茶郊與媽祖

    福爾摩沙茶

    孤女的願望

    一葉外銷滄桑

    斷裂與傳承?

    普洱在台發酵

    媽祖保佑鐵觀音





    作者序



    解放福爾摩沙烏龍茶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被喝得最多的飲料。



      全球年產量已經超過三百多萬噸。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全發酵的紅茶,百分之八是不發酵的綠茶,剩下的百分之三是所謂「半發酵茶」,就是我們通稱的「烏龍茶」,年產量不到十萬噸。除了近年在越南和印尼,有少量新闢茶園之外,產地集中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和台灣。台灣年產兩萬多噸,略占全球烏龍茶產量的一半。



      烏龍茶自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揚名世界,而且與「福爾摩沙」密不可分。「Formosa Oolong Tea ──福爾摩沙烏龍茶」,象徵無酒精的香檳,軟性飲料的極品,廣受全球茶市場的喜愛。自晚清開港,歷經日治到國民黨政府初期,茶葉一直是台灣外銷創匯的首位,台灣的茶,絕大部分賣到國外。但自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發泡並起飛以來,這二萬多噸烏龍茶,都是我們自己喝掉了。



      當其聲名如日中天的時代,外銷三箱,總重四十五公斤的「東方美人──白毫烏龍茶」,可以換一棟「樓仔厝」。那樣的天價,大概只有極盛期的英國王室買得起。到了一九八○年代,台灣島上蓄積的財富,已足以誇其鄰里,得到「特等獎」的比賽茶,動輒數萬元一斤。這種行情,除了黑金、民代和「田僑」之屬,我們尋常百姓,恐怕無以問津。



      隨著茶價飛漲,飲茶的身段、姿勢和道行,當然也日趨考究。本土型的「聞人」,最愛在他的「透天厝」一樓大廳,擺下巨大原木桌椅,小杯品飲,暢論「南北二路」英雄豪傑,或者綁樁布腳,或者分潤調度。另有新興都會型的茶藝館風格,主其事者,男的著唐衫道袍,女的一襲鳳仙裝,都善能談玄說怪,講佛論命。頗有欲問已「忘茶」的效果。



      市場消費力既然興起,茶的種植與製作,自然也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海拔高度,和比賽得獎等第兩者。



      國際紅茶界,通常將印度和錫蘭等產地,茶園海拔超過一千兩百公尺者,稱為高山茶;台灣因為緯度略高,一千公尺以上就算數了。以台灣目前的市況來看,中海拔茶區的批發行情,大約等於茶園的海拔高度。換句話說,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茶園,其茶乾批發價一斤便約有一千六百元之譜。雖據研究指出,在這個高度以上,茶的品質不再隨著種植高度遞增而升級,但有趣的是,在這個高度以上,茶價卻飛速飆起,飆到二千六百公尺的世界最高茶園時,茶價已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想望。



      至於「比賽茶」,尤其是近十年來的比賽茶,則印證了「公權力」和「公信力」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台灣茶業界的耆老普遍認為,比賽茶的評審風格,是造成烏龍茶綠茶化,失去半發酵茶特色的原因。評審講究茶葉外型緊結如珠,無形中引導茶農採摘成熟度不足的嫩芽,並在製程當中,輕易混過萎凋、靜置、攪拌之間的發酵過程。結果是茶湯淡而無味,容易流於苦澀,以致近來漸有烏龍傷胃之說。



      到目前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二十年前略嫌誇張的「膨風」心態,已慢慢沈澱到基本面。我們想不擺譜,順心適意地喝杯烏龍茶,反倒發覺如入五里霧中。台灣人種茶製茶一百五十年,前一百三十年自己喝不到,後二十年又貴得喝不起。如今茶價漸平,但走進茶行茶館,看架子上琳瑯滿目,聽老闆舌燦蓮花,陡然驚覺對這烏龍之為物,實在莫宰羊。於是很多人怯生生地問,一餅「普洱」多少錢,聽說普洱不傷胃,是不是?



      真是的,茶業之為台灣現代開發史最璀燦的一頁,早已為人淡忘;茶之為世人最常喝的飲料,也為我們所不察;而烏龍之為台灣「國飲」,又有多少人能說得清幾分!你喝烏龍茶嗎?是買便利商店的罐裝微甜烏龍茶,還是喜歡自己買自己泡自己喝?你愛小壼小盅,還是馬克杯牛飲?你都喝些什麼茶?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東方美人,還是新近崛起的「高山鐵觀音」?你愛高山氣、還是焙火香?清淡或是濃郁的口味?人說「春茶作香,冬茶作水」,你可都歡喜?你堅持「一槍兩旗」,非手採不喝,還是一杯在手,不覺就哼起來說:「香秀水幼,味清旗明」?你都到巷口那家茶行,還是迪化街的老店買茶?也許,你說你的茶是管區的「刑事」,前幾天向你推銷的......



      真是矇查查!「開口洋盤閉口相」,不如買盒紅茶包,拿紙杯沖出來待客算了。真是的,那些種茶、製茶、賣茶的,把一條烏龍嚴嚴整整地裹起來,籠罩在神秘、玄妙、難解之中。「福爾摩沙烏龍茶」,曾令世人迷戀,如今倒教我們自己迷惑不已。這一條百年烏龍,已到了加以解放,還其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這烏龍兩字,含義混沌豐富。名稱的由來,自原產地就染上各種傳奇色彩。它指的可能是茶樹品種,如台灣當家的青心烏龍;不過嚴格地說,是專指「半發酵茶」的特稱。半發酵茶貴在採摘適度成熟的茶菁,經過適度的發酵,使其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形成千姿百態的迷人香氣與滋味。烏龍茶的製程繁複,推究起來,可能是近兩百年才逐漸發展成熟。其變化之難以掌握,和熟練技術工人之難以培養,可能是導至產區和產量侷限的原因。



      做為一個當代台灣茶人,訪問故舊,共同檢視那一頁台灣茶業滄桑;又遍訪茶山,發願振興台灣烏龍,難免胸懷某種和這塊土地共存共榮的情感。



      或在坪林,看蒼老佝僂的身影,伏在萎凋架上輕輕翻動;或在北埔,看烈日下古稀的婆婆,一葉一葉地採摘蟲蛀的細芽;或者在凍頂,看年輕的師傅,汗水淋漓地包揉做球。有時不免覺得,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人間罕有的烏龍茶區,在廣袤的「照葉樹林帶」,全球茶樹生長之地,我們得以享有半發酵技術所帶來,極致的香氣和滋味。



      一百五十年來,這條烏龍曾經意氣昂揚,如今卻有蒙塵受困之難。我們心有戚戚,想要解其束縛,還其清朗。我們揭開「茶學」的面紗,盼望種茶、製茶、賣茶的茶人能再「照起工」悉心精製、嚴格品管;買茶、泡茶、喝茶的消費者也能安心適意,在日常起居之間,怡然於品飲賞識的妙趣。認識烏龍,認識台灣,一段從烏龍起家的台灣演變史;我們喝烏龍,彷彿和自己,和歷代開台祖先對話,也像為來者留下龍種。而本書,但願能為「福爾摩沙烏龍茶」,做個腳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