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69314
盧卡西維茨
李真,李先焜
五南
2025年6月28日
207.00  元
HK$ 196.65  






ISBN:9786263669314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484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名著文庫


  • 人文社科 > 哲學 > 西方哲學 >











      要了解現代邏輯必讀的一本書。

      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舉例,

      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有死的。



      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不論從歷史觀點還是從系統觀點來看,對於哲學都具有重大意義。——盧卡西維茨



      被後人譽為「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一的亞里士多德,為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其對形式邏輯創造出以三段論為主的一種解釋。



      現代符號或數理邏輯發展迅速,已遠超古典形式邏輯,許多西方邏輯學家用現代邏輯觀點解釋古典邏輯,但是全面、系統地應用符號邏輯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的著作不多,這是其中一本。



      本書是波蘭邏輯學家盧卡西維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從符號邏輯的觀點,讓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以無括號符號,省略命題中的邏輯連接詞,從而產生更簡潔的論證結構,這就是著名的「波蘭表示法」。這種運算法對二十世紀邏輯和電腦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共有八章,合計共有六十二小節,包括

      1.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要素:首先舉例說明何為亞里斯多德式的三段論式。

      2.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斷定命題:聚焦在有效論證形式的四個格的問題。

      3.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對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做一系統性檢討。

      4.用符號形式表達的亞里士多德系統:作者開宗明義地說:「它的目的是根據現代形式邏輯的要求,但與亞里士多德所陳述的觀念密切聯繫,構造一個非模態三段論的系統。」

      5.判定問題:提到如何檢驗一個推理的正確性問題。

      6.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模態邏輯與定言邏輯有所不同。

      7.模態邏輯系統:提及「真值表方法」,這是可以運用於一切的邏輯系統。

      8.亞里士多德的模態三段論:檢討亞里士多德的各種模態命題所構件的三段論證的檢驗。



      從以上即可以理解,現代邏輯發展並非橫空出世,而是與亞里士多德的原創邏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本書其實帶有幾分向亞里士多德致敬的意味,也讓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一賞。


     





    出版緣起

    本書述評

    第一版原序

    第二版原序

    克拉連頓出版社聲明

    本書所引用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著與注釋的版本



    導言

    一、盧卡西維茨的生平

    二、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

    三、盧卡西維茨的學術發展

    四、西方傳統邏輯的基本原則

    五、本書值得關注的重點



    第一章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要素

    一、亞里士多德式三段論的正確形式

    二、前提和詞項

    三、為什麼單一詞項被亞里士多德略去了

    四、變項

    五、三段論的必然性

    六、什麼是形式邏輯

    七、什麼是形式化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斷定命題

    八、斷定命題與推論規則

    九、三段論的格

    十、大項、中項和小項

    十一、關於一個錯誤的歷史

    十二、前提的次序

    十三、一些現代注釋家的錯誤

    十四、加倫的四個格



    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

    十五、完全的和不完全的三段論

    十六、詞項邏輯與命題邏輯

    十七、換位法證明

    十八、歸謬法證明

    十九、顯示法證明

    二十、排斥的形式

    二一、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第四章 用符號形式表達的亞里士多德系統

    二二、符號系統的說明

    二三、演繹理論

    二四、量詞

    二五、三段論系統的基本要素

    二六、三段論的斷定命題的推導

    二七、排斥的表達式的公理和規則

    二八、我們的公理和規則不充分



    第五章 判定問題

    二九、不能判定的表達式的數目

    三十、斯盧派斯基的排斥規則

    三一、演繹的等值式

    三二、化歸為初等表達式

    三三、三段論系統的初等表達式

    三四、三段論系統的一個算術的解釋

    三五、結束語



    第六章 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

    三六、導言

    三七、模態函項和它們的相互關係

    三八、基本模態邏輯

    三九、擴展定律

    四十、亞里士多德對擴展的M-定律的證明

    四一、命題之間的必然連繫

    四二、「實質」蘊涵還是「嚴格」蘊涵?

    四三、分析命題

    四四、一個亞里士多德的悖論

    四五、亞里士多德的偶然性



    第七章 模態邏輯系統

    四六、真值表方法

    四七、C—N—δ—p系統

    四八、δ-定義

    四九、模態邏輯的四值系統

    五十、必然性和模態邏輯的四值系統

    五一、成對的可能性

    五二、偶然性和模態邏輯的四值系統

    五三、其他某些問題



    第八章 亞里士多德的模態三段論

    五四、有兩個必然前提的各式

    五五、有一個必然前提和一個實然前提的各式

    五六、有一個必然前提和一個實然前提的被排斥的各式

    五七、爭論的解決

    五八、有可能前提的各式

    五九、偶然命題的換位律

    六十、糾正亞里士多德的錯誤

    六一、有偶然前提的各式

    六二、模態邏輯的哲學含義



    索引









      一九三九年六月,我在克拉科夫波蘭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的論文。這篇論文的摘要曾於同年排印,但因戰爭的緣故未能出版。它在戰後才得以發行,但出版時間仍標明為「一九三九年」。一九三九年夏天,我已用波蘭文寫好一篇談同一主題的更為詳盡的專論,九月間已經收到該文第一部分的校樣,就在這時,出版所完全毀於轟炸,一切蕩然無存。同時我的全部圖書連同手稿,都遭到轟炸,毀於一炬。要在戰時繼續這項工作是不可能的。



      直到十年之後,我才獲得一個新的機會來再度進行我對於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研究工作。這一次是在都柏林,從一九四六年開始直到現在,我一直在那裡的愛爾蘭皇家科學院講授數理邏輯。我應都柏林大學學院的邀請,於一九四九年做了十次關於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講演,現在這部著作就是這些講演的成果。



      本書僅限於非模態的或者「實然的」三段論,因為與此有關的理論是亞里士多德邏輯的最重要的部分。這個理論的系統闡述是在《前分析篇》第一卷的第一、第二章與第四至第七章。在外茲的版本(至今已出版一百多年之久了)中的這些章,是我的解說的主要根據。我遺憾未能利用大衛.羅斯爵士編纂並作有導言和評注的、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前分析篇》的新版本,因為當這個版本出版時,我的著作的歷史部分已經完成了。我僅能利用大衛.羅斯爵士的版本來校正我所引用的亞里士多德的原文。在《分析篇》希臘文本的英文譯文方面,我盡可能地遵照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牛津譯本。除了《前分析篇》的本文之外,我還考慮了古代注釋家們的意見,特別是亞歷山大的意見。在這裡我不妨指出:三段論第四格據說是加倫發明的,有關這一發明的諸歷史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我就應該感謝一位佚名的古代注釋家。



      現在這本著作包括一個歷史的部分(第一至第三章)和一個體系的部分(第四、第五章)。在歷史部分裡我曾試圖盡可能緊密地依據原文來解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是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都企圖從現代形式邏輯的觀點來解釋它們。我認為,今天還不存在對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可以信賴的闡述。直到現在為止,所有闡述都不是邏輯學家寫的,而是由哲學家或語言學家寫的。這些哲學家或語言學家,或者不可能懂得現代形式邏輯(如普蘭特爾)。或者並不懂得現代形式邏輯(如邁爾)。依我看,所有這些闡述都是錯誤的。例如,我未能發現任何一個作者是意識到了亞里士多德式三段論與傳統的三段論之間有著根本差異的。所以,在我看來,我自己的闡述完全是新的。在體系的部分,我曾試圖解釋為理解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所必需的某些現代形式邏輯的理論,並且試圖在亞里士多德本人所勾畫的輪廓的基礎上使這個三段論系統達到完美。我還切望盡可能地使我的闡述清楚明白,以便那些未曾受過符號思維或數學思維訓練的學者們能夠理解它。因此,我希望我的著作的這一部分可以用作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個導論。這一部分的最重要的新成就,我認為是判定的證明(這是我的學生J.斯盧派斯基提出的),以及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並由我本人運用於演繹理論的排斥的觀念。



      我衷心地感謝愛爾蘭皇家科學院,它給我以都柏林的一席之地,使我能寫作本書。我還衷心感謝都柏林大學學院盛情相約、邀請我作關於亞里士多德邏輯的講演。我感謝都柏林大學學院教授A.古英神父(耶穌會)與J.解因教友閣下,他們都曾欣然地把必需的書籍借給我。對大衛.羅斯爵士我要深表謝忱,他看過我的打字稿,並且提出了一些我樂於接受的意見。我要特別致謝的,有已故的A.李特爾神父(耶穌會),他儘管病勢垂危,仍欣然地校訂了第一章的英文文字;還有都柏林的維克多爾.米黎以及特別是班戈爾的大衛.瑞斯,他們閱讀並校訂了全書的英文文字。我也甚為感謝克拉連頓出版社的職員們在準備我的打字稿付印時的熱忱與殷勤。本書論加倫的那一節是獻給我的朋友,威斯特伐利亞州明斯特的海因裡希.肖爾茲教授的,他曾在戰爭時期給予我和我的妻子以極大的支援,特別是一九四四年我在明斯特逗留的時候。我將全書獻給我的愛妻聶金娜.盧卡西維茨(父姓巴爾文斯卡),她犧牲了她自己以使我得以生活與工作。沒有她在戰爭時期不斷的照顧、在戰後的流亡生活的孤獨之中不斷的鼓勵與幫助,我是絕不能寫成這本書的。


    楊.盧

    一九五○年五月七日於都柏林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