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正義是複雜的東西
我因為看到這個案子(不是我辦的),而曾經「激動」不已,乃憑著一股主觀上的「正義感」,決心為「她們」寫一本書,告訴人們為何「她們不能結婚」,為歷史作一見證。?
按理說,法庭是追求正義的地方,但是,因為法律、訴訟技術的複雜與枝節,使人們沒有興趣、也?有能力,去了解「追求正義的工作」及法庭對於一件事、一個理,到底表示了什?樣子的態度。?
由於不關心與不知,就缺少了對法庭鼓勵或督促的力量。所以,不管判決替我們爭取到多少正義或者抹殺了多少正義,我們都默默無聲。?
在這沈靜無聲之中,獲得正義的當事人,必是相當寂寞,這是正義的寂寞,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相反的,那一些不能獲得正義的人,有了委屈,也是沒有人知道,則是一種相當悲慘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這些正義與不正義,是屬於我們的人文「生態環境」之一,不但關係到當事人,也可能關係到你、我及每一個人。我們怎能不鼓勵正義的滋長,以及關心及防止不正義的擴大!
?
當然,這是一個如經濟學家John k. Galbraith所謂的「不確定的年代」,在追求正義的領域中,對於「何者是正義﹖」、「何者是不正義﹖」,也一樣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就像法庭中常見的笑話:
原告:「請法官替我主持正義。」
法官:「不錯,我們是在主持正義,但是,主持正義並不代表你一定贏。」
所以,本書作者在這裏口口聲聲說「正義、追求正義」,一定有許多人會說:「你在本書中所作的論證及結論,並不一定代表正義。」
不錯,多年以來,作者早已困惑於「什麼是正義﹖」、「法律有無客觀性﹖」、「如果是壞人,你替不替他辯護﹖」??等等「含有不確定性質」的問題,因此,本書之作,只能說是作者「有感而發」、「不平則鳴」而已。至於,「鳴」、「發」的結論是否就是「正義」,那是另外一回事,而我的用意,就是希望大家共同來討論!
然而很遺憾的是,經過數個月的努力,犧牲個人非常龐大的「機會成本」之後,本書的論證與敘述,仍然相當「法律化」,而不夠「大?化」,使得可能共同參與討論的人,無法大量突破法律圈,這是法律複雜、枝節技術,令人惋惜的地方!它使得法律不易被人了解,也反過來,也可能使人們因不知法而受法律之害。本書雖一再自我提醒「要大眾化」,但是,卻無法作得如人所意,這一點,只有希望關心正義問題的讀者,多予耐心與包涵了。
最後,以本書向十信及全國受害的女性職員致意!
?
作者 七十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