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
  樸素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一部份,在中國哲學史上首開先河,從來還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有系統的揭示出事物對立與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物的一體兩面,對立面的雙方都具有互相依存,互相連結,相互作用的關係。
  萬事萬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陰陽交互作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相反相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相互轉化,這種由量變引起質變自然的運動變化,老子認為這就是陰陽的基本規律,也是自然的普遍法則,在任何一個領域均一體適用。
  老子觀察天地萬物永不停歇的處在一種能量與物質,聚散存亡,有形與無形的運動變化過程之中,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此,其樸素辯證法是原始反終,探究萬物初始的狀態,反璞歸真,以〝道〞的靜態本體本質特性為依歸,順應自然,效法天道,與大道合一,恢復純真無我天賦的本性,以達德性與〝道〞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也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聖〞之首。《道德經》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據統計,《道德經》是全球僅次於《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哲學類經典著作。能吸引西方人目光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於老子《道德經》中〝正言若反〞樸素辯證法相反相成、相互轉化,深具思辨色彩的特點。老子思想研究會遍佈全球,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曾評價老子說:「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學都是最早的一種哲學。」可見得其地位之高、影響之遠。
  在老子看來,這個世界並不雜亂無章,事物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關係,這就是〝道〞。但〝道〞並不直接呈現在人們的感官面前,它隱藏在各種現象的內部,甚至與我們的認知正好相反,但是卻潛移默化地制約著事物的發展趨向。老子引領我們觀察外在種種現象,去掌握事物背後〝道〞的本質和規律。
  老子樸素辯證法告訴我們,萬物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對立的事物發展變化到極點,物極必反,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是必然的趨勢。萬物初始雖然柔弱,但是極具發展潛力;剛強雖至巔峰,但已開始轉向衰敗之途。老子洞悉自然消長之規律,通曉事物自然發展的趨勢,〝不爭一時,爭千秋〞,寧可居柔弱的一面,掌握事物運動變化中的〝勢〞,掌握趨勢,順勢而為,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辯證思維。
  當柔弱逐漸轉剛強的時候,為了防止走向盛極而衰的窮途末路,老子主張個人心境要守住〝道〞的本體,以達致虛與守靜的最佳狀態。切記要〝戒盈忌滿〞,守柔、處下、不爭、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言行不可過中,要去掉那些極端、過分的言行舉止,始終保持著像〝道〞那樣謙虛低下而不盈滿的狀態,如此作為,就可持盈保泰,長久處於陰陽平衡、和諧統一的最佳理想狀態,這才是長久之道。
  《道德經》五千言文詞古雅,哲理淵深,言約旨遠,意蘊深刻,內容微妙難識,對於這樣一部奇異而玄妙的哲理著作,在量子科學理論尚未出現之前,沒有建立起《易經》陰陽規律與天人合一的基本概念,想要讓世人能夠有所理解認知,確實是有其一定難度。再加上《道德經》從古至今,原著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各專家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注解,對於《道德經》本義的解讀,莫衷一是,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因此,世人能真正深入理解《道德經》其中玄妙哲理者不多。
  宇宙自然的規律只有一個,本書結合《易經》哲學思想、佛家觀念及量子科學理論參合研究,相互解讀,互通有無,各取所長,融和貫通,以其中精義,互相印證,彼此發明,綜合整理之後,做一完整詳盡與眾不同的論說敘述,思想更加縝密,或能讓讀者耳目一新,對老子《道德經》有更深一層領悟與認識。
  本書解讀《道德經》有關〝道〞的內容,就如同〝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法者所說的那些語言文字,都是那個指向月亮的手指,仍然不是明月,而是要人們在這些語言文字上,去悟得意在言外的弦外之音。
  謹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父母親!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大學? 易學應用研究所? 客座教授
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 ?易學院士? 易學講座教授
中國五術教育協會 星元五術大學 易經學院 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