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曾文正公嘉言鈔:曾國藩的領導統御與內在修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407
曾國藩,梁啟超
好優文化
2025年7月02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536407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2.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從低谷走向頂峰的人生筆記,

    從寒士逆襲成晚清第一中興名臣。

    曾國藩Ⅹ梁啟超

    從數百萬字的書札、家書、家訓、日記、文集,

    精粹出至高的處世智慧與成功密碼。

    文白對照★古今對鑑★深入解析



      為什麼要讀曾國藩??

      曾國藩為晚清一代名臣,雖然接受的是舊式儒家教育,卻能在晚清巨變中,在過去千百年未曾遭逢的巨大衝擊下,弭平內亂,亦對應西方列強;不但支撐朝局,並首倡留學生制度,為當時陳腐的中國預備下個世代急需的人才。為什麼他有如此的識見?他如何砥礪自身?又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作出多項重要決策?並榮寵終身?



      梁啟超選粹!一代名臣曾國藩的思想精華

      曾國藩一生著作高達上百萬字,最有名當數《家訓》與《家書》。本書由民初著名的大學者、革命家梁啟超,以其一生經歷與識見為基底,從曾國藩書札、家書、家訓、日記、文集中選粹,提取曾國藩修養自身、建立功業的思想精華。讀來不但對人格養成有所裨益,亦能夠開展視野,提升識見格局。



      全書文白對照、古今對鑑、深入解析

      本書針對梁啟超選輯的《曾文正公嘉言鈔》,進行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的說明,並透過歷史事件對照每一則選粹,讓讀者直接閱讀曾國藩的智慧,同時也能透過歷史事件理解、吸收曾國藩高超的處世、職場、決策智慧。


     





    推薦序|

    《曾文正公嘉言鈔》序|? ? 梁啟超



    一、書劄

    摘錄自收錄在《曾文正公全集》中的《曾文正公書劄》三十三卷,是曾國藩寫給長官、僚屬與朋友的私人信件。從選錄出的內容可見,在曾國藩所處的年代,他遭遇的是如何千年來不曾有的衝擊,以及他如何對應與自省。



    二、家書

    曾國藩〈家書〉十卷,是曾國藩過世後由其族中家人、子弟、親友編纂而成。主要是曾國藩與家族成員的通信往來,不但談及他的政務、也談及許多人生處世的道理。



    三、家訓

    〈家訓〉共有兩卷,主要是對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多方叮囑。上至教育、立身、家風,小至生活常規,可說是鉅細靡遺,可見一個父親、父輩對兒子與子姪的愛護之心。



    四、日記

    曾國藩寫日記的時間長達三十年,橫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透過曾國藩的日記,可了解曾國藩在不同的階段,對於人生與世局的想法與省思。



    五、文集

    曾國藩遵從程朱理學,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文風,並被視為晚清「湘鄉派」的開創者,影響延續至後來的嚴復、梁啟超等人。





    ?





    選編序



    梁啟超




      原文|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信否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於天者,良無以異於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當學絕道喪、人欲橫流之會,窳敗之習俗,以雷霆萬鈞之力,相罩相壓,非甚強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亦有言:「庸公駑散,則劫之以師友。」而嚴師畏友,又非可亟得之於末世,則夫滔滔者之日趨於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靈典冊,得片言單義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夾輔,自營養,猶或可以杜防墮落而漸進于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日三複,而終身誦焉也。抑先聖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書六經亦蓋備矣。然義豐詞約,往往非末學所驟能領會,且亦童而習焉,或以為陳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諸賢闡揚輔導之言,益汗牛充棟,然其義大率偏於收斂,而貧於發揚。夫人生數十寒暑,受其群之蔭以獲自存,則於其群豈能不思所報?報之則必有事焉,非曰逃虛守靜而即可以告無罪也明矣,於是乎不能不日與外境相接構。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則行且終其身以轉戰於此濁世。若何而後能磨煉其身心,以自立於不敗?若何而後能遇事物泛應曲當,無所撓枉?天下最大之學問,殆無以過此!



      非有所程式而養之於素,其孰能致者?



      曾文正之歿,去今不過數十年,國中之習尚事勢,皆不甚相遠。而文正以樸拙之姿,起家寒素,飽經患難,丁人心陷溺之極運,終其生於挫折譏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變舉世之風氣,而挽一時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於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儕當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後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況相去僅一世,遺澤未斬,模楷在望者耶?則茲編也,其真全國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須不可去身者也!?



      譯文|



      曾文正公國藩,不僅是近代,而且是有史以來難得一見的偉人。不僅在我國,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偉人。曾國藩並沒有超群絕倫的天賦,在同時代的諸多賢能人傑中被稱為是最魯鈍笨拙的人物,他的一生也都在坎坷的逆境中度過,但這樣一個人終於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項並稱不朽的境界,所取得的成就震古鑠今,無人能及。他一生的成就得益于能樹立遠大志向,不甘與凡俗為伍,在困境中求知,勤勉中前行,歷盡千難百險而不屈不撓。他不急於求成,厚積薄發,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勤奮刻苦,為人剛直,行事持之以恆,以誠意為為人之本,無論在怎樣的艱苦條件下,都堅持不懈,勇猛精進。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孟子說過:「人人都能成為堯舜。」是否人人都能通過學習達到堯舜的境界,我不敢斷言,但如果說人人都可能通過學習達到曾國藩的境界,我敢下定論,為什麼呢?曾國藩的天賦,並沒有比普通人優秀,而普通人難道會不願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嗎?然而,生在一個學問被棄絕、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的時代,骯髒腐朽的社會習俗以雷霆萬鈞之力,向人籠罩擠壓下來,如果不是堅強而有毅力的人,是無法抗拒的。荀子也曾說過:「平庸之人駑鈍懶散,需要老師和友人來激發。」但嚴格的老師,值得敬畏的朋友,很難在沒落的世道當中輕易找到,整個社會不可避免地世風日下,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其中能有一兩個有志之士,也只有從典籍書冊當中求取靈丹妙藥,錄得隻言片語的警句格言,來讓自己堅守情操,自我鞭策,自我幫助,自我支撐,也許還能讓自己避免墮落,從而逐漸到達高明的境界。



      古人得到一句格言警句就會牢記在心,每天反復默記,甚至於終身誦讀。那是因為古代聖賢匡扶社會、教導人心的道理,在四書六經裡已經收錄齊全了。但是,經典涵義豐富卻文辭簡約,往往不是學問淺薄的人馬上就能領會的,況且他們在兒時就開始學習這些經典,可能會以為這是陳詞濫調,而不能夠據此進行自我反省。近古的各位賢能之士也提出了更多匡扶社會人心的言論,然而他們的主旨大多偏重教導人們如何收斂自己的欲望,對如何發揮自己的才干涉及很少。人生短短數十年,一個人要生存離不開社會群體,難道他對社會就能不思回報嗎?要回報就必定要出來做事,很顯然逃避現實,安守平靜的處事態度是不可能回報社會的。於是人就一定要每天都與外界接觸。而一個人既然想要以自己的信念來改變世界,做事情就一定要終身堅守信念。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怎樣才能磨煉自己的身心,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怎樣才能在遇到事情時,處置周全,不偏不倚呢?天下間最大的學問,也不過如此。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念並且在平時就堅持執行,又怎麼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呢?



      曾文正公去世距今不過數十年,當今國家的社會現實,與他的時代相差並不大。然而曾文正公以他質樸魯鈍的資質,樸素清寒士人子弟的家庭出身,飽經憂患,在人心崩壞的極端艱難的社會現實條件下,畢生遭遇無數厄運挫折、誹謗嫉妒的條件下,完全憑藉自己的心力,剛正不阿,百折不回,最終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頹敗風氣,挽救了一個時代的浩劫。他所留下的言論,字字都得自自身閱歷,切合實際,所以讀來親切而有意味,足夠當今我們這一代人從中得到啟發,其作用完全不是唐宋以後前輩名儒的言論能夠相比的。



      孟子說過:「聽到伯夷的事蹟,懦夫也會產生樹立志向的心願。」還說過:「古時那些奮發圖強的人,即使百代以後的人聽到他們的事蹟,也沒有不發憤圖強的。」何況現在距離曾國藩逝世不過數十年而已,他對後世的影響仍在擴大,樹立的楷模形象仍然歷歷在目。這部《嘉言鈔》,實在就像全國人民的衣食那樣,片刻不能離身啊。




    其 他 著 作
    1. 向曾國藩學立身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