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蒙娜之眼【三冊套書】:藝術中的心靈之眼——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的最後52堂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0011024481
湯瑪士.謝勒斯
李沅洳
時報出版
2025年7月08日
453.00  元
HK$ 407.7  






叢書系列:藍小說
  • 規格:平裝 / 704頁 / 14.8 x 21 x 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藍小說


  • [ 尚未分類 ]











    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Trophees de l’edition)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午固定造訪巴黎三大藝術重鎮

      ——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



      透過觀看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創作、文明、藝術珍寶

      學習生命中最有價值的52堂課

      開啟她的心靈之眼



      I? 羅浮宮

      ——相信想像力。



      波提切利——學會接納

      達文西——對生活微笑

      拉斐爾——培養超脫的態度

      提香——相信想像力

      米開朗基羅——從物質的依戀中解脫

      林布蘭——認識自己

      維梅爾——至小即至大

      威廉.透納——一切終究只是塵埃



      II? 奧塞美術館

      ——讓你的內在說話。



      馬內——少即是多

      莫內——一切都會逝去,一切都會過去

      竇加——必須讓生活舞動

      塞尚——來吧,起身戰鬥、留下印記、堅持到底

      梵谷——穩住你的眩暈

      卡蜜兒.克勞岱爾——愛就是慾望,而慾望就是匱乏

      克林姆——讓死亡的衝動活下去

      蒙德里安——簡化



      III? 龐畢度中心

      ——忘掉負面的部分,永遠都要保持妳內在的光芒。



      康丁斯基——在每一件事物中尋找靈性

      杜象——搞亂一切

      馬格利特——傾聽你的潛意識

      芙烈達.卡蘿——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畢卡索——必須打破一切

      波洛克——進入出神狀態

      露易絲.布爾喬亞——要會說「不」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分離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



      ※



      ◎ 一部感動人心的的法國藝術小說,

      透過52幅偉大藝術巨作探索生命與美!




      10歲女孩蒙娜,因不明原因極有可能失明。她的祖父「爺耶」決定在她還看得見的時候,每週三帶她去巴黎最著名的博物館——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遊歷,每次參訪,他們都專注於一件藝術作品,並從中沉思、反省、學習。用美麗填滿即將襲來的黑暗。



      他們將一起遊歷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和龐畢度中心。

      他們將一起驚嘆、感動、思索,並被一幅畫或一件雕塑深深吸引。



      在祖父溫柔而細緻的引導下,蒙娜深入探索一件件藝術品,他們觀看、討論、思辯,並讓作品的美感和哲學深植蒙娜小小的內心世界。藉由波提切利、維梅爾、哥雅、庫爾貝、克勞岱爾、卡蘿或巴斯奇亞的視角,蒙娜發現了藝術的力量,學習到天賦、懷疑、憂鬱與反抗,這就是她祖父希望能永遠銘刻在她心中的珍貴寶藏。



      本書不僅是一場橫跨500年西洋藝術史的探索之旅,也是一部關於藝術和人生的啟蒙小說,是一本訴說生命之美的深情作品。



      ◎「在失去視力之前,請看見(記住)世上最美好的事物。」



      ///第一部 羅浮宮

      桑德羅.波提切利|李奧納多.達文西|拉斐爾|提香|米開朗基羅|弗蘭斯.哈爾斯|林布蘭|約翰尼斯.維梅爾|尼古拉.普桑|菲利普.德.尚佩涅|安托萬.華鐸|安東尼奧.卡納萊托|湯瑪斯.根茲巴羅|瑪格麗特.傑哈爾|賈克—路易.大衛|瑪麗—吉耶曼.伯努瓦|法蘭西斯科.哥雅|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威廉.透納



      10歲的蒙娜,因為不可解的原因,極有可能失明,蒙娜的未來即將毫無光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風暴,焦慮的母親卡蜜兒除了持續帶蒙娜就醫,也轉而求助蒙娜的祖父「爺耶」亨利,希望亨利帶蒙娜去看心理醫師,然而亨利卻悄悄地展開一場祕密計畫……



      每週三的「心理醫師」之約,地點不在診間,而是在博物館與美術館。這場祖孫倆的祕密藝術之旅,由探訪羅浮宮揭開序幕。這座有著玻璃金字塔門面的博物館,收藏著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哥雅等藝術大師的傑作。亨利想著:假如有一天,蒙娜不幸永遠失明了,至少在她大腦深處能擁有某種儲藏庫,可以汲取絢爛的視覺寶物。



      ///第二部 奧塞美術館

      古斯塔夫.庫爾貝|亨利.方坦—拉圖爾|羅莎.博納爾|詹姆斯.惠斯勒|茱莉亞.瑪格麗特.卡麥隆|愛德華.馬內|克勞德.莫內|愛德加.竇加|保羅.塞尚|愛德華.伯恩—瓊斯|文森.梵谷|卡蜜兒.克勞岱爾|古斯塔夫.克林姆|威廉.哈莫修依|皮特.蒙德里安



      蒙娜失明的原因依舊難解,而父親保羅的舊貨店則陷入債務危機,終日借酒澆愁,然而,角落裡一尊維爾圖尼家族小雕像,帶來了意外的商機,卻也引發了關於一位「眾人絕口不提」的神祕人士的重重疑雲。此時,蒙娜的主治醫師建議進行催眠治療,希望藉此找出蒙娜「短暫失明」的原因,卻在催眠的過程中,一位神祕的女性悄悄現身……



      羅浮宮的藝術探訪結束後,蒙娜與祖父的每週三「心理醫師」之約,轉而前進奧塞美術館,這座由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美術館,宛如珠寶盒般的博物館收藏了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作品,匯集了莫內、竇加、梵谷、克林姆等藝術大師的瑰寶,帶給蒙娜更深刻的藝術哲學思考。



      ///第三部 龐畢度中心

      瓦西里.康丁斯基|馬塞爾.杜象|卡濟米爾.馬列維奇|喬治亞.歐姬芙|雷內.馬格利特|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漢娜.霍克|芙烈達.卡蘿|巴布羅.畢卡索|傑克森.波洛克|妮基.德.聖法爾|漢斯.哈同|安娜—伊娃.伯格曼|尚—米榭爾.巴斯奇亞|露易絲.布爾喬亞|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克里斯蒂安.波東斯基|皮耶.蘇拉吉



      父親保羅意外展開了電木電話機改造事業,這意味著,自小陪伴蒙娜長大的舊貨店,必須結束營業,然而堆積在地下室的雜物,依舊埋藏著過往的祕密與難以釋懷的傷痛……而蒙娜「短暫失明」的原因,在一連串檢查以及催眠治療下,馮.奧斯特醫師心裡有了答案,這似乎與蒙娜家族那過往的祕密有關,而痊癒的鑰匙就藏在深邃的祕密底下,蒙娜有可能解開這個謎團嗎?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蒙娜自己……



      蒙娜與祖父的藝術探訪之旅,即將邁入終點,外觀布滿管狀結構的龐畢度中心,收藏了畢卡索、康斯坦丁.布朗庫西、露易絲.布爾喬亞等藝術巨擘的作品,也收藏了蒙娜祖父母最鍾愛的藝術作品,藉由認識這些作品,蒙娜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親人。這趟為期52週的藝術旅程,不僅豐富了蒙娜理解世界的語彙與視界,而最終的指向,回歸到了最初始的內在核心……



    獲獎榮譽



      •? ? 在法國一上市即空降暢銷榜冠軍(#1 bestseller in France)



      •? ? 於義大利首週登上暢銷榜第二名(Debuted at #2 in Italy)



      •? ? 榮登「2024年百大圖書」排行榜——《閱讀》文學雜誌(Lire)



      •? ? 榮獲2024年《RTL-讀者文學雜誌》文學大獎(RTL-Lire Literary Magazine Grand Prix 2024)



      •? ? 榮獲2025年「法國出版獎」(Trophees de l’edition)年度作家大獎——《書籍週刊》(Livres Hebdo)



    各界好評



      •? ? 「全世界都在爭相閱讀這本書。」《費加洛報》(Le Figaro)



      •? ? 「一首關於美和智慧的頌歌。」《巴黎人報》(Le Parisien)



      •? ? 「這是一場地震,是出版界的劇烈變動。就像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湯瑪士?謝勒斯——請記住這個名字。」——愛莉絲?德維雷(Alice Develey,《費加洛報》(Le Figaro)



      •? ? 「《蒙娜之眼》不只是一本藝術入門小說,更是一則具有普世共鳴的生命故事。」——《十字報》(La Croix)



      •? ? 「這本現象級小說會讓你迫不及待想衝進美術館……比《艾蜜莉在巴黎》還精彩。」——《電視週刊》(Telerama)



      •? ? 「太棒了!」——《法國國家廣播電台》(France Inter)



      •? ? 「湯瑪士?謝勒斯是全球知識傳播的冠軍。這是一本傑出的作品。」——《清晨新聞》(Telematin)



      •? ? 「一本溫柔又令人完全著迷的書。」——《大書店》(La grande librairie)



      •? ? 「一個美好又動人的故事。」——《皮卡第信使報》(Courrier Picard)



      •? ? 「講述一位小女孩初次接觸美與人生的過程,《蒙娜之眼》激起了罕見的熱烈迴響。」——《RTL廣播電台》(RTL)



      •? ? 「這本話題十足的驚人作品,就像是由一位備受推崇的藝術史學家寫出來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它充滿熱情、引人入勝,完美捕捉了從孩子眼中理解藝術、世界與成長的那份新鮮與驚奇。」——蜜莉安?戈蒂斯(Miriam Gordis,《阿爾貝婷書店》(Albertine Bookstore),美國紐約)



    名人推薦



      汪正翔(攝影師)

      倪瑞宏(藝術家)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作家)

      黃建宏(關渡美術館館長)

      蔡康永(作家)

      鄭麗君(行政院副院長)

      蕭宗煌(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聶永真(設計師)

      謝佩霓(清大藝術文化總中心美術館館長)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觀看不是平等的,不僅僅是因為有的人擁有健康的眼睛,有的人沒有。而是受過訓練的眼睛,得到引導的眼睛,帶有好奇的眼睛總是可以看得更多。」————汪正翔(攝影師)



      「一個才10歲的小女孩,未來的一生長長久久,怎麼可以沒有藝術為伴?

      何況上天不仁,即將要奪去她寶貴的視力。於是祖父另闢蹊徑,為孫女建構了一趟藝術之旅,足以終其一生陪伴她。

      歷代大師留下的經典作品,從私密的五感經驗出發,透過向公眾展示歷久彌新,化作普世能夠共感的公共文化財。52件曠世經典,每週一一品味細?,人人得以能以一整年的時間,薰陶出奠定一生受用的藝術素養。

      以藝術史學者的紮實學養為底氣,謝勒斯厚積薄發,將原本艱澀沉重的學問,以生花妙筆書就行雲流水的精彩小說,好看之餘,更發人深省。

      畢竟人因先天、後天甚至老化等因素,眼盲也許不可逆、不可免,但嚴格說來,心盲才是真正的絕症。」————謝佩霓(清大藝術文化總中心美術館館長)


     





    序言 再也看不到任何東西



    ///第一部 羅浮宮



    1.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學會接納? ??

    2.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 da Vinci)

    對生活微笑? ??

    3. 拉斐爾(Raphael)

    培養超脫的態度? ??

    4. 提香(Titien)

    相信想像力? ??

    5.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

    從對物質的依戀中解脫? ??

    6. 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

    尊重小人物? ??

    7. 林布蘭(Rembrandt)

    認識自己? ??

    8. 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至小即至大? ??

    9.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

    願你無所畏懼? ??

    10. 菲利普.德.尚佩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

    永遠要相信奇蹟? ??

    11. 安托萬.華鐸(Antoine Watteau)

    即使是歡慶時刻也隱含著不幸? ??

    12. 安東尼奧.卡納萊托(Antonio Canaletto)

    讓世界停下來? ??

    13. 湯瑪斯.根茲巴羅(Thomas Gainsborough)

    讓情感自由表達? ??

    14. 瑪格麗特.傑哈爾(Marguerite Gerard)

    沒有所謂的脆弱性別? ??

    15. 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願過去有助於你的未來? ??

    16. 瑪麗—吉耶曼.伯努瓦(Marie-Guillemine Benoist)

    廢除所有的隔離? ??

    17. 法蘭西斯科.哥雅(Francesco Goya)

    怪物無所不在? ??

    18.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閉上身體的眼睛? ??

    19. 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

    一切終究只是塵埃? ??



    ///第二部 奧塞美術館



    20.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大聲吶喊,筆直前行? ??

    21. 亨利.方坦—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

    死者與生者共存? ??

    22. 羅莎.博納爾(Rosa Bonheur)

    動物與你平等? ??

    23.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Whistler)

    母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存在? ??

    24. 茱莉亞.瑪格麗特.卡麥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

    生命在朦朧之中流動? ??

    25. 愛德華.馬內(Edouard Manet)

    少即是多? ??

    26.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一切都會逝去,一切都會過去? ??

    27. 愛德加.竇加(Edgar Degas)

    必須讓生活舞動? ??

    28.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

    來吧,起身戰鬥、留下印記、堅持到底? ??

    29. 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

    珍惜憂鬱? ??

    30.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穩住你的眩暈? ??

    31. 卡蜜兒.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愛就是慾望,而慾望就是匱乏? ??

    32.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讓死亡的衝動活下去? ??

    33. 威廉.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i)

    讓你的內在說話? ??

    34.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簡化? ??



    ///第三部 龐畢度中心



    35. 瓦西里.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

    在每一事物中尋找靈性? ??

    36. 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

    搞亂一切? ??

    37.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tch)

    要自主? ??

    38.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世界是一具肉身? ??

    39. 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傾聽你的潛意識? ??

    40.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抬起目光? ??

    41. 漢娜.霍克(Hannah Hoch)

    建構你的存在? ??

    42.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

    43. 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必須打破一切? ??

    44. 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進入出神狀態? ??

    45. 妮基.德.聖法爾(Niki de Saint-Phalle)

    女性是男性的未來? ??

    46. 漢斯.哈同(Hans Hartung)

    像閃電一樣前進? ??

    47. 安娜—伊娃.伯格曼(Anna-Eva Bergman)

    不斷從零開始? ??

    48. 尚—米榭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走出陰影? ??

    49. 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要會說「不」? ??

    50.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

    分離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 ??

    51. 克里斯蒂安.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自我歸檔? ??

    52. 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

    黑色是一種顏色? ??



    尾聲 去面對你的風險吧? ? ? ??





    序言



    再也看不到任何東西




      一切都變暗了。猶如一件喪服。然後,到處都是閃光,如同雙眼在緊閉的眼瞼後方毫無意義地盯住太陽時產生的那些斑點,就像我們緊握拳頭抵抗痛苦或情緒時那樣。



      當然,她完全不是這樣描述的。從一個稚嫩且不安的十歲孩子口中表達出來的苦惱,既沒有經過修飾,也不詩情畫意。



      「媽媽,全都是黑的!」



      蒙娜用哽咽的聲音說出這幾個字。是抱怨嗎?是的,但不僅如此。她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羞愧的聲調,每次她的母親察覺到這一點,態度都會嚴肅起來。因為,如果有什麼是蒙娜從來就不會假裝的,那就是羞愧。一旦羞愧駐足在一個字詞、一種態度、一種語調裡,一切就成定局了: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已經扎根。



      「媽媽,全都是黑的!」



      蒙娜瞎了。



      似乎事出突然,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她右手握著筆,左手夾著練習簿,乖巧地在桌子的一角做數學題,她的母親正把大蒜塞滿肥滋滋的烤肉。蒙娜小心翼翼地從脖子上取下一個礙事的吊墜,因為這個吊墜在她的習作本上方晃動,而她已經養成駝背寫字的壞習慣。她感覺到自己的雙眼被一層厚重的陰影襲擊,彷彿是因為這雙眼睛如此湛藍、如此圓大、如此純淨,這才受到懲罰。陰影不是來自外面,並非像夜幕降臨或劇院的燈光黯淡下來時所顯現的陰影;陰影是從她自己的身體、從內部攫取了她的視力。一塊不透光的桌布鑽進她的體內,將她與作業簿上的多邊形圖案、棕色的木桌、放在遠處的烤肉、繫著白色圍裙的母親、鋪著磁磚的廚房、坐在隔壁房間的父親、蒙特伊的公寓、籠罩街道的秋日灰色天空以及全世界分開來。這個孩子受到了詛咒,陷入黑暗之中。



      蒙娜的母親焦躁不安,她打電話給家庭醫師,困惑地描述了女兒被遮蔽的瞳孔,並在醫師的詢問下,明確指出她似乎沒有出現任何語言障礙或癱瘓。



      「這聽起來像是AIT。」他說,但沒有想要更進一步做出判斷。



      他要蒙娜立即服用高劑量的阿斯匹靈,但最重要的是緊急將她送到主宮醫院,他會打電話請一位同業立刻進行治療。他不是偶然想到這位同業的:那是一名出色的小兒科醫師,也是一位聲譽卓著的眼科醫師,順帶一提,還是一名很有能力的催眠治療師。他推斷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失明狀態應該不會超過十分鐘,然後他就掛上電話,然而距離事發當時已經過了整整十五分鐘了。



      在車上,小女孩一邊哭泣,一邊拍打太陽穴。她的母親拉住她的手肘,但在她內心深處,她也想要拍打這顆圓圓且脆弱的小腦袋,就像我們會敲打一台壞掉的機器,傻傻地期望它能重新發動一樣。而那位父親則開著他那輛搖晃不已的老舊福斯汽車,希望能揪出讓他小女兒生病的原因。他很生氣,確信廚房裡一定發生過什麼事,而且還瞞著他。他反覆思索所有可能的原因,從一縷蒸氣到重重一跤都有可能。但是,不,蒙娜說了無數次:



      「突然就變成這樣子了!」



      父親說什麼也不信:



      「我們不會就這樣瞎了!」



      然而,是的,我們也會「就這樣」變瞎了,證據就在此。而那個我們,如今就是蒙娜、她十年的人生與大量湧現的恐懼淚水──或許她期望這些淚水能洗去在這個十月的週日,當夜幕降臨時沾黏在她瞳孔上的煙灰。才剛抵達西提島上鄰近聖母院的醫院門口,她突然停止哭泣並愣住了:



      「媽媽,爸爸,我又看見了!」



      她站在冷風颼颼的街上,前後搖晃著脖子,想要重新感受一切。就像被掀開的簾子,擋住她雙眼的遮蔽物也被揭起。線條重新出現在她眼前,接著是臉部的輪廓、近物的立體細節、牆壁的紋理,以及各種顏色從最明亮到最灰暗的所有細微差異。孩子認出她母親纖細的身影、她那如天鵝般細長的脖子與她纖瘦的手臂,還有她父親粗壯的胳膊。最後,她注意到遠處有一隻灰色的鴿子飛了起來,這讓她滿心喜悅。蒙娜一度失明,然後又重見光明。失明貫穿了她,就像一顆子彈穿透皮膚並從身體的另一側飛出去,當然,這會痛,但身體仍可自行癒合。她父親想著「這真是個奇蹟」,他認真地計算這次發作持續的時間:六十三分鐘。



      主宮醫院的眼科部門在做完一系列的檢查、提供診斷與處方之前,是絕對不可能讓小女孩離開的。焦慮感確實稍稍壓下了,但並沒有完全消散。一名護士指著醫院二樓的一個診間,接到家庭醫師通知的小兒科醫師就在裡面。馮.奧斯特醫師是一名混血兒,而且年紀輕輕頭就禿了。他那件寬大的白袍閃閃發亮,與牆壁的病態慘綠色形成對比。他燦爛的笑容在臉上刻出許多快活的小皺紋,讓他看起來很和善;但他也承擔了許多悲劇。他邁步向前:



      「妳幾歲啊?」他用因抽菸而沙啞的聲音問道。



      *



      蒙娜十歲了。她是獨生女,父母恩愛。母親卡蜜兒將近四十歲。她不高,留著一頭凌亂的短髮,聲音殘留著些許郊區工人特有的戲謔語調。她的先生曾說她的魅力在於她「略顯散漫」,但是她有著強大的決心,在她身上,無政府狀態與權威不斷交織在一起。她在一間派遣公司工作,是一名好員工,積極、勤勉。至少早上是如此。到了下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志工工作讓她精疲力竭,從孤獨老人到受虐動物,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投入的。至於保羅,他已經五十七歲了。卡蜜兒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則跟他的好友跑了。他打著一條領帶來遮掩衣領磨損的襯衫,是個忙碌的小舊貨商,尤其熱衷一九五?年代的美國文化:自動點唱機、彈珠檯、海報……。這一切都源於他青少年時期收藏的心型鑰匙圈,他擁有的數量驚人,但他不想賣掉,反正也沒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隨著網路的發展,他那隱身在蒙特伊的店鋪差點就要關門了。於是他發揮專業,也開設了一個網站,除了不斷更新,還翻譯成英文。儘管他沒有什麼商業頭腦,但他靠著一群忠實的收藏家,經常能逃過破產的命運。去年夏天,他修復了一台葛特利柏於一九五五年出廠的「許願井」彈珠檯,從中賺進高達一萬歐元。在經過數個月的斷糧之後,這筆交易來得正好……,接著他又再次一無所有。有人告訴他,這就是危機。保羅每天在店裡喝掉一瓶紅酒,然後將瓶子當作戰利品,擺在一個因馬塞爾.杜象而得以流傳後世的刺蝟造型瀝水架上。他獨自舉杯,無法怨恨任何人。他在心中向蒙娜敬酒,願她身體健康。



      *



      當護士帶著孩子穿過迷宮般的醫院去接受各種檢查時,馮.奧斯特醫師安坐在一張巨大的扶手椅裡,向保羅和卡蜜兒做出了第一次的診斷:



      「AIT,或稱為暫時性腦缺血。」



      這意味著血液暫時停止流向器官,現在要做的是確認發生這種功能障礙的原因。但是,他接著說,蒙娜這個案例把他難倒了:一方面,這種失明在她這個年紀的小女孩身上極為罕見,他認為這很嚴重,因為她的雙眼都受到影響,而且發作時間持續超過一個小時;另一方面,她卻完全沒有喪失行動與說話的能力。核磁共振或許能顯示更多可能的原因,但他尷尬地補充說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蒙娜被迫躺在一個平台上,置身於一台恐怖的機器裡,完全不能動彈。有人要求她取下吊墜,但她拒絕了。這是一條用釣魚線做成的細項鍊,上面有一個小貝殼,這條會給她帶來好運的項鍊曾是她祖母的。她一直戴著,而且她鍾愛的「爺耶」也戴了一條相同的項鍊。她認為這兩個幸運物將他們彼此連結起來,她不想要有與祖父分離的感覺。由於吊墜不含金屬,所以她獲准繼續戴著。然後她的腦袋,她那顆頂著一頭黃褐色光澤的齊肩棕髮、配上一張可愛圓嘴的漂亮腦袋,就被一個像吃人妖怪般的箱子包圍住,箱子裡還迴盪著工廠的噪音。這場酷刑持續了十五分鐘,蒙娜不斷地為自己哼歌,她要對抗這個困境,要為這具棺材注入一點幽默與活力。她為自己唱了一首有點多愁善感的搖籃曲,這是她母親從前為她蓋被子時哼給她聽的;她為自己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這首歌的旋律在各超市反覆播放,她很喜歡這個廣告片,片中有許多抹髮油的年輕男孩;她為自己唱了那些盤旋在腦中的廣告片頭曲;她也為自己唱了〈一隻綠老鼠〉,用以紀念那天她吼叫著歌詞,試圖激怒她的父親,但並沒有成功。



      核磁共振的結果出來了。馮.奧斯特醫師通知卡蜜兒與保羅前來,並趕緊請他們放心。沒有任何異常,真的什麼都沒有。在切面影像上,大腦的解剖圖顯示這些區域很均勻,沒有發現腫瘤。也進行了其他檢查,同樣一無所獲。一整個晚上,從瞳孔深處到內耳都檢查了,還包括了血液、骨頭、肌肉、動脈。沒有任何異狀。暴風雨後的寧靜。這場暴風雨曾經發生過嗎?



      隱藏在主宮醫院走廊裡的一座時鐘顯示現在是清晨五點。卡蜜兒腦中浮現出一首兒歌的畫面。她疲憊地向丈夫吐露,這就好像是有一個邪惡的生物偷走了蒙娜的雙眼,然後又還給了她。保羅補充說,這就像是它搞錯了受害者,或者就像是它發出的一個訊號、一種警告,而且準備好要再次出手,兩人都默默地如此想著。



      *



      操場上,鐘聲響起。一群孩子在哈吉夫人的引導下到了三樓。這名老師告訴這群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萬聖節假期結束前,他們都不會再見到同學蒙娜。她剛剛收到卡蜜兒的通知,卡蜜兒在電話中盡可能詳述了那個恐怖的夜晚,沒有隱瞞事情的嚴重性。當然,孩子們也提出了問題。他們想知道蒙娜是否獲准比大家提早一週放假?



      「她不太舒服。」老師只說了這麼一句話,但顯然這個解釋並不讓人滿意。



      「不太舒服。運氣真好!」坐在第三排的迪亞哥大喊,他尖銳的聲音獲得了全班同學的贊同。



      因為大多數的孩子認為生病就是通往自由的祕咒……



      教室後方,就在布滿粉筆灰的窗簾旁,莉莉與婕德這兩個蒙娜最好的朋友,好到對她的房間瞭若指掌,她們更是羨慕得直流口水。啊!她們多想要跟她一樣啊!「不太舒服」?是啊,好吧,莉莉想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幾天她一定會在她父親的舊貨店裡度過。而婕德,她的目光轉向蒙娜留下的空位,開心地想像自己陪著蒙娜,在那間塞滿老物件的簡陋房間裡,發明各式各樣的遊戲和故事,這些老物件散發著美國的氣息──這些亂七八糟的小東西絢爛、有趣、神祕,讓孩子們充滿了幻想。但是莉莉不贊同:



      「不,不對,她生病時,都是她的祖父『爺耶』來照顧她的,我啊,我怕他。」



      婕德擠出一絲嘲笑,表示沒有什麼能嚇到她,尤其是蒙娜的祖父。然而,在這個小女孩的內心深處,她承認:是的,在這名高大、瘦削、臉上有疤、聲音如金屬般深沉的老人面前,她也沒有比較自在……



      *



      「喂?爸爸,是我。」



      當四肢麻木的卡蜜兒決定打電話給她父親時,已經是中午了。亨利.維耶曼拒絕使用手機,他總是用座機接電話,並回以一個簡短、乾巴巴、強硬的「是」,聽起來一點也不熱情。他的女兒很討厭這個儀式,每次都很懷念她母親還在世時,接聽電話的那一刻。她一字一句地說。



      「爸爸,我必須跟你說,昨晚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她從頭到尾把事情講了一遍,同時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呢?」亨利有些不耐煩地問道。



      然而,卡蜜兒在敘述時一直強忍著淚水,強烈的啜泣使她的身體起伏不定,讓她窒息。她無法回答。



      「親愛的,所以呢?」她父親催促她。



      這個意想不到的「親愛的」為她帶來了一縷新鮮空氣。她吸了一口氣,鬆口道:



      「沒事!目前什麼事都沒有,我想是還好。」



      然後,亨利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接著仰起脖子,抬頭看著天花板上那些有著豐滿果實、枝葉與春天花朵等歡愉圖案的裝飾線條。



      「讓我跟她講講話。」



      但是,蒙娜蓋著紅毯子,蜷縮在客廳的扶手椅上打瞌睡。



      詩人奧維德將意識入睡的階段描述成進入一個巨大的洞穴,洞中住著一個疲倦、無精打采的睡眠之神。他想像那是一個太陽神菲比斯無法進入的洞窟。蒙娜曾聽她的祖父說,對人類來講,沒有什麼旅程比前往這些神祕且多變的地域更常見了……。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這些我們在一生中不斷前往的土地。



      *



      接下來幾天,馮.奧斯特醫師在主宮醫院進行新的檢查,但一直沒有找到特別的異常狀況。這六十三分鐘的失明仍無法獲得解釋,導致醫師現在也不願使用「暫時性腦缺血」這個稱呼了,因為這個稱呼意味著血管有缺陷,但他不再這麼確定了。由於缺乏明確的診斷,他建議蒙娜還有她的父母運用催眠。這個主意讓保羅暗暗吃了一驚。至於小女孩,她不太確知那是什麼意思。這個詞讓她想起曾在學校隱約聽過的「圍巾遊戲」,這讓她非常的害怕。馮.奧斯特解釋說,為了矯正這個錯誤的感知,他要讓蒙娜進入催眠狀態,使她暫時處於他的影響之下。這個過程會讓她回到過去,引導她回到視力喪失的最初時刻,讓她重新體驗這一切,這樣就有可能找出原因。保羅反對。絕對不行,這很危險。馮.奧斯特並沒有堅持,因為想要有效催眠一個孩子,就必須獲得這個孩子完全的信任。然而,由於蒙娜的偏見和她父親充滿怒氣的過度反應,現在整個情勢變得很棘手。至於卡蜜兒,她什麼也沒說。



      馮.奧斯特還為這名小患者制訂了一套常規的醫療方案:每週都要驗血與量血壓、要去看眼科醫師、要進行為期十天的復健治療。他也敦促保羅和卡蜜兒要密切注意「所有跟病症有關的主觀症狀」,這意味著他們必須非常關注女兒的感受。對此,他建議去諮詢兒童心理醫師:



      「這比較像是日常的預防,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治療。」他如此保證。



      保羅和卡蜜兒困惑地記下他的囑咐,但實際上,只有一個疑問糾纏著他們:「蒙娜是否總有一天會失去視力?」奇怪的是,馮.奧斯特醫師從未提及任何永久性復發的威脅,而且,儘管這對父母對此感到煩擾,但他們寧可避開這個話題。他們甚至告訴自己,畢竟,如果醫師迴避這個話題,那是因為沒有理由去談論。



      亨利.維耶曼則直接跟他女兒談這件事。他不是那種會逃避問題的人,即使這些問題非常棘手。他通常很少打電話,除非是想要聽蒙娜的聲音,但是那一週他打電話的次數變多了。他用溫暖、熱切的聲音騷擾著卡蜜兒:他親愛的小孫女、他生命中的寶藏,會不會變瞎?亨利還堅持要見蒙娜,而卡蜜兒於情於理都無法拒絕。她建議他在星期日萬聖節那天來,也就是失明事件發生後一週。保羅猜到了談話內容,他暗自認命,幾乎一口乾掉一杯澀口的勃根地葡萄酒。在他岳父面前,他覺得自己愚蠢至極。不過蒙娜得知這個消息後,卻興奮得直跳腳。



      這位祖父,儘管年事已高但精力充沛,她很愛他。她也熱愛觀察每個與他擦身而過的人如何被他高大的身影、厚重的方框大眼鏡所迷住。有他的陪伴,她覺得自己受到保護,而且是非常愉悅的。亨利總是試著以成人的方式跟她講話,正是她要求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而且樂在其中。她從不害怕自己的無知,對錯誤和誤解總能一笑置之,因為她反過來會注意自己的措辭,這顯然更像是一種遊戲,而不是一種挑戰。



      亨利不希望把她變成一隻聰明的小猴子,他也不想要成為那種刻板印象中祖父形象的人,那些人不斷挑剔青少年的錯誤,並用學究般的口氣糾正他們。這不是他的本性。他從不幫她做作業,也不干涉她的成績。再說,他非常喜愛蒙娜的表達方式。而且,更令他著迷的是她鋪陳句子的方法。為什麼?關於這一點,他沒有答案。他無法理解。他總是對她童言童語中的某種東西感到著迷、困擾。是某種額外的元素,或是缺少某種無以名之的東西?是長處或是缺陷?這個印象並非最近才有,因此更令人不安:蒙娜說話時如同「小樂曲」般特殊的韻律,總是藏著一種謎樣的氛圍,亨利決心總有一天要透過聆聽來解密….(未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