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萬力:小琉球王船的技藝與記憶

萬力:小琉球王船的技藝與記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62975
鄭華陽,陳建佐
豐饒文化
2025年6月25日
180.00  元
HK$ 153  






ISBN:9786269662975
  • 叢書系列:豐饒民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豐饒民俗


  • [ 尚未分類 ]











    萬力!如何製造一艘王船?



      造一艘王船,需要集萬眾之力

      辦一場迎王祭典,也需要集萬眾之力

      成就一樁美事,也是需要有萬眾之力



      所謂「萬力」?是一種製造王船時,必定要用到的工具;造型很像"F",台語稱為「b?n-li?k」,就是一種萬力鉗,用來咬住固定物件,施加壓力,以便進行工藝製作的工具。英語稱作"VISE"或作"VICE",有趣是,VICE也可以稱一種惡習,就像鉗咬住東西那樣,對惡習叼著不放。中文,則翻作「虎頭鉗」「虎鉗」,雖然用老虎來形容力量龐大,不過,台語講的「萬力」,更具說服力,也就是說集萬眾之力。



      本書作者為小琉球王船組成員鄭華陽與陳建佐,耗費好幾科的時間,浸磨在小琉球與東港兩邊的王船組內,他們當學徒,協助製作王船,累積身體記憶,然後再幻化為文字,寫下他們的所知、所觸、所感、所想。



      本書不僅是本民俗科普專書!作者陳建佐,以文學作家的角度,從進入王船組的歷程,再去展示學習過程中,將老師傅、前輩訴說的王船製造歷史集結成冊,雖然是以小琉球王船組為核心出發書寫,但記錄了很多有關於東港迎王王船組的興衰脈絡,可進行東、琉兩地的相互對照。



    ?


     





    CH1初入王船組? ??

    初入王船組

    初入王船組•東港? ??

    再入王船組•小琉球? ??

    捕魚、慢性疾病、死亡? ??

    「中軍府攏有leh看」



    CH2小琉球迎王史略? ??

    小琉球迎王史略

    第一階段——東琉合併迎王(?-1925)? ??

    第二階段——琉球迎王發展期(1931-1982)? ??

    第三階段——琉球迎王成熟期(1985-)? ??



    CH3細說王船組? ??

    東琉兩地木造漁船產業的興衰? ??

    東港與小琉球兩地王船組建立背景? ??

    (一)、東港王船組建立背景? ??

    (二)、小琉球王船組建立背景? ??

    王船組組員的組成? ??

    王船組造船師傅的生命經驗與文化意識? ??



    CH4王船建造流程? ??

    一、王船建造流程概說? ??

    二、王船建造使用工具? ??

    三、王船建造流程? ??

    附錄

    琉球三隆宮甲辰正科王船組名冊



    ?





    推薦序



    屏東縣琉球鄉鄉長陳國在




      閒暇時,我總喜歡翻閱黃慶祥老師的《古典小琉球》,讓我的思緒隨著時光隧道,回到小琉球那美好的五、六十年代。舉凡那一代人們的砍柴、挑水、游泳、釣魚、迎王、看戲等,那些淳樸、勤奮、和睦、安詳的畫面,在在使我低迴不已。豔羨之餘,我常感慨余生也晚,未能親炙於那美好的年代。



      所幸,三年一科的迎王還是被完好地保存著。沿路各家各廟所準備的飲料,午餐各式各樣的點心;不僅豐富了每個琉球人的味蕾,更豐富了每個琉球人的心靈。傳統的「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信念,被鄉親篤實奉行實踐著;而且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其內容也益加多彩繽紛。雖然琉球遷出的人口日益眾多,但返鄉參與迎王的鄉親則是有增無減。八十九年起,琉球的各國中、小都在迎王期間放假,以讓小朋友能充分參與,這在全臺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但是,在小朋友都說好吃、好玩之外,似乎也要讓他們知道今日迎王的得來不易。從早先渡海參加東港迎王,而後分乘船隻至南鯤鯓會香,而至七十四年起的自辦迎王。這一路走來,是聚集了眾多鄉賢、鄉親的智慧及努力才有了今日的規模;這光輝燦爛的一頁是不可抹滅的。有感於此,鄉裡青年鄭華陽、陳建佐,對那段歷史作一詳細的記錄與介紹。書中第二部分的王船建造過程記錄,除了表達對造船師傅的禮敬外,也希望這工藝能跟迎王一樣傳承下去。



      早先,鄉賢蔡坤峰的《小琉球大令迎王記》已為那段歷史留下可貴的資料;學者李宗信的碩士論文也蒐羅日據時代的報紙,作確實的佐證;兩人可說貢獻良多。但前者印刷量有限,後者則只藏諸圖書館高閣,一般鄉親並無緣窺見。上科迎王前,黃老師出版了《返鄉日記2》,之後,鄭明出版了《航向金銀島》,使眾多的鄉親對荷蘭時代以來的小琉球歷史有了具體的概念。希望本書的出版,也能使鄉親對小琉球的迎王歷史有了更具體清晰的認識,在迎王中,不僅是做個「好之者」、「樂之者」,同時也能做個「知之者」,是為所願。



    作者序



    鄭華陽




      家中不業漁,親友間也無人從事造船或木匠、裝潢等業,一切的緣分神秘地連繫自十二年前壬辰正科送王前添載的那半刻鐘。那晚和母親到三隆宮看大戲,偶然地母親走向正忙著添載的王船旁和一位大叔聊起,母親說那是他國小同學,國小畢業後學造船,王船就是他們造的,不過以後可能沒人了等等。「造王船」--原來王船是這些人造的,彷彿解開密鎖似的,「造王船」就像深沉又厚重的概念綿綿而來,從小參與到大的迎王祭典瞬間變得立體,注意力全被劇場小黑人所吸引,原來「迎王」除了光彩耀眼的神轎、除了堪比說書的大千歲辦案、除了吃山喝海以外,還有一個叫「王船組」的存在,還有無數股力量和一群不曾被看見的人,原來「迎王」比我想的和知道的還要精采。



      也曾自忖閱讀過許多民俗類書,理應對相關場域不陌生,壬辰正科那晚後,我認識到曾閱讀過的內容大多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角度撰寫的報導文,就像雖然看過無數遍大地地理雜誌介紹的絲路,但唯有真正走出玉門關後才知道什麼是戈壁、什麼是綠洲。



      藉撰寫碩士論文的名義一頭扎進了「王船組」,自壬辰正科那晚母親與排叔說著:「以後可能沒人了。」至今甲辰正科恰好一紀年,參與東港王船建造完成了學位論文,並藉此基礎編纂以琉球王船為主角的〈船心傳藝—乙未正科王船建造紀錄手冊〉,論文與〈船心傳藝〉一冊雖然是國內首次披露王船建造全過程的文獻,但卻遠不足以展現出在「造王船」上幾代造船匠師傾注心血傳承的深厚技藝和情感,跟隨司傅們上上下下時更深刻感到技藝流失的危機,以及隨著技藝失傳而被遺忘的造船匠師們的記憶。



      其間也曾嘗試整理圖檔搭配說明後剪輯成影片,但嘗試後感覺效果不佳便暫時擱置,後雖因撰寫〈字繪琉嶼〉一書分散了注意力,但對於如何傳承王船造船技藝之事卻總悄然縈繞於心,雖然著急卻得在線等,等一個契機。



      戊戌正科那年認識的建佐,同樣對民俗文化有興趣,同樣想書寫這塊土地的什麼,就讀成大臺文所的他幾經選擇後決定以東港王船組匠師為主角撰寫論文因而加入王船組,當向建佐提出本書的概念時,他只要我負責找經費,而他則利用碩士畢業後到就業的空檔間回琉球全職參與王船建造,更貼近地和司傅們互動,觀察組員的交流,完成科巡組織中獨屬於王船組的側寫。

      其特色在於王船組以造船司傅為骨幹,輔以木匠、裝潢、雜工等成員,木造船的技藝自日治時代幾經改良延續至今,隨著木造船產業消失僅餘建造王船時方能見到其工藝。不同於科巡各組,王船組造船司傅和組員間由師徒、父子、兄弟、叔姪、友伴等關係緊密連結如網,技術背景與成員關係讓王船建造不只是一件事,更是一群人如何在代際層遞間傳承技術、延續情誼,本書前半部全賴建佐細膩的觀察與獨特的筆調,所以我相信他是等來的契機,足以寫出王船組內情感的契機。



      本書後半取〈船心傳藝〉一書做基礎,盡可能地達成用文字保存造船技術的任務,因此採類似操作手冊的方式編寫,用甘特圖拉出時間軸和工作項目後,細分各子項目的進度和施作程序,擬構出船隻組裝過程。



      當然僅靠文字保存是不夠的,有幸在辛丑正科建造王船時認識趙子毅—趙導,當時結下的幾面之緣於新春請示甲辰正科迎王日時成熟,在經費還沒著落前,只憑一時念起便徑直向趙導提了本書的構想,趙導熱情應允負責處理影像紀錄,今年王船建造其間他與建佐常駐船寮就近拍攝所有儀式和施作細節,為將來有意了解、認識、學習、研究、交流木造船或王船建造過程的技術留下詳盡資料,延續王船組司傅們技藝的火種。



    就像房間裡的大象一樣「這些造船的快斷種了」的耳語窸窣不停,所有人都知道但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希望《萬力—小琉球王船的記憶與技藝》能達到承先啟後之效,讓「以後沒人了」這句變成「怎麼這麼多人」,那麼與建佐便沒有愧對這段期間蹭的便當了。



      自壬辰起至甲辰,壬為坎水、甲為震雷,〈雷水解〉《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緣起的前後時間竟暗合於〈雷水解〉,面對可能山窮水盡的未來,〈雷水解〉:「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昭示行動就是柳暗花明的轉機。



      「往得眾」:感謝建佐、趙導的協助,感謝產官學各界熱心朋友的幫忙。「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燎原野火下看似萬物盡去的山野,天地雷雨大作後草木百果種子爭相萌芽,再成一片生意盎然,希望本書是搧動春雷潤雨的那對蝴蝶翅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