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富國強兵:西元1000年後的技術、軍隊、社會(全新校訂版)

富國強兵:西元1000年後的技術、軍隊、社會(全新校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47127
威廉.麥克尼爾
廖素珊
廣場出版
2025年7月02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6267647127
  • 叢書系列:大時代
  • 規格:平裝 / 460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時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世界歷史 >











    如果人類社會是巨大的宿主,那麼誰是──寄生者?



    西方史學泰斗威廉.麥克尼爾直指「軍事工業複合體」之惡

    大膽剖析千年戰爭與歷史的犀利之作



    本書是作者對成名作《西方的興起》的補述

    也是其名作《瘟疫與人》的姊妹篇



    著名史家暨暢銷作家史景遷讚譽:

    「整個世界都在威廉.麥克尼爾手中」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翁稷安副教授專文導讀



      在這一部結合軍事史、科技史與社會史的精彩鉅作中,史學大師威廉.麥克尼爾教授探究了有史以來的人類歷史,尤其著重於西元一千年後的動盪時期,並追溯人類為何與如何步入今日所面臨的戰爭險境。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在十一世紀之後,世界的商業變革使軍事活動越來越受到市場力量的驅動,而不僅僅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戰爭的工業化」與「軍事工業複合體」的興起,使得國家軍隊與為其提供武器的國防工業之間的關係,更大規模形塑了軍備競爭與世界的樣貌。



      作者在本書全面且系統地回顧了人類戰爭的歷史,涵蓋戰略戰術的演變、武器的進步,以及戰爭規模的改變等各個面向,以寬廣的視野、淵博的學識論述了「技術、軍事與人類社會如何共存」此一重大議題。



      相較於作者前一部代表作《瘟疫與人》探討的是病菌這類微生物的「微寄生」(micro-parasitism)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富國強兵》論述的則是「巨寄生」(macro-parasitism),也就是將不直接參與生產,而以暴力為專業,獲取名利與財富的武裝力量組織,視為人類社會的巨寄生物。因而,本書是《瘟疫與人》的姊妹作。



      本書從動念到完稿,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作者在書中自述,最初寫這本書的動力是為了回應一位評論家對《西方的興起》的批評。《西方的興起》強調了過往各個歷史時期裡軍事科技和政治模式間的互動關係,本書則對現代軍事和政治間的互動做出補述。因此,本書也可說是對《西方的興起》遲來的補註。



      本書英文原著出版於冷戰尚未結束、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一九八○年代,但作者期待人類能組織全球政府,用以限制暴力,讓戰爭的規模控制在可預期的範圍之內。如果不走向這條道路,如果無法將武裝力量(寄生者)收束在人類的理性能力(宿主)之下,人類物種終將走向毀滅。這也是作者在論述中所呈現的淑世熱情與史觀。



      這本書或許無法為人類自行招致的戰亂帶來立即可行、速見成效的「解方」,但它的發現、假設與寬廣的視野,的確為我們目前面臨的不安及恐懼提供了一個觀看視角,以及如同作者所期盼的,「為更睿智的行動提供依據」。



    本書特色



      一、十一世紀在中國興起的龐大市場經濟,使中國迅速變成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技術最精湛,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透過和文明社會的相互滲透而得到強化,在十三世紀到達顛峰,例如,成吉思汗幾乎將所有草原民族連結成一個單一的指令體系。



      二、十七世紀後的歐洲,軍隊成為前所未見的最服從和最有效率的政策工具,在所有歐洲主要國家裡建立起良好的治安,進而使農業、商業和工業蓬勃發展,並反過來增加供養武裝部隊的財富。此一循環提高了歐洲的威勢,超越其他文明地區所曾達到的水準。



      三、十九世紀之後,是戰爭工業化開始的年代,歐洲國家的大部分男子都能接受戰爭訓練,並能確實被運送到戰場上,從此以後,軍隊人數開始以數百萬計。歐洲人將較弱的亞非國家置入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市場體系,以武力讓這些國家對歐洲(尤其是英國)貿易敞開大門。



      四、十九世紀末,武器製造已經變成非常龐大的生意,精通軍事技術的軍官與私人武器製造商建立密切關係,這類模糊籠統、但卻有決定性意義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組合,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此一軍事─工業複合體出現,並且迅速從大不列顛傳至其他工業國家。



      五、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人有足夠的先見之明或準確訊息,既能避免武器製造得太多太早,又能同時防止生產得太少太晚。戰後,一九四九年蘇聯的原子彈試驗,開啟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政治敵對與軍備競賽,形成當代的兩難困境。


     





    導讀? 一部融合軍事史、科技史、社會史的大歷史分析

    作者序

    第一章? 古代武器和社會

    第二章? 中國稱霸時代,1000年至1500年

    第三章? 歐洲的戰爭業務,1000年至1600年

    第四章? 歐洲戰爭藝術的發展,1600年至1750年

    第五章? 歐洲暴力官僚化帶來的拉力,1700年至1789年

    第六章? 法國政治和英國工業革命的軍事衝擊,1789年至1840年

    第七章? 戰爭工業化的開端,1840年至1884年

    第八章? 軍事─工業互動的強化,1884年至1914年

    第九章?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第十章? 1945年以來的軍備競賽與指令經濟

    結論

    註釋



    ?





    導讀?



    一部融合軍事史、科技史、社會史的大歷史分析(摘錄)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長期致力於推廣資訊科技,被譽為「數位願景家」(Digital Visionary)的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於二○一○年時出版了《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一書,乍看似乎又是一本常見的趨勢書籍,但內容卻引起不小的爭議。光是書名便點出了核心問題──「科技」(Technology)不再只是統稱那些被人類發明、使用的器物或技術,而是由無生命的集合名詞變成如同生物一般的存在,能夠主動「想要」什麼,渴望自我進化與成長。凱利創造了「科技體」(technium)一詞,形容這樣具有自主趨力的系統。這並非他首次提出將科技視為生物體的主張,在他寫於上世紀的數位趨勢經典《釋控:從中央思想到群體思維,看懂科技的生物趨勢》(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裡,就已經初步闡述此觀點。這是為何日後《釋控》會成為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編導團隊的參考讀物之一,電影裡人工智慧統治人類的科幻場景,無疑是對凱利「科技生物觀」的極致演繹。



      相較於《釋控》略帶危言聳聽的抽象思考,《科技想要什麼》更務實地回歸歷史,從演化角度剖析人類與科技的共生關係。凱利指出,人類文明的進程,始終源自於科技的發明與應用密不可分,有著各種工具或技術的相伴,人類才能克服自然界的挑戰,成為主宰地球的物種。這些工具或技術最初源於人類的需求,但隨著技術變得日益複雜,它們很快就像生物學中的菌類、植物和動物一樣,具有自主擴張的能力。科技體源自於人性的需求,所以和人類文明發展相依相生。如凱利所形容的:「科技體是想法組成的生物,演化的過程也模仿有基因的生物……兩個系統的演化都由簡而繁,從籠統而具體,從單調到多樣化,從個人主義到共生主義,從浪費能源到高效率,也從緩慢的變化轉成更強的演化能力。隨著時間流動,科技物種不斷變化,模式非常類似物種演化的譜系。但科技來自於想法,而不是基因。」



      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科技體的演化都將與人類的命運緊密交織。為了證明這一論點,凱利重新梳理人類歷史,他強調人類歷史每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都反映著一次科技的突破,兩者相輔相成。姑且不論《科技想要什麼》的主張是否完全正確,凱利確實點出人們審視歷史時常見的盲點──過度凸顯個人或集體的主動性,關注人們主觀的意願或想法,忽略了外在的物質條件,如科技可能才是決定歷史成敗走向的關鍵。



      未來學vs.歷史學



      這種未來學的推論看似前衛,但歷史學早已有類似的洞見,不同之處在於,歷史不會預言未來,歷史學家更習於埋首於複雜紛陳的人事之間,分析過去的理解。美國史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寫於上世紀八○年代的《富國強兵:西元1000年後的技術、軍隊、社會》,表面上看似和《科技想要什麼》無涉,但這兩部同樣聚焦於科技的著作,讀來卻又不時互相呼應,令這本出版逾四十年的史學專著,至今依舊充滿啟發。



      以《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著作聞名的麥克尼爾,在《富國強兵》中,以他一貫擅長的大歷史分析,探討西元一千年至二十世紀,科技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凱文.凱利不同,出生於一九一七年的麥克尼爾,雖然未曾親赴兩次大戰的前線,但也目睹了歐洲乃至全球的戰爭狂潮。本書寫作時又正值美蘇冷戰的對峙,因此他對科技與軍事的探討,不僅限於技術發展,更關注軍事戰略的現實考量。相較於凱利對科技的樂觀態度,麥克尼爾則保持冷靜的歷史視角。《富國強兵》一書的問題意識,與其一九六三年的成名作《西方的興起》一脈相承,在那個全球化仍然方興未艾,史家還在摸索「全球史」概念的階段,麥克尼爾敏銳地將焦點放在不同文明間的交互影響,雖然仍帶有西方中心的傾向,但更著重不同文明的技術與思想,在流動與競爭的作用下,決定了文明興衰的軌跡。



      從《瘟疫與人》到《富國強兵》



      一九七六年的《瘟疫與人》延續相同的宏觀視角,書中決定不同文明命運的關鍵,從科技或思想,轉變成肉眼看不見的疾病,細菌和病毒經由人們的移動而傳染散布,見證著文明的互動,也左右文明的盛衰。相較於《西方的興起》,《瘟疫與人》的觀察更加細緻,並試著不再局限於西方,試著將中國、中南美洲置於歷史舞台的中央。作者敏銳地觀察到,疾病的散播常伴隨著軍事行動,細菌和病毒成為變相的攻擊手段,決定了戰場最終的勝敗。《瘟疫與人》可視為《西方的興起》更深入的探究與論證,聚焦於不同文明間交流機制的描繪,並從人類整體角度逐步取代早期的西方中心觀點。



      《瘟疫與人》所觸及的戰爭,成為了《富國強兵》的核心,可追溯至《西方的興起》中對軍事科技和政治模式互動的討論。《富國強兵》綜合了軍事史、科技史和社會史的視野,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瘟疫與人》探討病菌這類微生物的「微寄生」(micro-parasitism)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富國強兵》則專注在他所謂的「巨寄生」(macro-parasitism)──即不直接參與生產,而是以暴力為專業,獲取名利與財富的社會群體。具體而言,即是在討論歷史裡武裝力量的組織發展。作者大膽地將武器變革,類比於微生物的基因突變,有時會成為開疆拓土的動能,有時則會破壞了社會內部的既有秩序,是一把禍福難料的雙面刃。如同宿主和體內微生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以共生互利,也可能同歸於盡,武裝集團在人類社會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共同抵禦外侮一向是凝聚共同體的最佳助力,軍事的能力也決定了共同體的韌性與強度。然而,暴力易於失控的特性,無論是對外征伐還是對內鎮壓,都不時挑戰著人性的底線。研究戰爭和軍事科技,不僅是在研究不同的文明社會,如何於內外刀光劍影的權力遊戲中,謀求生存或繁盛,更重要的是探索人們在面對更強大、更便捷的暴力誘惑時,努力找到平衡,不向原始慾望屈服,讓文明走向開化的決心。



      「軍事—工業複合體」的出現



      麥克尼爾依軍事運作的模式,將社會分成兩類:一是由指揮體系主導的社會(command societies),古代各大帝國皆屬此類,這類社會由少數政治菁英掌控,軍事力量主要用來維持內部秩序的穩定,對任何可能危及靜態穩定的變動,諸如對外的接觸或對內的創新,都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另一類則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market societies),即近代西歐文明所代表的社會,允許商人與發明家擁有更多的自由,並在各國競爭的壓力下,透過稅收支持軍備,使商業和軍事緊密結合,促進軍事科技的快速成長,讓西歐的勢力得以向外快速的擴張,形成正向的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特別標舉出西元一千年這個時間點,在他看來,此前是指揮體系社會的時代,此後則是市場體系的軍事商業化運作時期,隨著時間的演進,不只造成西方的強盛,也構成了強力的「軍事—工業複合體」。然而,隨著西歐各國勢力不斷的向外擴張,市場逐漸飽和進而凝滯,帝國勢力彼此角力,指揮體系捲土重來。不同於古代,這次的回歸伴隨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次世界大戰,並且還使用毀滅性的核武器,開啟冷戰時期「互相保證毀滅」的意識形態對峙。……



      人類如何走出下一步?



      以二○一○年《科技想要什麼》出版時的科技,凱利的立論難免有些危言聳聽,但放在AI技術日趨成熟的今日,科技體的概念可說是真知灼見了。麥克尼爾構思、寫作《富國強兵》時,正值冷戰不斷升溫的關口,到了一九八○年代正式出版,又是雷根主義(Reagan Doctrine)的顛峰期,這位保守派的自由陣營領袖積極大張旗鼓要推翻蘇聯,造成美蘇雙方開啟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大體上,《富國強兵》依然具備史學研究應有的嚴謹,但那淑世的熱情和憂慮可說溢於言表。



      也因為《富國強兵》談論的是大勢所趨,即使冷戰結束多年,只要軍事—工業複合體仍然存在,由上而下的指揮體系藉由民主的漏洞不斷強化,麥克尼爾四十年前的擔憂仍是我們當前的現實。他的解方自然有其時代的限制,但他的期盼卻是超越世代的隔閡:「無論活在前途難以預測的狀況中有多可怕,未來將如同過去一般,取決於人類建立和重建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而其所將受到的限制主要就是,我們取得大家同意集體行動目標的能耐。」



      倘若科技體來自於人類的想法,那麼軍事—工業複合體則來自人類的慾望,它們都帶領人類文明的前進,至於走向何種終點,則將由人類集體的智慧來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




    其 他 著 作
    1. 世界史
    2. 富國強兵:公元1000年後的技術、軍備、社會
    3. 世界史 A World History
    4. 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門戶 Venice:The Hinge of Europe,1081-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