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零的代價: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和其後的政策失誤

零的代價: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和其後的政策失誤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72749
劉浩典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2025年6月25日
130.00  元
HK$ 117  






ISBN:9786269872749
  • 叢書系列:跨域視野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跨域視野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全球經濟











      這本關於中國經濟的評論集,探討了中國在疫情期間推行清零政策的原因及其經濟後果。書中論述,由於中國最初成功遏制新冠疫情,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未能有效控制病毒,清零政策逐漸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推動清零政策的教條思維、自負及烏托邦式信念,同樣也導致了一系列對產業的打壓,儘管這些產業直到近期仍是中國經濟增長與創新的重要來源。其結果是中國經濟急劇下滑,外商直接投資下降,並出現債務通縮現象。與此同時,國家的社會工程師們試圖將經濟轉型為一個科技烏托邦,在未來產業中引領全球。然而,除非決策者承諾推動更深入的市場改革並建立新的社會契約,否則中國的經濟崛起之路恐將面臨危機。



    名人推薦



      「劉浩典以毫無保留的態度,深刻剖析了中國當前的困境,在當今這個對中國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顯得彌足珍貴。他的批評建立在穩固的經濟分析與行為學理解之上,毫不畏懼且直言不諱。他對中國錯誤的清零政策所發出的警告,已被證明是極具先見之明的。這本論文集將讓讀者對中國近幾年的發展軌跡有更清晰的理解。」——馬努?巴斯卡蘭(Manu Bhaskaran),Centennial Asia Advisors創始董事兼執行長



      「在疫情期間,我一直依賴劉浩典在《南華早報》及其他媒體上分析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抗疫政策,與探討各種替代方案。他的見解總是深刻,基於證據,且極為清晰。如今,我很高興看到他的文章收集成書。在新冠疫情及其影響逐漸淡出我們記憶的時刻,這些文章不僅是對政策應對的歷史紀錄,也提醒我們存在其他可能但未獲選擇的路徑。如果我們不幸再度面對另一場大流行,這些文章或將成為極具價值的資源。」——康文林(Cameron Campbell)博士,《中國農村的命運與機遇》與《壓力下的生活:一七???一九??年歐亞的死亡率與生活水準》合著者



      《零的代價》對中國清零政策及其經濟影響進行了一場引人入勝且極具時效性的分析。劉浩典的精闢觀察植根於行為經濟學與複雜性科學,為政策制定中的自負與烏托邦思維所帶來的危險提供了全新視角。這是任何希望理解疫情後中國發展的人都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白立邦(Naubahar Sharif)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主任



      《零的代價》透過行為經濟學、複雜性科學與敏銳的經濟觀察,對中國的清零策略進行了深刻的檢視。這些文章揭示了體制性偏見與烏托邦式思維如何削弱有效的政策制定。本書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平衡視角:既肯定了清零政策初期的成功,也批判了其意識形態僵化,讓這些早期的成果演變為持續的困境。本書坦率且富有勇氣,不僅要求政策負責,也指出了復甦與改革的機會。這本論文集不僅是對疫情及其後果的紀錄,更是對如何平衡人類福祉、經濟穩定與道德治理的深刻反思。對於任何想理解社會如何應對危機的人而言,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許思寧(Serene Koh)博士,新加坡行為洞察團隊主任



     





    11自序

    21引言:中國的慢性清零創傷



    輯一 堅持清零

    34為何我們或許必須接受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將長期存在?

    42積極圍堵病毒是最合適的應對政策嗎?

    47追求零新冠感染的經濟體被自己的成功困住了

    51新冠病毒不會自行消失,我們應該學習與之共存

    56香港可以擺脫零確診的困局

    62對「清零」政策的堅持揭示了中國三個不尋常的真相

    68中國將難以擺脫清零政策的後果

    73香港結束疫情的三種可能情境

    80香港的病毒清零政策有演變為「零確診陷阱」的風險

    86香港白費力氣追隨中國清零政策後得到的教訓

    91中國的清零政策將讓歷史學家困惑多年

    95香港的政治禁忌不應妨礙對疫情進行獨立調查



    輯二應對後果

    104中國是否在「共同富裕」的追求中犯錯?

    111中國的雙重債務危機是對其過度自負的警示

    118中國能否抵禦房地產危機並重新平衡經濟?

    123中國對公共政策的道德化可能侵蝕福利增長

    129中國的經濟困境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135為何中國應允許經濟上的多元觀點?

    140中國房地產市場要轉向,需要有新的成長模式

    146為何香港經濟需要超越中國「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152香港被排除在經濟自由排名之外其實是一件好事

    158香港需要考慮引入消費稅並取消與美元掛鉤

    164中國爭奪產業主導地位的行動可能會傷害自身及他國

    170北京的社會工程師們始終痴迷於生產

    175中國應從日本數十年債務通縮的教訓中學習

    180中國第三次全會對疲弱經濟提供的希望有限

    186要恢復消費者信心,中國必須拯救房地產市場

    190從新冠疫情到經濟刺激:為何中國容易出現突如其來的政策大轉彎?

    197為什麼中國多頭總是看走眼?

    203中國需要的結構性變革與改革

    215附錄:作品發表紀錄




    其 他 著 作
    1.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