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TaiGuangLin禪師講金剛經 心經:次世代版終極佛法

TaiGuangLin禪師講金剛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23067
TaiGuangLin禪師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1日
107.00  元
HK$ 101.65  






ISBN:9786267723067
  • 叢書系列:TaiGuangLin禪師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04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aiGuangLin禪師作品集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心經/金剛經











      你是否曾對《金剛經》、《心經》感到既熟悉又困惑?那些深奧的字句,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告別碎片式學習!TaiGuangLin禪師首次公開佛法「宇宙級框架」!這本書,將徹底顛覆你對佛法、對世界的既有認知!

      本書不是一般的佛經字面解讀,TaiGuangLin禪師將帶你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看透這兩部曠世經典。


     





    金剛經

    金剛經(1)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剛經(2)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金剛經(3)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金剛經(4)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金剛經(5)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金剛經(6)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金剛經(7)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金剛經(8)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剛經(9)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經

    心經(1)

    心經(2)









      本《金剛經》講解,參考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三經套書,只講重點內容,在套書中已有的總序和前言等內容不再重複。



      看我講經,一定要先把我寫的《坐禪1》和《坐禪2》看完,建立佛法的基本框架,之後再學習其他佛經,就能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核心內容,在大框架裡的對應位置,從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佛法的大框架是什麼?世人認為佛法是宗教,是哲學思想,實際上佛法講的是宇宙真相。宇宙最底層的真相就是三個初始設定:自性恒常、初妄無因、諸佛同體—佛稱之為「第一義諦」。



      第一,自性恒常。眾生皆有不生不滅之自性,也叫「阿賴耶識」。



      第二,初妄無因。自性當中會出現妄想,第一個妄想的產生沒有任何原因,之後妄想不斷增多,出現分別心,出現執著。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心」的構造,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識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諸佛同體。所有眾生的自性全部重疊在一起,這是自性的存在方式。從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業和因果規律,再往下就是分家成佛和繼承成佛的問題,以及創造世界、傳法團隊的運作、四大職業、文明設計、傳法度人的具體方法等一系列問題。



      還有對凡夫修行者至關重要的「發願」問題。為什麼要發願,有大願和無大願有什麼區別,發願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佛給人授記的條件等諸多問題。



      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要「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三觀齊全。



      宇宙觀指有關宇宙和物質世界的終極問題,包括宇宙的產生、它的運作規律、最後的歸宿、存在的意義等內容。我們所說的理科(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就是宇宙觀裡延伸出來的學科。

    社會觀通常指有關人類社會的學問,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俗稱文科。與之相比,佛法的社會觀更加廣大,囊括了法界一切眾生,包括佛、菩薩、羅漢,還有我們凡夫,講的是法界所有眾生的輪轉規律。



      人生觀指個人層面的價值觀、道德觀等觀念。我們的人生觀由宇宙觀和社會觀所決定。



      在這三觀中,佛陀傳法的時候故意跳過了中間的社會觀。最初佛講的四諦法屬於人生觀,最後講到開悟之後知道的宇宙真相—宇宙觀。為什麼不講社會觀?在《坐禪2》中有解釋。



      我們學習佛法,先理解三個初始設定,從第二條「初妄無因」中延伸出來的「心」的構造,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具體內容。這樣就能理解各種修行法門的邏輯,因為修行法門就是滅「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再理解從第三條「諸佛同體」延伸出來的有關業的內容,從而構建正確的社會觀。要知道,佛法不講對錯,只講因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想可能出現的果報,知道如何與眾生和諧相處,從而儘量避免造惡業。那就等於理解了佛法的大框架,也落實到了現實生活中。



      佛經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義理,重點講「心」的構造;另一類是故事,佛菩薩們的前世經歷和佛陀的生平。我們學習佛經要把重心放在學習義理上,故事的部分看一看就可以了。



      「心」,也叫意識,可以分成妄想、分別、執著。對我們凡夫來說,有關執著的部分是最重要的。至於菩薩的妄想和阿羅漢的分別心,只要理解基本邏輯就可以了。



      我們看佛經時,要把義理部分往「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大框架上套,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是大框架中的哪一部分,這樣就算理解了七八成。比如,佛經裡出現「相」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這是在講分別心,是講給阿羅漢們聽的;《阿含經》裡很多講「執著」的部分,是講給凡夫們聽的;般若部主要講妄想,是講給菩薩們聽的。《金剛經》也屬於般若部,但是主要內容是給阿羅漢們講的分別心,所以從義理上看屬於方等部。



      達摩到中國創建禪宗,最初傳的是《楞伽經》。《楞伽經》的主要內容是佛給菩薩們講的妄想部分,但因為它的立義境界太高,後世的人難以理解,更無法用菩薩的境界來印證自己的修行,因此後世的禪宗改用《金剛經》作為核心的指導佛經。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禪宗流派,包括韓國和日本的佛教都以《金剛經》作為核心宗論來學習。



      再次強調,看本書之前先去看《坐禪2》中有關「分別心」的部分,尤其是對於「四相」的解釋。



      《金剛經》裡並沒有提到九種分別心。《金剛經》主要講「有分別」和「沒有分別」的區別,沒有準確地講每一種分別心的具體內容,它的產生和熄滅方法等都沒有寫。瞭解這些之後再看《金剛經》就比較容易理解。



      先講經名的含義。



      《金剛經》,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智慧,「波羅蜜」譯為去往彼岸,「般若波羅蜜」是去往彼岸的智慧。「經」,我們中國人理解為「路」,在梵語裡叫「修多羅」,譯為「契合」,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合眾生之機」的含義。「金剛」就是金剛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在這裡是一種比喻。



      《金剛經》的名字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玄奘法師的解釋。玄奘法師認為佛把「妄想、分別、執著」比喻成金剛,所以叫「能斷金剛般若」。我們的煩惱像金剛般堅固,而佛講的般若智慧可以斷滅金剛般堅固的煩惱,是無上的智慧,也是無上的法門。玄奘法師由極樂世界教職業的首座法王—大勢至菩薩扮演。



      第二種是鳩摩羅什的解釋。鳩摩羅什把「般若」比喻成金剛,是可以摧毀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無上智慧;依此修行,最終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境界。



      鳩摩羅什,西元四世紀人,書中記載,西元343年出生,西元413年圓寂,一生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此不細講他的生平,只講他最後圓寂時的故事。西元413年,他圓寂前發願,如果自己翻譯的佛經沒有錯,願火葬之後舌頭不焦爛。結果火葬之後他的舌頭真的沒有焦爛,所以後人視他為漢地弘法的第一功臣。



      鳩摩羅什由極樂世界傳法團隊中教職業的一位菩薩扮演,傳法經驗非常豐富,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能人。



      我認為玄奘法師和鳩摩羅什的解釋都沒有錯,不管哪一種解釋,都不影響我們理解《金剛經》的義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佛經都是「指月之手」,我們要看到的是「月」;如果把關注點放到「手」上,那就辜負了佛陀和歷代大德們傳法度人的辛勞。



      關於《金剛經》中的章節題目。梵文版的《金剛經》並沒有分章節,也沒有章節題目;傳到中國後,由梁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分為三十二品,逐品進行講解,還給各品提了章節題目。



      《金剛經》有多種譯本,有龍藏版(乾隆大藏經)、大正藏版、江味農版、文化社版等。本書參考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三經套書,出自《乾隆大藏經》。



      整個佛經體系有四套八萬大藏經。其中,最後集結的是《乾隆大藏經》,是漢地的大藏經;一套是在高麗留作備份的《高麗大藏經》;又有一套是藏地的《藏傳大藏經》;最後一套是南傳的《巴厘文大藏經》。《乾隆大藏經》和《高麗大藏經》屬於大乘,收錄了大部分大乘經典,也包括後世大德們的論和疏。《巴厘文大藏經》屬於小乘,沒有收錄大乘內容。《藏傳大藏經》介於大乘與小乘之間,自成體系。




    其 他 著 作
    1. 坐禪之問答錄:次世代版終極佛法
    2. 坐禪(1):次世代版終極佛法
    3. 坐禪(2):次世代版終極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