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信仰與理性的對話 一部從穆斯林觀點出發的先知傳記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近年來國內出版界有關伊斯蘭宗教、歷史與文明的著作與譯介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質量皆比十年、二十年前有著顯著成長,可謂迎頭趕上歐美國家的伊斯蘭熱潮。台灣讀者對伊斯蘭知識的渴求,已不能只以輕薄短小的介紹性導讀來滿足,卷帙浩繁的大部頭學術鉅著或深度探索的專題論述,也是一部接著一部被翻譯成冊,足見伊斯蘭讀者群的品味,與一般閱讀公眾偏好簡淺明確的特質,呈現相反的趨勢。
不過,上述眾多伊斯蘭的譯著仍以西方學者所作居多,或許是因為出版業者擔心文化隔閡或選擇題材受限,穆斯林作者從自身的伊斯蘭信仰與文明視角而寫的專著只佔少部分,而且這些穆斯林作者大多是在西方世界接受教育、熟悉西方語言與文化、深諳西方讀者的品味與想法,其著書立說的預設讀者群也是西方人,這些穆斯林作者大概也未預期其著作會被翻成中文而有意料之外的華人讀者群。整體而言,從西方視角來認識伊斯蘭,仍是台灣乃至中文世界閱聽大眾難以避免的主要模式,直接和伊斯蘭宗教與文明深度交流的機會仍然有限。
數月前接獲八旗編輯部傳來的這本先知穆罕默德傳記譯稿,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原作者為穆斯林學者,遵循古典伊斯蘭聖傳體例書寫,企圖以原汁原味的伊斯蘭傳統風格撰寫先知的聖傳,中譯者則是台灣出身的穆斯林,並與原作者熟識,兩人共同在奧地利推展伊斯蘭教育,這樣難得的組合乃是中文世界首見的穆聖傳記。本書所承襲的聖傳書寫形式溯源於伊斯蘭第二聖典《聖訓》的體例,《聖訓》為穆聖生平的言行輯錄,編纂者以「述而不作」的嚴謹方法記錄下穆聖前兩代追隨者(中譯為「聖門弟子」)所記憶與傳述的穆聖言行,並在每則聖訓的開頭附上一長串的傳述者人名,可以往前回溯至曾親自受教於穆聖的第一代「聖門弟子」,以作為詮釋與補充《古蘭經》未提及事項的教義與教法之權威依據,消弭了穆聖歸真之後宗派分裂、異說紛陳的亂局,為後代穆斯林樹立伊斯蘭信仰與實踐的典範。《聖訓》一段又一段相互不連貫的對話與敘述,正是為了保存口述採訪的原貌,盡可能降低記錄者與編纂者本人主觀意識所作的加油添醋,以避免讀者理解穆聖教誨與行誼的原貌受到扭曲。穆斯林相當自豪於其聖典與先知的教誨乃是歷代穆斯林學者以最忠於原貌的嚴謹方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至今,與其他宗教的傳承模式受到每一代傳述者的主觀詮釋而逐漸偏離原本教導,實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作者謹守伊斯蘭聖傳的「述而不作」書寫模式,但其預設的讀者群為二十一世紀的穆斯林,特別是受西方現代文明薰陶的歐洲穆斯林移民社群,作者遂將身為伊斯蘭教育家的關懷融入其中,不但將古典的聖傳敘事巧妙地轉化為穆斯林青年的勵志故事,並為已逐漸與伊斯蘭傳統疏離,或甚至產生誤解的歐洲穆斯林移民第二代,重塑穆聖典範並回應移民社群的當代處境。故作者在關鍵的敘事段落之後,穿插著針對西方的「東方主義」學派之批判,這對不熟悉穆斯林學者與西方的「東方主義」學者論戰之思想史脈絡的讀者,增添了一層閱讀的障礙。作者並非無端挑起學術的「文明衝突」,而是深知在西方世界成長的穆斯林世代,受到西方現代世俗教育與反伊斯蘭媒體再現的耳濡目染,對伊斯蘭傳統、《古蘭經》的天啟訊息、穆聖的人格典範等等的認識,已受到系統性的扭曲,所以要引導穆斯林移民第二代回歸伊斯蘭認同,必須適時地批判當代西方反伊斯蘭意識形態的思想源頭──「東方主義」學術思潮所建構的伊斯蘭論述。
「東方主義」學派的知識系譜,雖已有薩伊德的鉅著《東方主義》進行深刻的批判分析,但自命為世俗人文主義的薩伊德,並未將此批判方法運用於「東方主義」學派對《古蘭經》、《聖訓》、穆聖傳記等伊斯蘭宗教主題的研究,後起的穆斯林學者如何引薩伊德的批判方法運用於西方學界的伊斯蘭研究,中文世界的譯介不多。所以,本書針對「東方主義」學派的穆聖論述所提出的反駁,讀者大概只能望文生義,難求甚解!嚴格說來,十九世紀以降的「東方主義」學派對伊斯蘭與其他文明的觀點,並非全然只有負面與貶抑,部分西方學者甚至以欣賞與讚嘆的方式探討東方文明,並藉此反批西方文明的種種問題。
具體而言,「東方主義」學派的知識典範,承續啟蒙運動、浪漫主義等反基督教傳統的革命思潮,因此也延續著上述思潮的世俗主義、理性主義、反教權主義之意識型態,並企圖吸收非西方傳統的精神養分,以為西方現代文明找尋新出路,故而「東方主義」學者對伊斯蘭傳統與穆聖表示肯定與讚揚者,為數也相當可觀。然則,西方現代文明所標榜的理性主義與世俗人文主義,已將宗教信仰視為文明進步的反命題,無論是基督教或伊斯蘭,都是保守、落後與非理性的傳統文化,「東方主義」學派承接相同的現代性立場,其所稱道者乃是穆聖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政治改革者、公正立法者的世俗成就,這是被西方現代性觀點所重構的穆聖形象,而非穆斯林熟悉與尊崇的穆聖。
作者所要強調的是經由「東方主義」學者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的穆聖,同時也是宗教先知的角色被消解掉的穆聖,但正是穆聖的先知典範,才是穆斯林認同的核心之所繫,也是回歸伊斯蘭傳統的必要條件。作者深知世俗化、理性化版本的穆聖形象已深植於西方社會,也可能為穆斯林青年所習焉而不察,所以特別將穆聖生平所經歷的超自然神蹟,包括:三度被天使開膛剖胸、天啟經驗、誦讀《古蘭經》文而感化精靈、夜行耶路撒冷、登上七重天親聆真主的旨意等等,皆以《古蘭經》與《聖訓》傳述的真確無誤,駁斥「東方主義」學者的世俗化詮釋。
作者身為教育家的另一巧思,便是將穆聖傳記轉化為鼓勵年輕人勇於面對生命逆境、力爭上游的勵志故事。相較於其他文明傳統開宗立派的精神導師,穆聖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可說是最貧賤與最平凡不過的了!穆聖童年時期經歷了父親、母親、祖父相繼過世的喪親之痛,扶養其長大成人的叔父阿布•塔力伯善盡撫育孤兒之責,使得穆聖青少年時期不缺家庭親情的溫暖。但穆聖所屬的哈希姆家族,為麥加最強大的古萊氏族中相對弱勢的支系,所以青少年穆聖只能過著「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牧羊人清苦生活,每逢生命中重大的危難時刻,就會有出乎意料的外援助穆聖化險為夷,提供這些及時援助者,大多是與穆聖出身同樣卑賤的平凡部落民,甚至是奴隸。這一切的遭遇促成了穆聖從小就萌生同情弱勢群體的胸懷,並願意挺身而出對抗豪強勢力的欺凌。
當然,從穆斯林角度來詮釋穆聖一生傳奇性的事蹟,只能讚嘆一切都是真主阿拉的旨意所安排,唯一造物主才是穆聖最終的援助者與依靠者。如果對照穆聖的低賤出身與前半生的不幸遭遇,以及其後半生所開創的非凡事業,一人兼具宗教先知與民族英雄的神聖與世俗雙重角色,實為前無古人、迄今亦無來者的傳奇人物,難道這一切不是真主的前定使然嗎!
穆聖的前半生助其翻轉逆境最重要的兩位貴人,除扶養其長大成人的叔父之外,便是提供其經濟上與感情上最大支持的聖妻哈蒂佳。作者以細膩筆調刻劃這段終生不渝的姐弟戀情與美滿婚姻,有意藉此反駁長期以來對伊斯蘭的一項成見,亦即將一夫多妻制與伊斯蘭劃上等號,而未能理解該婚姻制度與阿拉伯部落社會的習俗與家族制度有關。從該部落社會脈絡來看,穆聖在哈蒂佳辭世之前未再娶第二任妻室,更彰顯穆聖與哈蒂佳這段婚姻的獨特性,也樹立了伊斯蘭夫妻關係的永恆典範。哈蒂佳除提供世俗可見的物質與感情之支持外,還是穆聖領受天啟之後,第一位認證其先知身分的穆斯林,在穆聖傳教初期勢單力孤的困境中,哈蒂佳一直是最大的精神後盾。
本書以穆斯林立場訴說穆聖的一生傳奇故事,或許會令習於「東方主義」觀點的中文讀者感受到某種文化震撼,也可藉此自我反思吾人受西方文化霸權的潛移默化到底有多深。筆者在宗教學系所開授伊斯蘭課程二十餘年,初學伊斯蘭的同學們所提的問題與看法,經常難以擺脫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主義」學派的特定觀點。我經常會反問同學們,你們會以質疑穆聖的人格與行為相同的方式來質疑自己所信仰的儒家、佛教與道教的聖賢嗎?如果穆斯林以其信仰與道德標準質疑你們所信仰的儒家、佛教與道教的聖賢,你們自己可以接受嗎?若是雙方都只用自己的角度與標準來質問其他宗教與文化傳統,當然也就只有導向無解的「文明衝突」式結論了!研讀穆斯林作者現身說法的穆聖傳記,讀者可深入伊斯蘭文明的泉源與核心,透過攀登精神層次的高峰而與異己文明相會,才是將相互排斥、較勁與敵對的「文明衝突」觀,轉化為相互包容、欣賞與學習的「文明對話」觀的不二法門。
作者序
?《古蘭經》第21章(眾先知)107節
「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
?《古蘭經》第33章(同盟軍)21節
「希望真主和末日,並且多多紀念真主者,你們有使者可以作為他們的優良模範。」
?「穆聖???說:你們中沒有一人的信仰能達到全美直到他愛我勝過於他的父親、他的孩子和全人類。」布哈里聖訓集、穆司林聖訓集共同收錄
?研讀穆聖傳的重要
穆聖傳(S?rah)是一本充滿吉慶的書,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如何去定義S?rah?它是一個阿拉伯文的名稱。它出自於S?ra這個字,動詞的意思是指行走;走向一個目標或目的地。而它的名詞是形容一個人的性格;他?的為人處事;他?的一生。在伊斯蘭教中,S?rah專指的是穆聖?的生平。在這個傳記中我們學習研究的不僅是在他?生命中所發生的歷史,而是對他?整個人從出生到歸真,在不同的事件中無論是身處劣勢或優勢他?如何行動如何處理?以他?的品格無論在平時或戰時、私下或公開,在對家人或同伴、甚或是對敵人及異教徒時,他?如何應對?
研究穆聖傳對我們穆斯林來說尤其重要。這其中有許多重要的理由,包括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穆聖傳?真主?在古蘭經中說:「確實!你們有使者可以作為你們的優良楷模。」真主?要求我們以穆聖? 為榜樣要我們去追隨他。而我們絕不可能在對他?認識、不了解的情況下去效仿他?。真主?形容穆聖?:「你的品格是優異的。」我們每一位信士都希望自己能擁有美好的品格並且能不斷地改進。穆聖?是人類之中最出類拔萃的人,連造物主都在古蘭經多處的經文中讚賞他的優異。他是個優秀的榜樣,真主?要求我們向他?學習,所以我們應該努力的從穆聖傳中研究他?的人格品性。既然我們有一個實際的好榜樣,那麼就得為學習仿效而努力,使它不成為一種空談、一種理論。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真主?在古蘭經第3章儀姆蘭的家屬第31節中說道:你說:「如果你們喜愛真主,就當順從我;(你們順從我),真主就喜愛你們,就赦宥你們的罪過。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也就是說我們追隨穆聖?是對真主?一種敬愛的表現,如果我們敬愛真主?就必須追隨穆聖?,如果我們追隨了他?就表達了我們對真主?的愛,而其結果是真主?愛我們,愛我們所有人並寬恕我們的罪過。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真主?接著在第3章第32節中說道:你說:「你們當服從真主和使者。」
追隨真主?、追隨使者和順從真主?、順從使者,真主?將我們對他的順從和對使者的順從直接連繫在一起。這又是一個為什麼我們必須更進一步認識穆聖?的原因。
穆聖?在一個重要的聖訓中告訴我們:「你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相信的,直到他愛我勝過他的父親、他的孩子、勝過所有人類包括他自己。」這裡的相信指的是達到全美的信仰。我們在這裡不應當誤以為自己若是做不到愛穆聖??? ???? ???? ???? 勝過自己的父親、孩子包括他自己的程度那麼自己就不是信士了,錯了!這裡指的是信仰還沒有到達完整、全美的境界。
穆聖?有一天在街上遇見了大賢歐瑪爾,穆聖?問他:「歐瑪爾你好嗎?」(穆聖?問的是他信仰的狀態)歐瑪爾回答穆聖?說:「真主的使者啊!我愛你勝過我的父親、我的孩子、勝過我的財產,唯一沒勝過我自己。」穆聖?不滿意歐瑪爾的答案,因為歐瑪爾的信仰還沒有達到全美的狀態,他應當更努力些。他?告訴歐瑪爾:「噢!歐瑪爾你還沒做到。」當下歐瑪爾馬上理解了穆聖?的話,他立刻使自己超越他之前的狀態,並回答穆聖?說:「真主的使者啊!我愛你勝過我的父親、我的孩子、勝過我的財產,勝過所有人類包括我自己。」穆聖?這一回滿意了歐瑪爾的答覆,他?對歐瑪爾說:「噢!歐瑪爾現在你達到了全美。」
如果我們也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全美的階級那麼就得學習更深層地認識穆聖?。
聖妻阿依莎(?Ay?a)曾說道:「聖人穆罕默德?是一個活著並在大地上行走的《古蘭經》!」意思是古蘭經是真主?的話語;它是理論、原理;是真主?對人們的講演。而穆聖?是範例,他?體現了古蘭經,以完美的方式去實踐它好讓人們理解並效仿,所以他?是在大地上行走的《古蘭經》。我們也希望能夠實踐《古蘭經》,希望將《古蘭經》靈活地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那麼就必須透過學習穆聖?這個美好的榜樣、《古蘭經》的範例讓我們也能獲得真主賜給我們的幸福。
為什麼必須學習穆聖傳的另一個原因,或許有某些穆斯林的群體正生活在受壓迫或不公平對待的社會中。它可能是在家庭中、社區內、城市或國家裡、甚或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或許他們正在徬徨或失去希望,不知何去何從,那麼他們必須在穆聖傳中看看穆聖?與聖門弟子們的例子。穆聖?在接受啟示後的十三年裡直到遷徙前他?和聖門弟子們都受到古萊氏的非信徒們非常大的迫害。研究了穆聖傳就學習到在這些情況下該如何應對?如何忍耐?因為穆聖?和聖門弟子們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必須學習在真主?的道路上忍耐、懂得犧牲、堅定信念、請求真主使我們容易,把希望寄託在真主?那裡而且永遠不要對真主?失去希望、失去信心,期待真主?的祥助與成功終將到來,時光飛逝今世中所有的事都有盡頭。穆聖?在麥加生活時在他的周遭有很多是崇拜偶像的古萊氏人;而當他到了麥地那時那裡有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另外還有一些崇拜偶像的人。穆聖?的例子教導了我們與其他有著不同信仰的人們生活在一起時該如何應對進退。
當年穆聖?遷徙到麥地那,他?著手蓋清真寺,將遷士與輔士締結為兄弟,緊接著制定了一部憲法其中一部分就是處理與猶太人來往的問題。他公開地承認猶太人為一共同體。這是第一回猶太人被其他信仰族群所承認。
在這裡穆聖傳又教會了我們,倘若身處困難的考驗當中,無論這個考驗是身體上、精神上或物質上如生病、孤獨、飢餓、貧困或被壓迫,所有的困境、所有的問題一定會有終結或迎刃而解的時候。唯有真主?的存在是永恆,其他的一切都會結束。僅管很多時候人們感到絕望,覺得看不到生機,但對一個信士而言他對真主?寄予強烈希望,唯有真主?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翻轉整個情況,他只需要說「有」他就有了!
穆聖?教導了我們當受到欺壓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更甚至是與敵人在戰場上相對峙時,我們都絕不採取報復的行為。「報復」這兩個字對穆聖?來說是不存在的,他的原則是仁慈,他不懂得報復。相反地,他所努力的目標是為人們求改善、治癒他們的心靈使他們走向正道。
他?對待他的敵人仁慈,他?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只期望給予別人好的,期望他們能獲得正道、獲得天堂、獲得與真主?的連繫與他?的喜悅。這些都是我們能從穆聖傳中學習到的,所以學習它是何等重要!
麥爾彥.杜艾伊伯
(Mariem Dhou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