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於本書
勇者故事出到第三本了,我又要說本書是受兩句話啟發而成,這是不變的。哲學家維根斯坦曾說:「一本嚴肅偉大的哲學書,完全可以用笑話寫成。」哲學家尼采說:「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這兩句話的相遇產生了本書,本書內容是邏輯思考,呈現理性思考的規律,展示方式卻常是倒過來想:看見許多違反邏輯的「荒謬」。這些誇張的荒謬往往讓人會心一笑,但就在一笑之間,我們意識到現實世界有多正常,自己身上又有多麼珍貴的寶藏。
「邏輯」在臺灣是許多大學的熱門課程,許多老師有精彩的課程與著作。本書是想讓年紀更低,或沒有修課動力的讀者,也有機會認識邏輯。邏輯課的目標是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對於任何人,不管年紀、主修甚至工作為何,都能多少從中受益。
特別是當社會是由一群有「良好的思考習慣」的人所組成,這些人將成為彼此最大的財富與幸福。我沒辦法確定這樣的人離幸福多遠,但我確定這樣的人離錯誤、偏執、偏見以及不正義都有距離。
但這是長期的目標,短期目標的話,我懇請讀者盡量以「旅行」的心情來閱讀本書,不用太功利,而是閒散地看一看,想一想,笑一笑。旅行不只是為了期待的遠方,也是為了造就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出發。
什麼是「邏輯」?
本書主題是「邏輯」,作為學科,邏輯研究理性思考的基本原理。邏輯是哲學的科目,「哲學」自古以來就是個想要看穿一切的學問,也因此對一切領域的基本原理都有興趣。邏輯是哲學的分支,對理性思考的基本原理特別有興趣。
理性思考一向是人獲取知識、建立文明的主要工具,會對這能力感到好奇,想看穿思考的奧祕,發掘豐富的價值,也理所當然。邏輯在試著看穿理性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有益的、可靠的思考習慣,也辨識出有害的、易錯的思考習慣,這些就成了邏輯學的內容。學習邏輯既能讓我們認識自己,也能幫我們自我訓練,而且這種自我訓練是透過認識自己來完成的。
所以以下故事只是一些好思考習慣的蒐集,與壞思考習慣的警示,其實這兩者幾乎是同一件事。了解自己怎麼思考這件事既簡單又困難,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思考,但難點是我們對思考的結果太熟悉,不知如何從零開始。歷史上的邏輯學家此時幫了我們一把,他們累積了不少對思考原理的絕妙觀察。
邏輯這個科目內容不少,特別在二十世紀加入符號系統後,讓邏輯變得更完備,但也更難懂。本書希望發掘有趣的邏輯概念,所以對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一視同仁,只看趣味不論古今,大體上傳統邏輯多一些。除了邏輯,也加入了哲學相關的主題,運用哲學概念幫助思考更清楚透澈。
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更有力量、更高品質的思考,人類思考有時只要一點點方向的改變,就能看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本文所羅列的思考習慣未必完備,卻是很好的基礎。任何的補充或活用都不與本書的願景相違背。
本書結構與閱讀指引
本書共二十五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含有邏輯或哲學的概念,會用 邏輯祕典51A的標示對應文後解釋。原則上每個故事都可以獨立閱讀,但有些主線故事的線索會看不懂,另外,故事之間還有種主題的關聯,可分為五段。
第一段從第五十一到五十五篇,主題是「解釋」,這是邏輯中重要又實用的概念,挑戰解釋「解釋」的概念;第二段從第五十六到六十二篇,主題是人的「情感」,人不可能沒有情感,但完全放任情感將導致不理性的惡果;第六十三到第六十八篇三段,主題是「更全面的思考」,從不同角度幫我們更深入事理;第四段從六十九到七十二篇,主題是語言的「意義」,深入理解意義能讓思考更正確。最後三篇除了推動主要劇情之外,也在強調本書一直以來的真正主角:智慧。
每個主題都能夠同時認識思考的好習慣與壞習慣。邏輯不是在教你怎麼思考,好像你不曾思考一樣,邏輯是改善你的思考,讓思考運轉得更好、更理性、更有效率。
最後要特別感謝三民書局與前兩本書的讀者,你們支持引導我繼續寫這部勇者的故事,這本書是為您們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