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如何測量自由意志?:班傑明.利貝特的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

如何測量自由意志?:班傑明.利貝特的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7250
班傑明.利貝特�李貝
黃榮村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7月1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570877250
  • 叢書系列:現代名著譯叢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現代名著譯叢


  • 自然科普 > 大腦科學











    什麼是「意識」?「我」從何而來?

    我們的意志真的「自由」嗎?AI又會有心智嗎?

    以科學實驗探究人類意識的奧秘,

    探詢人類最根本、最難解的大哉問



    物理時間╳神經生理時間╳心理�心智時間=意識科學



      「我們的主觀內在生活,正是身為人類真正關係重大之事,但是對它如何發生,以及它如何驅動意識性意志做出行動,則所知甚少。不過就我們所知的唯一生命,確實可知腦部非常重要,而且緊密涉入意識與主觀經驗的表現。」──〈總的來說意義何在〉



      特立獨行的先行者

      利貝特是意識研究的革命性領導人物之一,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克里克(Francis Crick)、艾德曼(Gerald Edelman),同屬最被廣為討論者,而利貝特更是最難以被歸類的科學家。他的研究超前時代,啟發無數,為後世不斷引用,開啟源遠流長的探索之路,探尋人類意識的起源與奧妙。



      利貝特以後,我們得以測量人類的自由意志。

      《如何測量自由意志?》是利貝特長時間研究的成果,是當代蓬勃發展的意識科學研究重要的奠基之作。從提出第一篇論文震驚世人的1964到2004年,書中收錄了橫跨40年的精彩案例,而這些影響深遠的實驗,皆出自於對人類心與腦、身體與腦、意識與身體的好奇。他設計不同的實驗方式,將過去無法量化的感覺化為具體數據,測量人如何產生意識、花多少時間產生意識。過去,自由意志是紙上、口中思辨的存在,利貝特則讓它得以被測量。他對生命最奧妙處的探求,甚至可能超越生命,延伸到探索靈魂、死後的世界。



      超前時代的科學家,超前的啟示之書。

      利貝特的研究被廣泛引用,也是許多科學研究的奠基,不過其作品難以翻譯又超乎常識而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名聲大,能真正深入了解者少,臺灣除了心理、哲學等系有相當引介外,普遍欠缺系統性、完整的介紹及評論。當AI掀起風潮,人們對心智的探究又更進一步,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意識科學的先行者,近代重要學者班傑明.利貝特的奠基之作。

      ★臺灣著名心理學者黃榮村專業導讀、譯注。

      ★解鎖科學如何破解生命的神奇,人類如何探究自身意識的起源與運作。

    ?


     





    導讀 黃榮村

    前言 寇斯林(S. M. Kosslyn)



    自序



    1 問題導論

    2 人類意識性感覺覺知的延宕

    3 無意識與意識性心智功能

    4 行動的意圖: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5 意識心理場論:闡釋心智如何從物質衍生出來

    6 總的來說其意何在?



    參考文獻

    索引



    ?





    導讀(節錄)



      本書是一本學術密度高又充滿科學創意的重磅專書,也是一本讓意識研究入門或進階者,都可以獲益的啟示之書。本書原文書名主標與副標皆與時間有關:《心智時間:意識的時間因素》(Mind Time: The Temporal Factor in Consciousness;本書譯注出版書名為求通俗與兼顧譯注涵蓋面,改為《如何測量自由意志?:班傑明.利貝特的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全書都繞著時間轉,物理時間、神經生理時間與心理(心智)時間糾纏在一起。這是一本橫跨四十年的研究發現與心得專書,還包括這四十年期間(1964-2004)的辯難與回覆,作者李貝(Benjamin Libet, 1916-2007)選擇1964年作為重要的斷代點,這是他與合作者提出第一篇驚人發現論文的年代,並選擇在四十年後的2004年出書做一總結,交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印行(Libet, 2004)。



      李貝在出書三年後過世,他為當代蓬勃發展的意識科學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工作,而且還整理出一本敘說先行者孤獨的足跡,以及之後獲得重大迴響與爭議的歷史過程。過去臺灣雖然在心理學系、哲學系與相關的心智科學研究所,多少都教過李貝研究群的一些論文,但一直沒有系統性與完整的介紹及評論。李貝的研究聞聲知名的多,能深入了解的少,主要是因為實驗研究與資料呈現方式特殊,得到的結果不符常識想像,解析與闡釋方式常令人大吃一驚,所以若能由當事人寫出他在第一線多年經驗的綜合專書,則初學者更能得其全、得其平。以今日意識研究已成主流科學領域,而且臺灣已經緊跟在後的狀態觀之,譯注出版這本書可說剛剛好。



      本書導讀將李貝在1964年至2004年間幾個重大研究,放回歷史脈絡中,並呈現當時的評價與評論,尤其是來自心靈哲學與意識及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批評與答辯。另引用當代相關文獻,說明在本書出書後這約二十年間,對其研究的綜合評述。選擇本書進行譯注的最主要理由,係因李貝的三大系列研究成果已經成為經典,應該要有一中文版本讓初學者得以很快且系統性地了解其內容,並體會在這些令人訝異充滿爭議的研究出現時,在國際學界所進行的重要攻防,這些對當代的初學者應該能提供不少啟發,也是譯注本書的最重要目的。另外則是因其內容多屬原創,需多做注解,方有助於了解,並與當代意識研究取得關聯。而李貝在本書中已敘述他在那個時代的學術交往,看得出來與心理學家並未有太多交集,甚至與一些行為科學研究者在實驗方式及觀點上並不對頭,本書仍是與神經科學及哲學關聯較多,這點可由本書所提的三大類實驗中清楚地看出,但在本書導讀與譯注中,已盡可能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納入。



      意識科學的當代研究相當跨領域,而且會即時地將重要研究納入相關的評論文章之中,這些論文大部分發表在跨領域的重要期刊之中,如《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Science》,尚包括有各重要國家科學院的期刊(如美國《PNAS》、英國《Royal Society》期刊等),還有《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Trends in Neuroscience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以及以專書形式出版的重要著作。所以本書在做導讀與各章譯注時,大部分以此為核心,選擇相關文獻納入。



    自序(節錄)



    我是如何寫出這本書的?




      我們在有關腦部如何涉入意識主觀經驗,與無意識心理功能的產出歷程上,已做出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意識經驗發生在哪裡以及如何發生,與無意識心理活動又有何不同,這些都是饒有趣味的問題;不只對我如此,還有很多人也深受吸引。我們的發現都是從實驗得來的,它們並非來自想像式的理論,而是建立在實際的發現上,這是與出自哲學家、某些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與其他人,在這些題材上所寫的著作與方案,大有不同之處。



      正因如此讓我想到,我們的發現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很多重要引申,應該想辦法讓廣大的讀者知道,包括處理心靈與心智問題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臨床學家在內。在這個撰寫過程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色是要說明,心腦問題與意識經驗的大腦基礎,確實可以用實驗的方式來好好研究。這些都是如何發生的?你必須體認到意識經驗只能在清醒的人類受試者身上做研究,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報告出自身的經驗。非人類的動物很可能有意識經驗,但仍無法找到良好方式去有效研究那些經驗。我剛好有一個獨特的機會,得以研究在費恩斯坦(Bertram Feinstein)醫師處進行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費恩斯坦是我過去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生物力學實驗室的老同事,那時他是一位神經科醫師。費恩斯坦在瑞典接受三年神經外科訓練後,開始在舊金山錫安山醫院(Mt. Zion Hospital)執業,他也想藉此機會做一些不會有風險的人類大腦探討,他提供我這樣的一個研究機會,我則趁此研究如何將大腦神經細胞的電活動,以及在合適神經細胞上所做的電刺激,與病人所報告的意識經驗關聯起來。應該強調一下,我們的實驗程序不會增加病人的風險,實驗都在病人了解之後同意才進行,沒有人因為這些實驗產生困難或損傷,病人實際上非常配合地參與了我們的研究。



      費恩斯坦醫師在手術房中,相當隨和、容易合作,讓我著手設計實驗,他在手術過程中不曾表現出權威式唯我獨尊的態度。大約合作了二十年之後,費恩斯坦醫師在 1978 年辭世,在他無預期地過世後,我的實驗室轉向研究自主行動,開始找正常受試者來做實驗。另外,我們也針對感官訊號偵測,與對該訊號的意識覺知發展之間的獨特差異,做出根本性的研究(Libet et al., 1991),有幾位病人參與這個研究;他們為了紓解無法根治的疼痛,在腦部感覺通路上永久植入刺激電極,這些病人係得助於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外科醫師細淵(Y. Hosobuchi)與巴巴羅(N. M. Barbaro)的安排,UCSF生理學科教授摩堅尼區(Michael Merzenich)則慷慨地提供我們合適的空間與電腦設備,以便進行該一研究。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