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45825
辜琮瑜
2025年7月14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6267345825
  • 叢書系列:當代漢傳佛教論叢
  • 規格:平裝 / 340頁 / 19 x 26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


  • [ 尚未分類 ]











    照亮漢傳佛教的修行之道

    ?

      天台判教思想梳理佛教教義,有助完整理解佛法思想,卻因複雜難解,而不易一窺堂奧。為了方便當代學佛者研學天台智慧,聖嚴法師註解天台學重要經典《教觀綱宗》,編成《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並親自授課以傳承漢傳佛教。

    ?

      作者整理聖嚴法師的授課內容,探索法師於天台教學之重要議題,宏觀整體漢傳佛教與實修精神。從法師為何重視天台判教思想,到為何選擇蕅益智旭的《教觀綱宗》進行詮釋,除深入探索,並有諸多精彩提問,如:為什麼一定要講述漢傳佛教?禪宗為漢傳佛教主流,為何還要學習天台?指出天台教學的困境,以及日後的教學指標,輔以多幅圖表,協助快速掌握判教思想的精要。

    ?

      本書可視為另一本「聖嚴法師教天台」的著作,除讓人容易理解天台思想,更是對生活實修的指引,提供大眾漢傳佛教修行之道。

    ?

      ◎主要篇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

      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

      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

      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

      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

      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總序? 于君方

    自序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一次非刻意的發現與聯想

    二、一場獨特的教學安排與學習體驗

    三、一場發願與實踐之旅

    第二節 研究文本、研究方法與內容概述

    一、研究文本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內容概述

    第三節 以整體脈絡考察法師教學之時代意義與特色

    一、課程講述之文本

    二、課程講述者

    三、聽講之受眾

    四、佛教發展之時空背景



    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第一節 為何選擇天台學

    一、天台於漢傳佛教之意義與作用

    二、天台於禪宗的意義與作用

    三、回應提問—講述天台與禪宗傳承是否矛盾

    第二節 理解天台學及《教觀綱宗》之基礎知識

    一、溯源:從「判教」開啟的意義與特色

    二、溯源:天台教觀之源

    三、溯源:思想形塑所依經論

    四、《教觀綱宗》作者與書之特色



    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

    第一節 漢傳佛教相關議題

    一、漢傳佛教的問題(課堂講述)

    二、分組討論中的觀點與澄清

    三、漢傳佛教不講次第的討論(回應問題)

    第二節 如來藏的討論

    一、如來藏思想的特性與用心

    二、如來藏思想可能引發之疑慮及法師之詮解

    三、如來藏與消極、積極實相論

    第三節 判教與經典成立史之對話



    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

    第一節 天台教學中的「教」與「觀」

    第二節 天台教學中的「教」

    內容摘要與討論

    第三節 天台教學中的「觀」

    一、修觀要點:從基礎到圓頓

    二、修行的日常提點

    第四節 天台教學中的經典與修行舉隅

    一、經典的連結

    二、重要修行概念延伸詮釋與討論



    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

    第一節 五時八教概說

    一、化法四教與五時教

    二、化儀與化法

    三、五時八教權實對照圖及相應之解說

    第二節 化儀四教

    一、簡述:根器與教學現場

    二、化儀四教內涵:教部、教相與教觀

    第三節 化法四教

    一、簡述

    二、四教共相與殊相

    第四節 五時說

    一、五時說概述

    二、五時通別論



    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第一節 化法四教之藏教

    一、三藏教定義

    二、三藏教詮述

    三、三藏教的當機、修證

    四、三藏教的六即菩提

    五、三藏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二節 化法四教之通教

    一、通教基本資料

    二、通教詮述

    三、通教的當機、修證

    四、通教六即菩提

    五、通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三節 化法四教之別教

    一、別教特點之八個面向

    二、別教的詮述

    三、別教的當機及其修證

    四、別教的六即菩提

    五、別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四節 化法四教之圓教

    一、圓教基本概念

    二、圓教的詮述

    三、圓教的當機與修證

    四、圓教的六即佛

    五、圓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第一節 籌畫及未來推廣天台教學課程相關討論

    一、背景、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開設課程之目的與未來期許

    三、對後繼者之建議

    四、教學材料編纂之提點

    第二節 原教學課綱及逐字稿整理彙編圖解

    一、第一層圖示:整理後之講義綱要

    二、第二層圖示:依逐字稿內容,就十六次講述排序重點製圖

    三、第三層次圖示:依主題彙編與分析

    第三節 經驗分析與反思重整

    一、經驗分析

    二、反思與重建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

    第一節 法師天台教學之特色

    一、提綱挈領

    二、鉅觀與微觀相互對照交叉對應

    三、重視內化、轉化之教學理念

    四、重視解行,對修「觀」做大量詮釋與討論

    五、獨特的詮釋與轉化脈絡

    六、教學模式與教學要領

    七、教學策略:提問之回答與不回答

    第二節 重要討論議題

    一、天台教學對於法師建構漢傳佛教之定位

    二、以蕅益智旭《教觀綱宗》為主在於其促成佛教大一統之心

    第三節 意義、研究限制與未來開展

    一、法師天台教學對學習者提供之意義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開展

    第四節 回應審查委員建議



    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

    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參考書目

    一、聖嚴法師《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參考書目

    二、其他作者



    圖目錄

    圖1-1:聖嚴法師「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部分節錄

    圖1-2:五時基本概念與通別論簡圖(研究者自製)

    圖1-3:化儀四教的分類原則與根基對應

    圖1-4:化法四教的分類與對應之修行系統

    圖1-5:研究內容綱要

    圖2-1: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圖2-2:天台之特色與判教重點

    圖2-3:天台思想所依經論結構圖

    圖3-1: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與相關議題

    圖4-1:《教觀綱宗》完整修行脈絡圖

    圖4-2:六即原圓教義與法師玉山譬喻對照圖

    圖5-1:五時八教權實對照圖

    圖5-2:四教詮述對照

    圖5-3:化法四教十乘觀法對照表

    圖5-4:五時基本概念圖

    圖7-1:聖嚴法師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圖7-2:《天台心鑰》講綱(目錄)上

    圖7-3:《天台心鑰》講綱(目錄)下

    圖7-4:壹、概論

    圖7-5:貳、源流:一、天台宗的判教源流

    圖7-6:貳、源流:二、天台宗的教觀源流

    圖7-7:貳、源流:三、天台思想所依的經論

    圖7-8:貳、源流:四、《教觀綱宗》的作者及其特色

    圖7-9:參、五時八教:一、五時;二、八教

    圖7-10:參、五時八教:三、五時有通有別

    圖7-11:肆、化儀四教及其部相教觀

    圖7-12:伍、化法四教的三藏教

    圖7-13: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一、大乘修證位次

    圖7-14: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二、三藏教的理即菩提;三、三藏教的名字即菩提;四、三藏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15: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五、三藏教的相似即菩提;六、三藏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16: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七、三藏教的究竟即菩提

    圖7-17: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八、三藏教的三乘修證時劫;九、三藏教的十法成乘

    圖7-18: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一、通教即是通於大、小三乘

    圖7-19: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二、通教的理即菩提;三、通教的名字即菩提

    圖7-20:柒、通教的六即菩提:四、通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21: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五、通教的相似即菩提;六、通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22: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七、通教的究竟即菩提;八、通教的三乘修證次第

    圖7-23: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九、通教的十乘觀法

    圖7-24: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一、別教是有別於藏、通、圓之三教:(一)何以名為別教?

    圖7-25: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一、別教是有別於藏、通、圓之三教:(二)別教詮述、(三)別教的當機及其修證

    圖7-26: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二、別教的理即菩提;三、別教的名字即菩提;四、別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27: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五、別教的相似即菩提

    圖7-28:捌、別教的六即菩提:六、別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29: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七、別教的究竟即菩提;八、別教的修證次第

    圖7-30: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九、別教的十乘觀法

    圖7-31:玖、何謂圓教:一、圓教的定義;二、圓教的功能;三、圓教詮述:(一)無作四諦、(二)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三)稱性六度、十度

    圖7-32:玖、何謂圓教:三、圓教詮述:(四)不思議二諦、(五)圓妙三諦;四、圓教的當機及修證

    圖7-33:拾、圓教的六即佛:一、天台學的六即佛本指圓教;二、圓教的理即佛

    圖7-34:拾、圓教的六即佛:三、圓教的名字即佛;四、圓教的觀行即佛

    圖7-35:拾、圓教的六即佛:五、圓教的相似即佛

    圖7-36:拾、圓教的六即佛:六、圓教的分證即佛

    圖7-37:拾、圓教的六即佛:七、圓教的究竟即佛;八、圓教的接別教與接通教

    圖7-38:拾、圓教的六即佛:九、圓教的十乘觀法

    圖7-39:第一梯次第一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1)

    圖7-40:第一梯次第二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2)

    圖7-41:第一梯次第三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3)

    圖7-42:第一梯次第四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4)

    圖7-43:第一梯次第五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5)

    圖7-44:第一梯次第六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6)

    圖7-45:第一梯次第七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7)

    圖7-46:第一梯次第八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8)

    圖7-47:第二梯次第一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1)

    圖7-48:第二梯次第二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2)

    圖7-49:第二梯次第三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3)

    圖7-50:第二梯次第四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4)

    圖7-51:第二梯次第五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5)

    圖7-52:第二梯次第六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6)

    圖7-53:第二梯次第七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7)

    圖7-54:第二梯次第八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8)

    圖7-55:逐字稿重要概念整理(一):《教觀綱宗》文本之外概念

    圖7-56:逐字稿重要概念整理(二):《教觀綱宗》文本重要概念

    圖8-1:聖嚴法師天台教學之特色



    表目錄

    表1-1:兩梯次學員類型分析對照表

    表1-2:聖嚴法師出版並講授《天台心鑰》前後與不同系統佛教領袖交流紀錄

    表5-1:五時八教對應表

    表5-2:四教修觀對照表

    表5-3:四教六即對照表

    表6-1: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表6-2:聲聞、緣覺、菩薩修行次第對照表

    表6-3:三乘共十地和三乘果位的配置

    表6-4:別教位次與忍位對照表

    附表1:第一階段課程內容資料表

    附表2:第二階段課程內容資料表






    自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