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名古屋愛麗絲的生活
名古屋人總會對觀光客說出這樣的固定句型:「名古屋不是什麼觀光勝地。」
他們會講什麼「這是座乏味的城市」、「你知道『跳過名古屋』嗎?」(譯註:「跳過名古屋」指早期東海道新幹線的希望301號列車跳過名古屋不停靠,也可以用來調侃巡迴活動和企業展店沒有名古屋的分)
說話自嘲的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當地作家小酒井不木在隨筆《名古屋速寫》當中指出是一九二八年。
「自己說自己壞話的習慣,或許也是名古屋人多多少少會有的毛病之一。」
然而,其實名古屋的自虐固定句型還有後續。那就是「容易生活,最為宜居的城市」。真是有點彆扭的自尊心。
我第一次走在名古屋這座城市,是在日本景氣還很好的時代。當時我身為公司的新進員工,受命在名古屋分公司參加兩個月的內部培訓。結果課長就對來自東京的兩個新人,講出開頭的固定句型。
「名古屋沒有年輕女孩來玩,很乏味吧。」
的確,喫茶店幾乎一到晚上六點就打烊,當時也還不懂喝酒的樂趣,平日的傍晚不會想到那裡可以去。從地下街穿過大名古屋大廈,回到清爽整潔的旅館後,另一個新人幾乎夜夜都跟東京的戀人通長途電話,我則是專心一意地在看書。
二月的星期天耳朵快要凍僵,我們兩個去了東山動物園。無色的天空下,聽見規律的金屬聲鏗鏘作響。走近一看才發現,從培育屋冒出來的豪豬一個勁地用頭撞鐵門。頭槌攻勢彷彿會持續到永遠,看著看著讓人十分鬱悶,於是我們就離開了柵欄前。
二???年以前的名古屋,只會讓我想到這樣的回憶。
爾後我經過三個階段,才完全領略到名古屋的魅力,不過當東京人和名古屋人以好奇的眼光看過來,懷疑「妳到底喜歡名古屋哪裡」,自然也會有點生氣。
我喜歡名古屋的第一階段始於二???年代前半。九?年代後半發軔的新型咖啡館流行風暴也抵達名古屋,咖啡館或自家烘焙的店家開始出現在街角。
當時聽說有間很出色的自家烘焙咖啡館,於是就在認不得路的情況下,來到位在本山的Milou。可愛的雜貨陳列在吧檯,吧檯貼了張小紙片,寫著「豆子揀好了,這絕不是在欺負人」(譯註:《灰姑娘》故事中,繼母故意將豆子倒在爐灰裡,要女主角揀出來)。老闆在吧檯當中默默揀豆子的模樣,從外場望過去怎麼看都像在垂頭喪氣。
幾年後我來到COFFEE KAJITA,在座無虛席的吧檯享用咖啡和蛋糕,要回去的時候買了印有店家商標的時尚咖啡保存罐。既然有Milou和KAJITA,就原諒名古屋吧(?),這就是我的心情。
第二階段是二?一?年代前半。每次短暫滯留名古屋的主題都是傳統喫茶店和新型咖啡館並重。東海區特有的喫茶文化已經以愛知萬博為契機引來廣大的矚目,客美多咖啡館也成功進軍東京。
自從去了BONBON,我就走訪LION、EDELWEISS及TSUDUKI純喫茶,也試著攀登喫茶Mountain這座巔峰。後者以逸出常規的菜單聞名,僅僅喝上幾口就像是遇到山難。優質的咖啡館也愈來愈多,還記得對於「名古屋不是什麼觀光勝地」的固定句型,我的回應是「樂在喫茶觀光」。
而第三階段則是二?一八年的秋天。與書籍沙龍「colonbooks」的邂逅,是讓我對這座城市感到親近的決定性因素。
colonbooks是日本陶瓷器中心的一個房間,獲指定為國家登錄有形文化財。白牆的走廊也好,室內細長的窗戶也好,都洋溢著建築在歲月累積後才有的陰影,光是踏進去就會感受到沉靜的喜悅。
二???年colonbooks開幕當初是匯集日西和新舊稀有藝術書籍的書籍藝廊,後來成長為吸引全日本藝術和書籍愛好者的知名店家,從二?一?年起轉型為預約制書籍沙龍及製書工坊,現在只有舉辦活動時才會營業。
創辦colonbooks的人是湯淺哲也先生。他以藝術總監和平面設計師的身分大展長才,讓許多美麗的書籍問世。COFFEE KAJITA洗鍊的商標、明信片及商品包裝,統統都由湯淺先生所設計。
「?田夫妻是我從二十幾歲時就交到的朋友,colonbooks早期辦活動時,就會拜託開店前的他們供餐。」
湯淺先生原本就喜歡咖啡,他和咖啡館的緣分不只如此。本書介紹的cafe OPLA!、咖琲 門、喫茶Kurokawa的店家名片也由湯淺先生操刀。這些店個個都釋放出豐沛的個性和魅力。
咖啡館的氣氛凝縮在一張小紙片上,以文字和觸感傳達的設計既凜然又清新,有時還潛藏著玩心,讓人著迷。
湯淺先生獨立開業前是在印刷公司上班,看過工匠從紙張製成印刷品的作業。他表示製書的所有工序都不是獨立完成,「自己是成書之前龐大流程的一部分」。對於無數沒有公開具名的人──比如對於製造紙張或墨水的人懷抱敬意,並在進行減法設計的同時結晶為一本書,連書頁的細節都承載作者的想法。
這座都市有持續製書的人,有關於書籍和藝術的文化,有出色的咖啡館,就是讓人無法不喜歡。
名古屋這座城市適合來場咖啡館和喫茶店巡迴之旅,我可以懷著自信這樣推薦。期盼這本書會成為各位開心散步的旅伴。
丹桂飄香的早晨,於東京? ?川口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