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裂縫中的未來:批判性失能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典範轉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05219
孫小玉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8日
167.00 元
HK$ 141.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605219
叢書系列:
文學觀點
規格:平裝 / 464頁 / 15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學觀點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怪物大全(15周年全新封面燙金典藏精裝版)
Brotherhood & Sisterhood:A Historical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Law in Macau, 1991-2014
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作者簽名版)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傳聲筒-閱讀筆記之二
內
容
簡
介
失能的體現揭露了身體不穩定、破裂的開放性,且「撕裂」了我們存在的整體。—亨利-雅克.史帝克 (Henri-Jacques Stiker)
全書以「批判性失能研究」為核心,打破傳統對身體的單一想像,從生態危機、賽博格敘事到失能美學,探問後人類時代中身體與科技、環境的交織關係。透過跨領域視角,重新思考「正常」與「異常」的界限,並賦予失能身體新的主體與意義。
內容分五大面向:從環境污染與身體創傷的關聯,到身體延伸及輔具所展現的生命書寫;進一步探討失能如何顛覆傳統美學,再到科技下身體與機械的融合想像,最終回到知識主體的轉化,挑戰健全�失能的二元對立,挖掘邊緣中的能動與創造。
本書特色
一、? ? 跨界視野廣闊,涵蓋生態、科技、藝術與生命政治,挑戰學科疆界。
二、? ? 兼具理論與實踐,融合西方批判理論與東方在地實作。
三、? ? 全球與在地連結,以台灣案例對照全球失能議題,突顯文化差異與普世經驗。
四、? ? 失能主體賦權,彰顯失能者作為知識生產者的創造力,顛覆傳統認知框架,開啟一種嶄新的詮釋視角。
目
錄
導論:後人類世代之批判性失能研究 ? 1
壹、失能與生態? 25
【第一章】 失能與生態中之慢性與結構性暴力? 27
【第二章】 台灣生態汙染、環境病與失能? 55
貳、失能者之生命書寫? 85
【第三章】 失能賽博格之生命書寫? 83
【第四章】 台灣在地失能研究與失能者之生命故事? 127
參、失能美學? 177
【第五章】 失能藝術與現代美學? 175
【第六章】 台灣失能藝術之萌芽與轉型? 225
肆、失能身體與假體之配置? 259
【第七章】 彼得2.0及3.0之假體配置與想像? 257
【第八章】 輪動藝術與人生? 299
伍、失能研究之轉向? 333
【第九章】 後人類時代之失能主體? 331
【第十章】 從失能到智能之生命光譜? 369
結語:轉向之契機? 405
致謝詞? 419
引用書目? 421
索引? 447
序
導論
本書處理的失能議題,看似屬於小眾或特定族群經歷的生命樣態,但失能其實是全人類的普世經驗,它不局限於特殊的少數人。人只要活得夠長,終究會經歷、面對它,它呈現的形式、樣態可以是漸進式的,也可以是斷崖式的,發生的時間或經歷期的長短,或許各不相同,但鮮少人會不經歷它。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十個篇章,所探究的內容皆為環繞著失能者生活中最核心的議題,重要卻常被忽略的問題;首先是失能的成因,失能者經常承受著諸多來自於大眾的負面觀感與投射,然而卻忽略了他們的失能有大部分來自於社會諸多的不當舉措所致,例如醫療疏失、衛生環境的控管、公安意外、食品汙染、環境破壞或化學毒害等因素,書中第一部分疏理失能與外在環境因素的因果關係。第二部分勾勒失能者生命故事的紀錄與訪談,文中選擇的生命故事內容來自於筆者熟知的對象,基於與他們近距離的相處,了解他們可貴卻不為人知的生命資產,因而記錄並共勉,內容不著重謳歌個人成就,而側重在當事人克服與超越苦難的生命韌性。第三部分則析論失能藝術與美學,在一般文化藝術簡介中,鮮少有人會關注失能藝術,而失能藝術對於現代與後現代藝術卻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特闢專章引介。第四部分則探討常被稱為失能者第二身體的輔具或假體裝置,呈現其與身體共構的藝術與人生。第五部分則聚焦在近年來國外失能研究的典範移轉、後人類時代的失能主體,以及失能與老年的對話。每一部分皆包含兩個篇章,分別探討歐美與台灣的失能研究,藉以進行互文對話。文章有不少篇幅聚焦在後人類的背景,在後人類世中,科技輔具的發展和失能者存在複雜且多元的體現有緊密的關聯性,這也必然影響且改變失能者的身分政治與認同。本書嘗試探討並勾勒、想像科技輔具及人工智慧等人工假體介入人體所形成的生存樣態,其影響深遠且難測,藉此開啟創造性和批判性聲音。
? ??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同步針對失能最親近的盟友老年及死亡進行對話,提供失能者內控的自在主體,並建構失能研究與老年研究的跨域合作,抗拒高齡主義ageism)和能者意識形態的壓迫。失能如同死亡一樣,是人類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隨著壽命的延長,失能的痛苦甚至可能凌駕死亡。在新自由主義觀念主導下的生命治理,充滿了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與觀念;基因工程及醫療科技一方面訴求修復衰老失能的老弱病體,但另一面則是更深入介入及界定生命的基準。新自由主義的生命治理強調年輕、健康及能力,以市場經濟及自由競爭之名,執行淘汰不圓滿生命之實。因此在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生命治理揀擇及篩選機制中,失能及老年必然成為邊緣化的生命個體。儘管生命本質是平等的,但生命政治向來皆是有所揀擇的,不同的時空國情,有不同的管理生命準則,而無論在東西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身體的異形或衰老鮮少不成為被排斥或歧視的對象。在失能議題之外,老年或老人在現今全球化脈絡下,往往是被主流社會貶抑及拒斥的對象,使得他們具體地成為資本化社會中被貶抑的龐大弱勢群體。無論是失能研究或是高齡研究,在推動各種福利或權益倡議的同時,更需關注內在的心理素質,實質的典範移轉掌握在個人的內在資產。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康乃狄克論壇(“The Connecticut Forum”)上,曾針對人們如何存活並走出創傷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見解,她強調人們「有時無法完整地生存,只能部分地生存,然而生命可貴之處就在於各種嘗試(attempt)」,而最關鍵的在於,學習「能在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無所畏懼,盡可能表現得漂亮」(Morrison 2001)。她強調邪惡是愚蠢的,它或許令人害怕,卻無法令人信服。相反地,「生存、綻放、耐力」,這些能力更引人注目、令人著迷;出生,然後死去,是生命的路徑,在生死之間,人們「必須做一些讓自己肅然起敬的有趣事情」(Morrison 2001)。莫里森的這段話總結了無論是失能或老年的生命態度。
? ??
本書針對失能的種種文化、社會現象嘗試從多元角度勾勒其圖像,其現象如此,但生命的真相又如何呢?而對於如何看待失能,本書於總結章節提出徹底轉向的思維模式。失能不僅是一個生理問題,它更是一個生命認知與態度的問題,因此必須透過心理層面的教育來改變固有的認知,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常常陷入二元思維的困境,將事物硬性劃分為是或否、好或壞、黑白、美醜等,其局限性在於它無法準確地描述事物的本質,事物之間的界限很多時候是相互依存、難以區分的,因此任何試圖區分事物的做法都是失敗的,例如失能與非失能、正常與非正常,因為它們本質上是一體的。二元思維過於簡單化和武斷,是一種粗糙和粗暴的做法,將事物硬性地劃分為二元,往往會造成爭議和侵權行為。在二分法的運作下,我們也習慣性地認為「擁有」等於快樂,「沒有」等於痛苦,殊不知是這樣的思維才是痛苦的根源,而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有」未必一定快樂,「沒有」也未必一定不快樂。「有」也僅是「有」,「沒有」也僅是「沒有」。這種能突破條件性制約的思維模式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能力。失能如此,其他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自由與自主如果是建立在條件上的話,我們則永遠不可能自由自在。認知具有可塑性,其可塑性的程度超越我們的想像,過往所承襲的觀念可能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成因。
? ??
失能不是無解的,做為失能或非失能者,必須重新打造正確的思維與認知,這也才是教育的重要,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我們需要擺脫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一元論的觀點更能夠貼近事物的本質,能以更加細膩和全面的視角去認知世界,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世人,如此我們才不會受固有觀念蒙蔽,如實地洞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真正的正常就是沒有心理上的問題,身體障礙不是重點,心理障礙才是它作用的結果,身體所有的生理狀態最後作用到的是心理。身障不是問題,出問題的是錯誤的認知,此一心理障礙就是邏輯或思考上的問題。解讀失能的正確觀點,不是身體讓你不快樂,而是你的心理讓你不快樂,因此心理上的復健遠遠重於生理上的復健,心理復健就是認清問題的本質,摒棄先入為主的概念,強化心理素質,接受生命的運作。本書針對失能、老年及死亡的歷程,設法提出一個行得通的解方,一個可以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所著重的不僅是西方的理論,更強調東方的實踐。這不是一廂情願的希望,而是一個邏輯思維的結果,讓生命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充滿希望。我們若能成功地從認識生命和自我教育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失能及老年其實是一種不同形式之生命試金石。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雨後霓虹:失能者的生命故事
2.
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失能女性之性/別、身體/政治、與詩/美學
3.
哈瑪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