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意」這方面更進一步的哲理思考,尤其是在層次上進駐一個「意義的意義」(meaning of meaning)這雙重梯次之論述架構,本書選用盧曼(Niklas Luhmann)的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作為出發點,然後逐步介紹德勒茲在《意的邏輯》中的「純轉化生成」(pure becoming),「著重於其自身」(difference in itself),乃至他怎樣連結起這兩個概念,帶入事件生發論,最後開展出基於軀體(bodies)的「非形態實體」(incorporeal entities)。這樣一個「意」的體現便處於形態與非形態之間,竟然與中文「意」這個漢字它那兼具軀體之「心」與非形態元素的「音」相若;在意味上,兩者同享一個「介乎」之妙音。《意的邏輯》從第一系列開始,便選用卡羅(Lewis Carroll)之《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說明言與意很大機會處於一種荒誕性和雙向性。例如「愛麗絲變得很大,又同時變得很細小」,在「同一時刻中,一個人會比之前大得多,但又比起將來會變得很細小」。此中的「成為」(becomes)便順延至「轉化生成它在同一時刻內憑著其獨特性格得以避開現在」(LS 1)。這屬於我們所稱的「逆說」(paradox)話語,一種似非而是的謬言、悖論。這段話最後便標明卡羅爾在該故事的語法其實是要「避開現在之際的現存」,它便不能容忍之前和之後,或過去與未來的分隔或截然二分。這合乎轉化生成之本質:其在同一時刻中所有移動與及將前後兩者拉扯至兩個方向。這樣愛麗絲不會沒有經過縮小而長大,或者相反。良好之意 good sense (見識、常識、成見)只在肯定萬物那足以被定位的意見或方向,但逆說卻能在兩個意見或方向朝著一個單一時刻而獲得肯定(LS 1)。原來轉化生成,等於要遠離現在和放棄事物之「在現場」那既定存有!從這一個康莊大道啟航,我們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一)變形軀體;(二)語言的意具有雙向性,於此德勒茲稍後再強調「意的逆說之特徵,在於它同時間朝向兩個方向進發,這使得意之確認其內涵或本質此一企圖變得不可能」(LS 75);(三)對良好意之質疑,導致建立意與轉化生成的結盟關係。其實本書往後章節會逐一闡述,整個「意如何與事件生發融為一體,兩者本就屬於一家子事。這之後我們才能做到讓中國傳統言與意詩學來一次大換血而更生。在這裏,我們須緊記德勒茲對他所謂的 good sense 和 common sense 之負面評價。同時,我們又必須對「意」的創新力加以逆說或肯定,以便能遠引德勒茲的「胡言」(non sense)至莊子的「狂言」,形成一個中西共享異曲同工之妙的言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