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反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文藝事件生發論

反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文藝事件生發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05226
王建元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8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605226
  • 叢書系列:文學觀點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觀點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以獨特的驚鴻照影論述模式,探究晚近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在各層次上的交疊與互映,尤其是將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提出的事件生發論,折射進言意說的語境之中。全書以文字美學為基礎,並選用與植物相關的漢字為例,進而引入西方的生物符號學(biosemiotics),以闡明言與意的運作如何往返於現實(actual)與虛擬(virtual)的框架,進而揭示在詩作與繪畫中,兩者若能依存「和之以天倪」的理念,則可將傳統上「言」與「意」截然二分的做法作出修正。



      作者進一步闡述,寄寓於五行之木的漢字,在造字組合上呈現出既歸納又推演的循環演化,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進入某種非線性循環,即與西方哲學概念形成深度對話。例如,司空圖「風雲變態,花草精神」的詩意,與德勒茲根莖式思維所強調的非線性生成,構成互文性的呼應;「夜靜春山空」的「靜」與「空」,以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擴延到陰陽大地生境(milieu)般揭示詩句與自然場域的互滲關係;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不僅呼應德勒茲「樹在綠」並「反虛入渾」,切入生態的生成流程,體現「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大塊密移之理。換言之,言意本身就是事件生發,具有轉化與生成的動能,正如《易經》所言:「知幾其神乎」。



      本書論證新穎細膩,哲理深邃,適合對西方哲學、中國詩學、語言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一、跨文化哲學對話:將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與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創意的交融,提出新型態的「言意生發論」。



      二、結合文字美學與生物符號學:從漢字植物意象出發,延伸到語言的自然生成,架構出語言即生命的符號過程。



      三、以詩畫為哲學事件的觸媒:將古詩中的詞句視為感官—思想的事件場,彰顯詩性生成的微妙律動與生態節奏。



    ?


     





    自序 v

    導言 1



    【第一章】 言與意:回顧與前瞻 13

    一、言意的詮釋循環 13

    二、莊子詮釋觀 14

    三、風化與風格 16

    四、比喻詮釋回顧 18

    五、事件生發的由來 21

    六、形式-事件-配置 25

    七、言意不分總方向 29



    【第二章】 形態�非形態:形式事件之配置整合 33

    一、詞意雙生 34

    二、人閒花落,夜靜山空之事件期許 38

    三、樹在綠再探 44



    【第三章】 意誠與言物 51

    一、文與化配置乃事件生發本身 52

    二、「此勢之有也」的先係後關 54

    三、意誠與創新 55

    四、西蒙東生生之道的「使個體化」與齊物 57

    五、天下至誠便是物之事件創新 60

    六、至誠乃形態�非形態交?處,兩者之和音 61

    七、從意念、意態到德勒茲的「意興」 65

    八、學誠與創新 70

    九、 「一」是連續,「二」是差異,「三」即萬物眾多性:

    唯至誠而能化 73

    十、學泳、水性、知魚之樂 78

    十一、不誠為甚麼會無物 84

    十二、言意之間的事件生發 89

    十三、言意與言物 92

    十四、橫切橫截溝通 95



    【第四章】 純差異與陰陽相推而生變化 103

    一、將差異差異化 104

    二、期願事件生發之知幾其神乎 108

    三、差異於其自身的間奏曲 112

    四、保合太和的飛越線 115

    五、尼采的永繼回歸與陰陽之變在其中 119

    六、陰陽兩儀就是純差異之玄通 125

    七、反虛入渾而得其環中 128

    八、陰性原則和五行之水 132



    【第五章】 山水詩畫論之言無盡而意亦誠 139

    一、文藝事件生發論與沒有主體的主體性 140

    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44

    三、返景和復照 148

    四、「不覺」、「但聞」與「知」之事件穿插 150

    五、千萬、絕滅、孤獨:關閉然後貫通 152

    六、飽遊飫看的身在此山中 154

    七、殊點與眾多性的千山幽徑 158

    八、自體生發的有機本體論 161

    九、詩畫的留白:節奏和音律 165

    十、《千高原》的「副歌」與大音希聲 170



    【第六章】 疊字詩學與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 175

    一、形聲的摺疊意境 177

    二、點點滴滴的根莖式差異 180

    三、陰陽相推的差異於其自身 186

    四、物物而宜的事件生發 191

    五、離離與萋萋的送別 194

    六、迴響加上和音的配置 199

    七、飄飄欲飛的氣韻生動 203

    八、超以象外的荒荒油田,寥寥長風 207

    九、五行之木的茫茫荒草,蕭蕭白楊 209

    十、疊韻之環境人文學 213



    【第七章】 生物符號學、生態語言學之言意說 221

    一、反思樹在綠、夜在靜、 山在空 222

    二、協同動能中那無處不在的語言 227

    三、 從能指到所指,又出現另一層次之能指那生物符號學 230

    四、我們的「心智」在哪裏?在符號關係之內? 232

    五、樹樹之自我指涉於事件生而後發 234

    六、木之本便是意興 239

    七、超越人「言」的符號關係 241

    八、言意合一的橫切橫截之「和」論 246

    九、相符與和風 251

    十、單音單義與出神入化的意興 254

    十一、草木有本心的根莖論 261



    【第八章】 結論 267

    一、話語的話語與《詩品》之根莖組合 268

    二、根莖元素之「精」、「神」所在 271

    三、能、熊、態乃至風雲變態 274

    四、花草精與神的「本心」 276

    五、花與化之文藝事件生發論 279



    致謝詞 286



    參考書目 287



    索引 297





    ?





    導論



      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 ? ?

      這段的「言」固然指人語,而「吹萬不同」則屬天籟。然後「異於鷇音」乃指言者自「以為」人言異於鳥聲。奇怪的是《新譯莊子讀本》注譯在白話語譯中,卻加上「和小鳥有聲無意的叫聲有所不同」(72)。於此點上,本書往後在論及生物符號學時,會觸及天籟地籟,甚至動植物皆發聲表意等議題,隨即會小心指證任何小鳥均不可能「有聲無意」。從此框架出發,每當我們在各篇章論及莊子之「言物」不應受困於是非、彼此、真偽等成見時,我們會不期然一再回顧老子的「湛兮似或存」之旨。至於莊子的「道樞」怎樣「得其環中」,繼續演繹詩學那無隔無閡的傳承,另方面又從分析中發現,這個總方向竟然與西方文藝事件生發論簡直並現相連,形成本書中心思想或主題:「言意不分論」所依賴的終極道樞。最後,以上《莊子》引文出現一般讀者早已不太著意的造字意趣,有待本書往後逐步勾勒出一個包涵五行之「木」的各元素。例如「方生」的「方」指用木造的農具,「生」不用說是幼苗從土長出。道樞的「樞」是用木製成的轉軸,契合由環轉而得以無窮之意。之後的「莫若以明」的「莫若」更直接由上下四週的草木包圍著中間的太陽,「若」解作似乎、好像,其意涵簡直隨形賦彩般切入本書努力經營的中西文藝事件生發之主軸。我在此特別拈出漢字以木為本的造字意趣,主要是本書的幾個篇章均刻意建構一個類似德勒茲著名的「根莖」(rhizome)系統,從中闡明中國詩學亦可從晚近發展迅速的批判植物學(critical plant studies)在生物符號的研究中獲取養料。



      中英文與語言學的哲理討論,因應在各自人文學科傳統內不斷更新。畢竟在翻譯上和理解上,一方面會無可避免而在言意中出現,截然阻隔甚至分歧。另方面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又會在殊異中找到令人興奮之茂密共鳴,同時替兩者開拓淍敝生機。例如英文的sense與中文的「意」可說有言之不盡的討論空間。設若本書企望能將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說對比於這由德勒茲發揚光大的sense 之深層意涵,然後集中於晚近頗為學者注目的「事件生發」(event),以之建構中西互動橋樑,首先我們當釐清sense 與中文「意」之間貌似重疊、內裏卻蘊藏著種種鴻溝的糾葛。其實中文這「意」字本已包涵著頗多用法,主要有意思、意義、用意、意見、意料、意志、意味、意境等。英文sense 這個能指除了與中文有頗多的所指重疊外,又除了特別針對意識或官能感覺外,在用法上有與中文不一致,具價值判斷的意涵:例如它可指責任感,與心智(mind)接近的鑑賞力、辨別和判斷力、合理性等。至於漢字「意」那心上意的造字意趣,則屬中文獨有,對此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論及形態與非形態課題上另有交代。我們將會在具體分析中悉力發掘德勒茲於《意的邏輯》中出人意表的理念,將之帶入言有盡而意無窮而獲得既紛紜交疊,又令人恍然悟道的成果。

    ? ??

      及至「意」這方面更進一步的哲理思考,尤其是在層次上進駐一個「意義的意義」(meaning of meaning)這雙重梯次之論述架構,本書選用盧曼(Niklas Luhmann)的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作為出發點,然後逐步介紹德勒茲在《意的邏輯》中的「純轉化生成」(pure becoming),「著重於其自身」(difference in itself),乃至他怎樣連結起這兩個概念,帶入事件生發論,最後開展出基於軀體(bodies)的「非形態實體」(incorporeal entities)。這樣一個「意」的體現便處於形態與非形態之間,竟然與中文「意」這個漢字它那兼具軀體之「心」與非形態元素的「音」相若;在意味上,兩者同享一個「介乎」之妙音。《意的邏輯》從第一系列開始,便選用卡羅(Lewis Carroll)之《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說明言與意很大機會處於一種荒誕性和雙向性。例如「愛麗絲變得很大,又同時變得很細小」,在「同一時刻中,一個人會比之前大得多,但又比起將來會變得很細小」。此中的「成為」(becomes)便順延至「轉化生成它在同一時刻內憑著其獨特性格得以避開現在」(LS 1)。這屬於我們所稱的「逆說」(paradox)話語,一種似非而是的謬言、悖論。這段話最後便標明卡羅爾在該故事的語法其實是要「避開現在之際的現存」,它便不能容忍之前和之後,或過去與未來的分隔或截然二分。這合乎轉化生成之本質:其在同一時刻中所有移動與及將前後兩者拉扯至兩個方向。這樣愛麗絲不會沒有經過縮小而長大,或者相反。良好之意 good sense (見識、常識、成見)只在肯定萬物那足以被定位的意見或方向,但逆說卻能在兩個意見或方向朝著一個單一時刻而獲得肯定(LS 1)。原來轉化生成,等於要遠離現在和放棄事物之「在現場」那既定存有!從這一個康莊大道啟航,我們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一)變形軀體;(二)語言的意具有雙向性,於此德勒茲稍後再強調「意的逆說之特徵,在於它同時間朝向兩個方向進發,這使得意之確認其內涵或本質此一企圖變得不可能」(LS 75);(三)對良好意之質疑,導致建立意與轉化生成的結盟關係。其實本書往後章節會逐一闡述,整個「意如何與事件生發融為一體,兩者本就屬於一家子事。這之後我們才能做到讓中國傳統言與意詩學來一次大換血而更生。在這裏,我們須緊記德勒茲對他所謂的 good sense 和 common sense 之負面評價。同時,我們又必須對「意」的創新力加以逆說或肯定,以便能遠引德勒茲的「胡言」(non sense)至莊子的「狂言」,形成一個中西共享異曲同工之妙的言意說。



    ?




    其 他 著 作
    1. 球場大朝聖--透視體育運動文化
    2. 文學文化與詮釋
    3. 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