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們揭示了女性運動員在各級競賽中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也引導我們朝向制度性改變的希望之路,並得以在不犧牲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找回運動的樂趣。」——潔西卡.門多薩(Jessica Mendoza),前美國奧運女壘隊金牌選手
「作者揭露了女性運動領域的系統性問題。除了運動員本身,父母、教練以及愛好運動的人士都應該讀一讀。」——迪娜.卡斯特(Deena Kastor),美國長跑紀錄保持人
在以男性為主體的運動文化中,如何打造更友善與健康的環境
讓女性選手自在地追求成長?
本書作者皆為心理健康和運動方面的專家,也深深體會到身為女性在體壇的困境。教練和家長總是端出一堆互相矛盾的標準:要積極求勝,但待人要溫柔;身材要練壯、但又不要太胖。在這些多重壓力下,她們很容易發生飲食失調、憂鬱、焦慮、自我傷害等問題,還得面對體育環境中的性侵害、歧視和汙名化標籤。
直到近年來,網球巨星大阪直美公開談論自己的憂鬱症,體操世界冠軍西蒙•拜爾斯退出東奧並勇於指控隊醫的性侵,才喚起社會對運動員身心問題的重視。透過第一手的觀察與訪談,讀者能從書中了解女性運動員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創傷、虐待與自我折磨。作者在每個章節也會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法,讓父母、教練學會看到問題的徵兆,並馬上求助其他專業人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除了場上的表現,我們都應該回到以「運動員福祉」為主的訓練精神:
.不再以人身攻擊、羞辱作為「激勵」。
.鼓勵她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鼓勵運動員培養專項運動以外的興趣。
.教練、運動員與家長在信任中結合為共同奮鬥的夥伴。
如此一來,她們才能在運動中茁壯成長,並將這些體驗帶到人生的其他階段。而本書正是實現如此願景的全方位指南。
共同推薦
世界棒球12強金牌運動心理教練、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助理教授 彭涵妮
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曾荃鈺?
婦產科醫師 烏恩慈(烏烏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