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

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752
許震唐
春山出版
2025年8月05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6267478752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1 x 26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聲Voice


  • 人文社科 > 報導�紀實文學











    《南風》後,攝影家許震唐的快門與行腳未曾停歇

    無數次?過濁水溪,記錄環境變化與日常

    沿河的農、土、人、情凝鍊於觀景窗中



      出身彰化大城鄉台西村的許震唐,二○一三年以《南風》展現對故鄉的長期紀錄,十二年來,他從這個濁水溪的「最後一村」出發,來回逡巡,從下游至上游,以十二個主題加上一趟河流公路旅行,將環境與鄉土的追問擴大至整個濁水溪流域。



      濁水溪全長一八六.六公里,是臺灣最長的河川,流經彰化、雲林、南投、嘉義,餵養人民不知凡幾,其多重支流更彷彿深入島嶼核心血脈。這本攝影集不僅是許震唐在觀景窗凝視濁水溪的作品,更有他走向現場的文字動態,是一本從出海口到高山源頭的人文地理誌。



      許震唐記錄了出海口捕烏魚與鰻苗的人,和環境惡化下河口形成的沙丘異世界;平原上如珍珠散落的西瓜、消逝的菸葉、潮溼的菇寮;沿著山勢上行,筍人在天未亮的竹林搜尋冬筍,砂石車司機在枯水期的溪床載卸一車車砂石,孤寂又具風險的車上人生;穿越峽谷,有環流丘的開闊,攀往高山,壯麗的山景與荒廢的溫泉鄉並行,三千二百公尺合歡山上的紅屋頂公廁,成了濁水溪源頭的象徵。



      長時間追一條溪,為的不是捕捉精采一瞬,而是與溪流共度日常,在攝影的時間性之中召喚日常性。而對許震唐來說,攝影的日常性就是「別無所求」,靜靜等待濁水溪的時間與空間,凝鍊在屬於土地的一瞬間。



    誠摯推薦

     


      吳晟�作家

      余志偉�哲攝#新臺灣影像共讀推動者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陳佳琦�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世倫�影像評論家、攝影史研究者

      詹順貴�環境律師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鐘聖雄

      龔卓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書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出版】

    ?


     





    出版緣起

    自序 追一條溪



    夜巡

    野鰻•人

    荒漠之中等待甘泉

    串落濁水溪畔的珍珠

    拜溪王

    養菇人家

    二忘菸水

    山脈下的筍人

    游牧在溪流的人

    ?過濁水溪

    稀旱.溪憾

    神木、山水與記憶

    不再氤氳的波瓦倫



    追濁水溪的精神性──專訪許震唐

    地圖

    圖錄



    ?









    追濁水溪的精神性──專訪許震唐【節錄】




      採訪�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編輯�莊舒晴、莊瑞琳

      時間�二○二五年六月六日

      莊瑞琳?



      我想進一步問,現場的倫理問題是什麼?比如說你剛剛講的距離感,這是一種你跟他的情感流動,然後你們共同完成這個拍攝,它不是侵入性的,是在一個相對自然的參與狀態下完成的。我常常想到,我們那一次去地質公園的時候,給我很大的提醒,我們去訪吉貝修石滬的師傅,他的臺語我完全聽不懂,因為他講了很多修石滬的術語,他講的澎湖腔臺語我也聽不懂。我自認為是臺語還可以的人,然而我跟對方的生活距離差距這麼大,現場大概只聽懂三成,是靠聽很多遍錄音,慢慢拼湊。我就在想我們作為一個中間者,到底可以帶回什麼?我其實跟他的距離非常遠,甚至對他的生活一無所知,會不會所謂的倫理問題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核心是創作者要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倫理不在於表面的價值,我覺得平等都是太價值化的說法。不如回到說你什麼時候感覺過不去,明顯意識到這是有局限的,這就是倫理問題。



      許震唐??

      倫理問題對攝影者、創作者,如果這個界線沒有很清楚的話,其實你的創作會有一個檻,這個檻是過不去的。我今天拍你,並不是要把你轉成我的話再來講,我的想法很簡單,這是你的故事,這是你想要做的,這是你想要說的。所以在濁水溪所有的拍攝過程裡,我幾乎都是這樣。你會發現我拍人都有點側拍,不會是肖像,因為他不是準備讓我拍的,他甚至於說「我來這裡種田,你拍我肖像幹嘛」。所以我盡可能把自己隱藏好,把自己退掉,當你把自己退掉,自然而然倫理就會很清楚,因為你沒有「求」,不會一直想我要怎麼做,倫理的爭議就會縮小,你對畫面的構成,甚至於張力等等,不會這麼在意,也不會在意這些照片到底好不好。當你很在意照片情境的時候,它就不會趨於真實。所以我跟他們在一起就是一定要很熟,他們很清楚我的個性,我就算第一天表明來歷,他也接受你了,我也沒有太多問話,就是安安靜靜在旁邊,他問我,我才會回應,就好像我坐在馬路邊,要等大姐同意讓我進去地磅裡面,搞了兩三個禮拜。我沒有很強烈的動機說一定要拍什麼。



      莊??

      你有強烈意識到對方其實不想被拍最後放棄的情況嗎?



      許??

      砂石車司機裡面有好多個啊!他跟你很好,他就說:「欸,我不要拍喔」,我說:「我知道啦,沒有拍,我又不是來要跟你拍的」,事實上當你很在意影像,意義就會不見了。我去拍砂石車,這裡面有很多故事,也許很多人不想講,就好像地磅的大姐講:「你要小心喔,這裡面有跑路的、有家庭不幸福的、有缺錢的、有黑道的。」所以我剛開始也不是去找司機,我去找地磅的大姐頭。你要跟關鍵人很熟,就知道裡面的眉角,可是要怎麼跟關鍵人很熟?就是要沒有企圖啊。



      濁水溪這一系列,拍菸葉跟砂石車是我最喜歡的,拍砂石車是我最接近濁水溪,因為我晚上睡濁水溪,一堆人都在那邊睡,我的車就去停在他們車旁邊。車停在濁水溪河床上,不要以為溫溫涼涼的很舒服,我第一次去,司機說「我遮有棉被」,我說「不免,你予我,你就無啊,你飼牛的,我撿柴的」,這種話對他而言就很貼近了,這就是所謂的倫理。我跟你的連結不斷在之間糾葛,倫理的界線就會模糊,所以我說「你飼牛的,我撿柴的」,他一聽就很高興,就知道這個人很懂分寸。我就去睡我的車,天啊怎麼那麼冷啊,白天都二十幾度,到晚上竟然是個位數耶!第二次我就買睡袋了。



      隔天就看到他們在刷牙、洗臉,他們會吃便當,所以流浪狗就會去砂石車要飯吃。有的砂石車也有電鍋、瓦斯爐,自己煮飯。你只能一直不斷在砂石車裡面鬼混,就跟流浪狗一樣,跟他們混熟了,就有得吃了。可以讓你拍的時候,也不是拿起來就拍,他有時就很礙虐(g?i-gio?h)啊。你不拿相機,都跟你buddy-buddy,有相機就不再buddy-buddy。所以混熟但不拍照,然後他知道你是拍照的,可是你沒有拍,他心裡會礙虐,就會介紹別人給你拍,這就是人性。所以一個攝影者,這個善意是必須要能理解的。可是理解善意這件事情蠻難,因為它有時是很細膩的東西。現場的倫理就是你必須要捨棄拍照的企圖,所謂的現場性就是你到現場不是要來拍照的,你可能到現場一無所獲。所以我拍海洋的時候,那些釣客跟我拍照一樣,他釣一整天一條魚都沒有,我拍一整天一張也沒按,道理相同。所以現場性就是必須要把所有的企圖,隱藏也好、拋棄也好,在這裡面是沒有企圖的,自然而然你的倫理衝突、倫理爭議就會減少。



      莊??

      你拍照不會只是在追求這張要多美、要多好,我覺得你對主題的探索是用一組故事去呈現,而不是用一張照片去說服大家。我意識到你後來很多照片,會呈現環境的特質,譬如說捕鰻苗的人或在海邊討生活的人,你會讓我們看到他所在的場景,甚至他們的工具。所以你現在怎麼思考什麼是好的照片,是不是會傾向於一組連環的敘事?



      許

      我不會去定義一張照片好不好,我會看這張照片是不是我的感覺、意義。我都用一組照片,把環境帶出來。因為攝影都是一個斷面,我給你一張的話就會偏誤,你的想像會很多,所以我寧可用很多張把它兜起來,讓你很清楚這個環境、這些人在做什麼,這樣子的過程才是我想要表達的。我給你一張很好的照片,甚至去比賽,那是個人的意義,但不是我跟這些人一起鬼混拍照的意義。我跟這些人一起拍照,不是要拿去比賽得獎或被收藏,如果是這樣子,這些照片就不會是這樣拍。這本《追一條溪》,你會發現美圖也沒有很多,可以看到下游都是煙囪,中游都是垃圾,上游都是開發,我要告訴大家,這是濁水溪目前的現況。



      莊??

      漂亮的、美的照片對創作者來講是一個誘惑,那是避免不了的,你要怎麼跳脫這種誘惑?是不是有哪些人影響過你,慢慢形成這個想法,還是說你是在現場之中摸索出來的?



      許??

      是我在現場摸索出來的,從拍台西村的時候,我對攝影向來就是這樣的態度,我對它幾乎「無所求」。因為我以前不是靠拍照吃穿,何必在意這麼多,攝影就是我的好朋友。說白了,工作很累的時候,我按個快門也爽。所以很多人講說這是我藝術創作的純粹,我就會講「狗屁」。你對它無所求的時候才是純粹。



      對攝影的一點點純粹,對影像的一點點純粹,就不會對它求什麼。我對攝影從以前就沒有什麼求,我不會從裡面去找獲利成就,所以很自然就會愈拍愈輕鬆,可是我時間也拉得很長,也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review現場。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個人的風格,但我很清楚,如果論美或當代性,我大概也不會被人家拿來講。我去現場就是很忠實呈現,所以作品也沒有太多調整,頂多就是稍微加減光而已。我也不敢說我的作品是好或漂亮,甚至於連出書都沒有把握,因為這種作品在影像圈可能被罵到臭頭,可是我始終認為他們沒辦法理解這件事情的意義在哪裡。把羅蘭.巴特的《符號帝國》翻遍了,把符號學念完了,也沒辦法解釋在現場的意義啊。如果揹著相機出去一定要拍到什麼,那就累了。我從以前拍台西村,台西村就那麼小,你說我每天拍能拍出什麼?所以怎麼會去對攝影有所求。



      (未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