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

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4847
邱淳孝
寶瓶文化
2025年7月25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4064847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心理勵志 > 天賦/潛能開發











    第一本深入描繪「高功能內向者」心理歷程的書;

    寫出那些難以啟齒的內在衝突與煎熬。



    「高功能內向者」6種內耗循環(A.F.R.A.I.D.)╳ 6種蛻變方式(E.N.R.I.C.H.)



    他們愈成功,內心卻愈拉扯、懷疑。

    只是他們說不出口,總覺得是自己太脆弱、不夠好。



    「高功能內向者」所面臨的,是一場外人看不見的內在戰役。

    一邊努力撐住外在光鮮,一邊壓抑著心底的疲憊與孤單。



      「如果我看不見內心的哭泣,是否就還可以再撐下去?」

      但,不斷努力撐持到現在的你,已經值得被好好愛。



      「高功能內向者」是指「外在表現優異,性格內向」的人,

      他們:?

      •細膩、敏感,總能捕捉他人的需求,習慣優先滿足他人的期待。

      •壓抑、隱藏自己的需求;他們表現愈好,面對掌聲,他們愈覺得像站上懸崖。

      •傾向獨處,不擅交際,常自責自己「不夠外向」或「不合群」。

      •難以說「不」,對於照顧、保護自己 ,甚至休息,都會感到羞愧或有罪惡感。



      「高功能內向者」在他人眼裡光鮮亮麗,但在內心深處卻被6種內耗循環蠶食──焦慮、偽裝、反芻性自我對話、逃避、內在批評與退化(A.F.R.A.I.D.), 讓他們總是在責怪自己、試圖撐住一切的狀態中掙扎。



      不同於「高敏感者」情緒起伏較大而常感覺疲憊的苦,本書攤開「高功能內向者」的內心世界:總是「靠自己」,常常忍不住的「想太多」,甚至在消化不了外在刺激與情緒時,跌入孤獨的內心世界,難以喘息。



      淳孝心理師從自己身上出發,結合心理學與多年來的練習與調整,整理出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並且幫助許多有類似困境的「高功能內向者」諮商個案。



      但,其實「內向」從來不是缺陷,而「高功能」是天賦加上你的努力。當你開始接納自己的內向特質,整合它帶來的敏感、深刻與觀察力,它不只讓你活出更自在的自己,更可能讓你在關係、領導力、創造力上,展現與眾不同的深度與魅力。



      這是一本療癒又實用的書。透過6種內耗的解析,與6種內在蛻變方式(E.N.R.I.C.H.),淳孝心理師邀請你,放下對自己的責怪與否定,不再躲藏、不再硬撐,開始與真實而珍貴的自己,重新連結。



      成為自己,不需要改變,只需要看見與善用。活出你自己,是你此生最重要的事。



      致「高功能內向者」:

      •請相信,當你累了時,你可以休息;當別人讚美你時,別認為對方只是客氣,也請別認為滿足別人的期待,你才會被喜歡。

      •請相信,當你跨出舒適圈冒險時,你能獲得成功與好結果,讓自己更好。

      •請相信,當你能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發聲,當你為自己而活,做自己真正的樣子,你依然能被別人喜歡。



    本書特色



      關於「高功能內向者」,淳孝心理師還想請你思索:

      •你可以讓自己多跟人有互動,但不代表喜歡安靜的自己,是錯的。

      你可以讓自己多一些不同的經驗,但不代表喜歡穩定與平靜的自己,是懦弱的。

      你可以讓自己做決定時更果決、更快速,但不代表深思熟慮的自己,是不好的。



      •你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但不代表原本的自己是不好的。因為你現在的樣子,也是你經歷了好多的事,付出了好多的努力,嘗了好多的苦,才長出來的那個自己──也是時至今日,最好的你了。



      •過度用力地改變自己,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



      •所有的改變,都應該建立在「自我接納」上。自我接納是所有改變的第一步。自我接納的最大好處是,減少(停止)內耗。



      •大多數人之所以原地踏地,並非不夠努力或目標不明確,而是腦中有太多責備和批評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斷責難自己,導致力氣都耗在與自己的對待上。



      •你的苦,其實是因為你花了大多數的力氣,隱藏原本內向的自己,而去學習與模仿那個與自己內向本質相差甚遠的人。



      •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有功能的。



      •我們不需要讓內向的自己變得外向,但也不該停留在現狀,感到無能為力。如果想實現完整的自我,應該探索:我是誰(是怎樣的內向者?),我從哪裡來(過去經驗如何影響我?)_分析篇,我要去哪裡(我想成為怎樣的人?)_改變篇。



      •一個健康的人不是追求完美;世上也沒有完美的人,而是擁有彈性、保有各種可能性的人。如果你總是認為自己「一定」要怎樣、「絕對」要怎樣,反而會讓自己太過僵化。



      •停止羨慕外向者,當你羨慕或嫉妒,其實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你把內心的匱乏和渴望投射在對方身上,希望成為另一個樣子,甚至想要拋開心中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你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而是安心地成為一個內向的人,但把內向者的特質與能力發揮到最大。



      •一個人的改變,不需要是用「討厭自己」當作動力,應該用「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自由、活成自己更想要的樣子」作為動力,你覺得哪一個動力,會帶給你更多的力量,讓你更願意去改變呢?



      •設定一個有機會達到的目標,並且確實地達到,是一個能增加一個人的自信,最快的方法。



      •讓對方有機會照顧自己,甚至讓自己收得起別人的照顧,也是重要的能力。



      •即使改變小到不行,你都可以告訴自己:「我真的比起原本的自己,又再往前了一小步。」



    名人推薦



      ◎柯萱如(律師;諮商心理師)、陳鴻彬(諮商心理師)撰推薦序



      ◎王俸鋼(精神科醫師)、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洪?(成大教授;作家)、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益賢(臨床心理師)、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激賞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成長路上,我見過一群又一群的「高功能內向者」……這些外顯表現常被人認為是「人生勝利組」的高功能者,內在經歷到的卻是永無止境的拉扯,他們活得非常疲憊與辛苦。為什麼會這麼累?許多人可能深陷其中,卻也困惑、迷惘。因而躲到成就與工作中逃避面對,卻總是困難去「愛」那個真實的自己。──柯萱如(律師;諮商心理師)



      ◎在我自己的生命裡,我花了好多的時間去摸索與整合「高功能」加「內向者」的特性,再花了許多力氣去成為一個「適應型高功能內向者」,箇中辛苦不容易說得分明。因此很欣慰看到淳孝心理師歸納整理了「改變篇:高功能內向者──E.N.R.I.C.H.六力蛻變圈」並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幫助更多高功能內向者走得更省力、更少些耗能。──陳鴻彬(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當改變能站在「我是夠好的」肩膀上前進,就輕盈、有力量了起來�柯萱如(律師;諮商心理師)009

    【推薦序】我的內向值得驕傲,不需要被指指點點�陳鴻彬(諮商心理師)014

    【前言】想去阿爾卑斯山上牧羊的外商業務019



    第一篇? ? 分析篇:什麼是「高功能內向者」?

    一、我是「內向者」嗎?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內向041

    「內向」的定義043

    二、內向、外向大PK:你是「充電電池」,還是「太陽能板」??

    內向與外向的四大差異050

    介於「內向」與「外向」之間──綜向性格058

    我們都有人類的基本需求058

    外在表現是社會化或學習後的結果059

    三、這些不(只)是內向,談「假性內向」

    這些不(只)是內向063

    先天的內向特質與後天的經驗,如何交互影響?071

    為什麼需要分辨是「原因」,還是「結果」?080

    四、什麼是「高功能內向者」?性格不等於能力

    性格不等於能力085

    如何在適應社會與活出自己之間,取得平衡?086

    如何整合假我與真我?088

    適應型高功能內向者(Adaptive High-functioning Introvert, AHI)091

    非適應型高功能內向者(Maladaptive High-functioning Introvert, MHI)095

    五、內向者的六大內耗惡性循環 A.F.R.A.I.D.

    內向者的六大內耗惡性循環 A.F.R.A.I.D.102

    焦慮,A(Anxiety)102

    偽裝,F(Fake)103

    反芻性自我對話,R(Rumination)105

    逃避,A(Avoidance)107

    內在批評,I(Inner Critic)108

    退化,D(Degeneration)108

    最苦的是「內耗」110

    六、內向者的天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內向者具備的優勢113

    七、內向與文化:過度曝光世代的衝擊與影響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118

    社群媒體帶來的過度刺激119



    第二篇? ? 改變篇:高功能內向者──E.N.R.I.C.H.六力蛻變圈

    八、我是否要改變自己?改變雙軌制:接納與拓展

    你真的想改變嗎?請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誠實125

    過度用力地改變自己,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127

    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有功能的128

    改變雙軌制──對性格「自我接納」+對能力「增加彈性」129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131

    九、改變的動機:找尋你生命中的「養樂多」

    一直待在舒適圈,能力會退化135

    十、接納力:擁抱你的內向天性,E(Embrace your nature)

    內向者改變的六種力量138

    千里始於足下;接納,從此刻開始139

    停止羨慕外向者143

    特質「使用論」──把內向者的特質與能力,發揮到最大145

    停止內耗146

    十一、保護力:設立心理安全堡壘 ,N(Name your sanctuary)

    建立專屬於你自己的海關149

    找出自己的「界線」與「底線」156

    當你安全,你才能勇敢162

    十二、恢復力:找到你的專屬充電站,R(Your Way to Recharge)

    「獨處」充電站165

    休息,讓你有罪惡感?!170

    關係安全堡壘:分辨,並選擇適合自己的關係172

    創造有意義的連結的關係,而非廣撒型177

    找到專屬於你的充電方法179

    人生最低谷時,是什麼撐住自己?180

    列出你的充電清單181

    十三、整合力:整合你的內向特質,I(Integrate you traits)

    迷思一:內向的人,不適合做業務或公開演講183

    迷思二:內向的人不適合領導187

    迷思三:內向的人不擅長交朋友,甚至有點孤僻189

    迷思四:在團隊裡合作,優於獨立工作191

    十四、行動力:挑戰自己的舒適圈,C(Challenge your limits)

    為什麼需要挑戰自己的舒適圈?196

    有哪些部分,是我需要改變的?197

    拓展能力,就像拉筋199

    搭配有意識地調節與放鬆201

    如何訂定專屬於你的目標?SMART目標設定法203

    行動是改變的基礎208

    適當規劃,快速行動210

    不斷輸出,才能思考與成長211

    影響身邊的人,打造自己的舒適圈212

    讓自己「收下」別人的照顧216

    不需要「社交很強」,才能建立人脈217

    尬聊怎麼化解?218

    內向者如何克服焦慮,完成一場演說?222

    黑狼與白狼229

    十五、自信力:肯定自己的成長,H(Honor your growth)

    我是誰?232

    打從心底,喜歡自己的內向233

    不吝表達對自己的肯定234



    【後記】237





    推薦序



    當改變能站在「我是夠好的」肩膀上前進,就輕盈、有力量了起來?

    柯萱如(律師;諮商心理師)




      淳孝的身上有一種魔法。



      常聽到,營養的食物不好吃,好吃的食物不營養。涉及專業知識的書籍也常是如此,知識量大,容易枯燥乏味;生動好聽,有時能夠學習成長的資訊又少了些。對我來說,淳孝的魔法,就是總可以兼顧兩者,知識資訊量滿滿,卻又淺顯易懂,又營養又好吃!



      如今已是諮商心理師一分子的我,在當時是否要就讀心理諮商所的決定中,淳孝推了我很大一把。在一次吃飯、閒聊之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淳孝在轉瞬之間,就把心理諮商八大理論,結合學術概念與生活化的例子,講得有聲有色、精采絕倫。當年還是律師的我聽得津津有味,一方面看到淳孝講述的時候,好像整個人在發光,一方面覺得心理諮商真是太有趣了,我一定要投入這門學習當中。



      在這本書中,淳孝再次運用了他的魔法,將學術概念與啟發人心的故事巧妙結合。由於如今已是心理人的一分子,讀得出書中遍布各式各樣的心理學理論概念。有很多寶藏,就藏在書中的各個角落,讀起來輕巧又貼近人心。例如:用「充電電池」與「太陽能板」比喻內向與外向,用「拉筋」形容拓展能力的方法,或是找尋生命中的養樂多、建立自己的海關,讀到時都覺得真是太有趣又太貼切了。



      成長路上,我見過一群又一群的「高功能內向者」。他們表現優秀、能力不凡,但內在卻時常焦慮不安,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無法滿足他人期待。明明已經過度努力,卻總是覺得自己努力不夠、休息太多;明明壓抑了自己需求,卻仍總是眼光朝著他人,怕別人失望、覺得自己糟糕。自我批判、恐嚇自己會發生災難性的結果,更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常態。



      這些外顯表現常被人認為是「人生勝利組」的高功能者,內在經歷到的卻是永無止境的拉扯,他們活得非常疲憊與辛苦。為什麼會這麼累?許多人可能深陷其中,卻也困惑、迷惘。因而躲到成就與工作中逃避面對,卻總是困難去「愛」那個真實的自己。



      本書的書寫方式非常適合高功能內向者,條理分明,讓人隨時知道自己在地圖的某處,不致失去方向,又能在引導下,欣賞每一步的風景。從近年朗朗上口的「你是E人,還是I人?」開始,書中細緻地說明與解析兩者間得到能量的方式、刺激反應、記憶、體驗、思考表達等各種不同,區分各種假性內向的情境。



      書中以內向者的內耗惡性循環(A.F.R.A.I.D.),帶領讀者清晰看見那個使我們陷入無力、困難跳脫的循環模式,再以六力心法伴隨迷思的破除,為眼前的道路點起亮燈,讓人看得到可以前進的方向,溫柔又具指引性。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書中講到「所有的改變,都應該建立在自我接納上」的觀點。過往,我也曾是那個覺得需要把自己放在「不夠好」的位置,才能「變更好」的人,因此,改變也總伴隨著批判、否定,甚至不斷鞭笞自己。連自我照顧與放鬆,都要用力地練習──當然,當自我照顧都要「努力」的時候,照顧就都不「照顧」了。



      在諮商的歷程中,我才逐漸理解書中所說「過度用力地改變自己,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而我們需要先能用欣賞的眼光,接納真實的自己。也需要理解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有功能的,先去「看見」與「理解」那個好努力想要活下來、想要保護自己不要受傷的自己,我們就有機會從內耗、分裂中停下來,與自己好好在一起、攜手前進。?



      在心理諮商所的訓練中,有一個我終身受用的學習,也是書中所提到「自信力:肯定自己的成長」。每次諮商演練完,老師會要我們先說三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接著才進入反思哪裡可以做得更好。老師告訴我們「要懂得給自己肯定與鼓勵,最重要的是照顧自己的自尊,要有看見自己做了什麼的能力」。這對總是習慣先看自己哪裡沒做好、哪裡要改的我,是很大的震撼,也是很重要的轉捩點。



      我從中深深體會到書中說的「改變不必然要建立在我不好的前提上,可以是我知道我有不足,但我可以更有力量」。當改變可以站在「我是好的」的肩膀上前進,改變也就輕盈、喜悅了起來。



      全書最觸動我的一句話,是書末作者淳孝對自己的感謝。他說「感謝內向的我自己,一直在這條路上自我探索,也沒有放棄挑戰自己,讓自己活成了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身為淳孝的朋友,我確實看見他這一路以來,是如何親身面對著高功能內向者會遇到的種種挑戰與議題。但是他的勇敢、堅持,搭配著內向者獨有的細緻與深入覺察的能力,使得他能在一次次內在波濤洶湧、千軍萬馬奔騰下度過,如今還能將自己的學習與體會整理、分享出來,這正是「能力是創傷開出來的花朵」最好的寫照。



      藉由淳孝的親身體驗,以及書中詳細的概念說明與方法指引,我們可以這樣相信,我們擁有的特質不是詛咒,而是一份獨特的禮物。帶著禮物,尋找合適的道路,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人生,沒有什麼事比成為自己、喜歡自己更重要的了。



    推薦序



    我的內向值得驕傲,不需要被指指點點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淳孝心理師書裡貫穿全文的一句話:「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有功能的。」

      我想起兩個我生活中很常出現的場景,兩個場景都跟我的演講工作有關。



      耗能的內心小劇場,是為了完成重要任務,並避免更耗能



      第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搭大眾運輸工具時。我住在中部地區,時常要搭高鐵到外地演講,然而在搭高鐵前,我大多需要先搭乘一小段台鐵區間車才能接駁到高鐵站轉乘。而台鐵的上車地點是我的生活圈所在地,因此在我趕車、候車、搭車的過程裡,很常遇見我認識的朋友、同事、學生或家長,而且大多是不太熟的那一種。



      我從小被教導: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才不會流於失禮。而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被教導的。問題來了:那打完招呼後呢?是不是免不了得寒暄幾句?萬一遇到很健談的對象,甚至聊整路都有可能。如果要避免這種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連招呼都不要打。然而,遇到認識的人卻連招呼都不打,除了有違從小被教導的之外,也可能被人家以為「大牌」、「難搞」、「孤僻」、「很不社會化」。



      偏偏演講前的我,很需要一段長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狀態裡來蓄能,因此我很怕被打擾。但我也怕被人家誤以為我大牌、難搞,都不打招呼,那真是天大的冤枉。



      於是,我後來就只好努力找出應對的方式。早在新冠疫情前、當大多數人還不太習慣戴口罩時,我便會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戴口罩!主要目的其實不是避免病毒感染,而是降低我的「打招呼焦慮」。除此之外,我會盡量在第一節車廂或是最後一節車廂候車、上車,因為頭、尾兩節車廂通常人會比較少,可以降低遇到認識的人之機率。



      看到這邊,有讀者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搭一段區間車而已,哪來那麼多的心理小劇場?」



      這就是典型「內向者」的耗能日常之一,也是重要的生存策略,而所有的生存策略都是有功能的。所以,如果您問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我的答案是:我關注的焦點不在我喜不喜歡,而是我確實需要這麼做,才能幫助我既能「完成重要任務」,又不會徒增讓我更耗能的困擾。



      因此,我曾在我的粉絲專頁上留下這樣的呼籲文字:「如果您在車站遇見我,看到我戴著口罩,真的可以不用跟我打招呼。彼此自在,各自安好,而且我在心裡會很感謝您的體貼。」我是認真的,因為可以幫我節省不少能量。



      讓我們再回到前述的情境裡:搭大眾運輸工具,是我完成演講任務前必經的歷程,因著這無可避免的歷程,我可能需要耗些能量在非必要的社交;但這些能量的耗損,可能會影響我後續演講任務的質量。為了能妥善完成演講任務,我必須做些什麼(例如戴口罩、選人少的車廂)來降低影響,但又不至於還要擔心額外的困擾(例如被說大牌、孤僻),讓我後續更耗能。如此一來,才能既維持高功能,又能不讓自己過度內耗。



      這就是淳孝在本書裡提到的:「高功能內向者的內耗循環(A.F.R.A.I.D.)」,相信讀完該章節後,您會更清晰、全面地了解我們內心的運作歷程。



      去角(在心理劇的概念裡,意為「去掉角色」),是恢復能量的開始



      第二個場景,則是常發生在我演講完以後。如果演講地點同在中部地區,我則會選擇自行駕車前往。有些單位的承辦人跟機關長官的接待極度細緻、周到,即便演講結束後,甚至會親送我到車邊,目送我開車離開。後來,我都會一再堅持:「請務必留步,我自行離開即可!」這話不是客套,而是一種請求,也是我的需求。



      一場演講,包含演講前的狀態預備,以及時常有聽講者在演講結束後留下來諮詢,我的「講師角色」上身大概都要持續半天以上的時間,對我來說極其耗能。回到車上的私密小空間,是我自己「去角」與「恢復能量」的開始,而承辦人或機關長官的周到禮節與目送眼光,會推遲「去角」與「恢復能量」的時間,並讓我持續耗能。



      「請務必留步」的請求,便是「高功能內向者」一種不失禮貌又能溫柔照顧自己的方式。



      成為一個「適應型高功能內向者」



      在我自己的生命裡,我花了好多的時間去摸索與整合「高功能」加「內向者」的特性,再花了許多力氣去成為一個「適應型高功能內向者」,箇中辛苦不容易說得分明。因此很欣慰看到淳孝心理師歸納整理了「改變篇:高功能內向者──E.N.R.I.C.H.六力蛻變圈」並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幫助更多高功能內向者走得更省力、更少些耗能。




    其 他 著 作
    1. 闇黑情緒:接納憤怒、憂鬱、焦慮、嫉妒、羞愧、絕望、恐懼,你會更茁壯與強大
    2.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