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9868
明田川聰士
明田川卓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5年8月07日
153.00  元
HK$ 137.7  






ISBN:9789863509868
  • 叢書系列: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是研究台灣文學界代表性作家李喬(1934-)的學術著作。除導論、結論之外,共分五章,分別探討李喬的重要作品:《寒夜三部曲》、《結義西來庵》、《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山女〉、〈蕃仔林的故事〉、〈哭聲〉、〈小說〉等。作者以李喬「歷史素材小說」的創作過程為線索,探究李喬歷史素材小說的創作軌跡、台灣當代歷史的變化進程以及作家主體意識形構等各種自我的追尋軌跡;從李喬的福克納、安部公房等文學閱讀史,以及對西來庵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二二八事件等歷史事件的重構,逐步剖析李喬對虛構的運用。透過對李喬創作歷程的探索,本書亦重新檢視戰後台灣文學及其社會史背景。

    ?


     





    致謝辭

    導論

    歷史之鏡�境

    李喬與台灣近現代史

    先行研究探討

    本書章節及問題意識



    第一章「虛構」的想像與創造──《寒夜三部曲》中的福克納身影

    李喬與福克納

    日譯福克納作品的讀書經驗

    《寒夜三部曲》中福克納作品的影響

    《寒夜三部曲》中台灣本土性主題的開展



    第二章 存在主義風潮下的主體追尋─論李喬的〈小說〉與其安部公房閱讀史

    1960年代西風東漸氛圍下的台灣文學思辨?

    李喬與安部公房

    〈小說〉中之薛西弗斯意象

    戒嚴體制下的台灣與文化引介



    第三章 「文學」與「歷史」的對話之旅─重讀《結義西來庵》

    《結義西來庵》出版背景及相關研究

    民族敘事風潮下的《結義西來庵》

    《結義西來庵》中的羅俊與民族意涵

    《結義西來庵》的歷史轉化



    第四章 戰爭記憶的敘事化─論李喬《山女》至《孤燈》的變化軌跡

    李喬與太平洋戰爭

    李喬作品中的太平洋戰爭敘事

    戰爭末期的台灣青年與菲律賓戰場

    作為反戰文學的可能性



    第五章 1990年代孤兒意識的蛻變─《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與二二八文學?

    二二八事件與文學再現

    美麗島事件後的二二八文學

    二二八文學之框架內外

    超越孤兒意識



    結論 歷史素材小說中「虛構」的啟示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辭



      《李喬的自我追尋──「歷史素材小說」的寓意與可能性》是我的第一本中文學術著作,有幸能列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出版,對研究資歷尚淺的我而言既是榮耀也是鼓舞。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梅家玲教授,她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補足章節上的不足,也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極富啟發性的建議與指正,同時也感謝一直以來大力支持我的黃英哲教授。



      本書為我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研究補助計畫的學術成果之一,「戰後台灣文學中的『戰爭記憶』基礎研究」(JSPS KAKENHI Grant Number JP19K23080,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與「21世紀台灣文學中『戰爭記憶』的基礎研究」(JSPS KAKENHI Grant Number JP22K13062,2022年4月至2026年3月)兩項研究專案,讓我得以探索長期以來關注的台灣文學議題。李喬是較早受到日本矚目的台灣作家,2005年《寒夜》日譯出版後,李喬與白先勇的作品同時成為最快售罄絕版的台灣文學作品。儘管李喬作品在日本出版市場受到關注,但論及李喬文學的學術研究,在日本的發展仍稱不上厚實。三木直大教授在〈李喬文學在日本受容的三階段及其今後的開展〉也提到此一情況,正是這種社會關注與學術研究之間的落差,促使我對台灣文學研究產生好奇並投入相關研究。



      三年前我在日本出版《戰後台灣的文學與歷史.社會──客家作家李喬的挑戰與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關西學院大學出版會,2022年)。該書出版後,我重新檢視其中問題意識、解構論旨,進一步大幅改寫與深化,成為本書。書中最早一篇論文開始於2012年,最近一篇則在2024年,寫作時程橫跨十餘年。這段期間,我參與海內外多場國際學術會議,與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交換意見,逐步增廣視野並收攏問題架構;因此,本書也可視為我探索臺灣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階段性成果。2022年我在國立清華大學的李喬文學國際研討會上,得到朱惠足教授的回饋,並於會後獲得陳惠齡教授的寶貴意見。此外,也非常感謝2021年在國立清華大學、2023年在輔仁大學、2024年在國立中興大學、馬來亞大學,以及2025年在巴黎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諸位學者的提點與鼓勵,包括林佳儀教授、吳佩珍教授、鍾秩維教授、詹閔旭教授、羅秀美教授、陳慶妃教授、伍燕翎教授、劉展岳教授、王鈺婷教授與林巾力教授,他們給予我的深入回饋使我得以在日本不斷獲得來自臺灣學界的學術刺激,對我思考方式的轉化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此外,我也特別感謝黃美娥教授以及詹雅能教授、張松建教授、劉俊教授、李怡教授、林姵吟教授、廖冰凌教授、蔡曉玲教授、張東天教授、高點福教授、柳澔賢教授、垂水千惠教授,讓我能在戰後亞洲文學與文化傳播國際工作坊中,獲得來自亞洲各地學者的嶄新觀點,這對我而言宛如一場知識的解放,也為本書的論述與思路帶來極大的啟發。同時也感謝許又方教授、陳佩甄教授、詹亞訓教授與蔣闊宇博士後研究學者在不同場合上給予我學術方面的建議,能獲得諸位站在學術研究最前線學者們的意見,對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



      我更要感謝自2021年起共事歷時三年之久的《李喬全集》編輯學者們,除了主編黃美娥教授及與我共同擔任分卷編輯工作的唐毓麗教授外,感謝蔣淑貞教授、黃惠禎教授、楊翠教授、劉慧真老師、張怡寧博士與李舒琴女士的參與與協助,尤其是前臺灣李喬文學協會理事長陳貴賢教授,多次協助我拜訪李喬老師,能直接聆聽作家的剖析與思路,對於本書欲探討的李喬自我追尋而言,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過程,謹向李喬老師、夫人李蕭銀嬌女士與陳貴賢理事長表達誠摯深刻的感謝。



      當然我最應該感謝的是,一路以來對我的學術研究給予激勵與鞭策、負責本書中文翻譯且始終支持我的妻子明田川卓。她的熱忱與能力實令我由衷欽佩,若非有她的付出,本書恐怕無法順利完成。最後,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游紫玲女士,及其編輯與製作團隊對本書出版過程中的協助。礙於篇幅所限,無法在此一一列舉所有應該感謝的人,在此衷心感謝所有曾給予我支持與啟發的諸位。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