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966219
楊念群
昌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253.00  元
HK$ 215.05  






ISBN:9789864966219
  • 叢書系列:當代中華文化思想叢刊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中華文化思想叢刊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史地/傳記 > 歷史地理











      作者通過對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應用狀況的全面反思,提出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鑑社會學的「中層理論」,從而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並力圖在中國史學界主流的整體史與微觀史研究之間尋找到一條新的革新出路。本書從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三個視角,綜合考察精英人物、草根民眾與弱勢人群,包括底層社會組織的演變態勢,著力探討上下層歷史之間經常發生的雙向互動、對流與博弈的關係,避免單一地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角度詮釋復雜的歷史現象,體現了「中層理論」研究方法的特點和風格。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關於學術歷程的對話與反思(代序) i

    上篇 「理論旅行」的反省與批評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範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 3

    一、美國中國學思潮中的「世界觀念」與國內史學的關係 3

    二、美國中國學研究中的「概念化」傾向 10

    三、身處後現代思潮中的「我們」──歷史如何重新書寫 20

    「理論旅行」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 29

    一、導言──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 29

    二、由輸入到輸出──「理論旅行」的若干實例 35

    三、「理論回流」之後

    ──對若干二元對立概念在中國的規範性運用引發的評述與思考 50

    四、結語──幾點延伸的思考 68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 73

    一、中國「後現代」思潮的現代性表述形態 73

    二、中國何以不能出現真正的「保守主義」 85

    三、多學科聚焦視點下的「後現代」修辭 100

    儒學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合法性的歷史及其終結 115

    一、「意識形態」理論對中國歷史研究的規範作用 115

    二、「意識形態」的構造過程──從上層「象徵建構」到底層「文化實踐」 126

    三、「制度成本」與儒家「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一個新的視角 146

    四、儒家意識形態的「象徵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脫節及其後果 163

    中層理論與新社會史觀的興起 181

    敘事的變遷──政治與社會 181

    理論的橫移──社會學與歷史學 186

    歷史呈現與劃分對象 189

    理論的轉換──懸置或者批判 195

    規範論證與範式遷升 200

    中層理論與一代悲劇的終結 204

    空間重設與普遍主權 207

    中層理論與自由的演進 211

    「應然態民主觀」的現代範本 217

    一、歷史邏輯的變相延續 217

    二、現實邏輯的歷史投影 228

    「常識性批判」與中國學術的困境 233

    一、「識字」的常識性威力 233

    二、「後現代」批評真那麼不合時宜嗎 236

    防疫行為與空間政治 241

    一、慈善傳統與醫療觀念 242

    二、防疫行為與現代政治 248

    「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中國案例 253

    一、衝出「韋伯式圈套」? 253

    二、衝突與控制──漢口的近代模式 256

    三、「公共領域」的適用限度 261

    下篇 跨學科入史的探索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與當代「過渡期歷史觀」的結構 269

    一、《過渡時代論》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內在緊張 269

    二、克服「文化認同」與「政治合法性」的焦慮──從「保教」到「保國」 272

    三、徘徊於「復古」與「蔑古」之間──重建傳統道德與現代制度建設的關聯性 277

    四、對西方「進步史觀」的修正及其後果 280

    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過渡期歷史觀」 287

    「辜鴻銘現象」的起源與闡釋──虛擬的想像抑或歷史的真實 297

    一、文化哈哈鏡下的辜鴻銘──學術宗師還是復古幽靈 297

    二、「自我東方化」──辜鴻銘與西方浪漫派的感應關係 305

    三、「國家主義」與「文化主義」的內在緊張──道德整體論的困局 308

    四、由西徂東──「理論旅行」的現代性意義 316

    「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間的轉換 323

    一、從警察空間到醫療空間──生死控制過程如何深化 323

    二、從生到死──傳統社區內的儀式表演 327

    三、「蘭安生模式」與城市衛生示範區的建立 331

    四、「社區疊合」與生命的「檔案化」 335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與變遷 342

    六、結論 352

    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 353

    一、民間信仰、宇宙觀和「地方感覺」 353

    二、「四大門」宗教秩序的非身分化特徵 357

    三、廟神的定期崇拜與「四大門」的喧賓奪主現象 374

    四、頂香看病的個體化特徵與社會秩序的維繫 379

    五、「四大門」與草澤鈴醫──傳統鄉村醫生角色的模糊性 389

    六、「巫」與「醫」的現代之爭──一個鄉村醫生的生活史 398

    七、社會控制機制的轉變與「地方感覺」的城鄉差異 413

    八、結論 427

    華北青苗會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演變 431

    一、「青苗會」組織功能的雙面性 432

    二、「青苗會」與鄉村權力網絡 437

    三、結論 441

    纏足由「美」變「丑」歷史進程的身體政治學分析 443

    一、導論──反纏足運動的三種詮釋方法及其修正 443

    二、從審美到衛生──反纏足話語的階段性建構 448

    三、「纏足之美」與「纏足之痛」──傳統與現代理解的錯位 464

    四、介於現代國家控制與社會風化間的反纏足運動 480

    五、餘論 504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