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創意付諸實踐的勇氣;選擇在藝文領域創業,更是心境的試煉。
◎本書作者透過與藝文創業者的深入訪談,生動的描繪創業歷程,更探究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經濟現實與個人信念間尋找平衡。
◎當藝術與創業相遇,該如何堅持?在資源有限、體制門檻高、社會認知模糊的環境下,書中的這些藝文創業者仍選擇鍾情所愛,以行動實踐理想?
◎任性和韌性之間的天秤為何?隨創和實現的觀點如何能究竟藝文創業歷程?
在快速變動的市場與社會環境中,
藝文創業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踐,
更是一場不斷調整與適應的社會化進程。
本書探討藝文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中發展,
並透過夥伴合作、資源整合與市場調整來優化專案。
透過自身的社會連結與市場回饋,檢驗並修正策略,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靈活應變。
藝文創業並非單一線性過程,
而是在社會互動與市場變化的交織下,
不斷創新與成長的動態歷程。
本書除了一則則的創業敘說,
文末作者更以專文分析隨創和實現觀點下的創業歷程。
深入分析創業行動與社會網絡的關係,
期待無論是藝文產業中的新創者還是從業者,
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啟發,在微光中的創業之路踽踽前行。
●13位在微光中,憑藉著個人意志力創業實踐,在社會中精彩的故事
藝術體制外的軟革命:不貧窮藝術節─吳維緯?
在南方持續生猛的地方藝術社會學:新?碼頭藝術空間─葉舒帆?
不斷進擊中的台灣工藝平台: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陳明輝
三十分之一的未來國寶木藝師:共生學堂—張晏睿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以設計介入細節的質感創藝:愚哲陶藝—郭宜哲?
在理想和現實的蹺蹺板上:睞時-劉璧慈?
用浪漫創業還是要努力賺錢啊!: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張辰漁?
後疫情時代的台東生活試驗:發聲實驗室—Insay Kungkuwan?
南漂者的最佳移居紮根指南: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讓藝術在鹿港長成一棵樹:今秋藝術節—張敬業?
藝術創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豐田移創指導所—陶維均?
社區市場的文化轉生術:跨蝦米藝術節—林喚玲?
★本書內容轉譯自作者所主持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MOST 110-2410-H-110-043-MY2)。在付梓上特別感謝國立中山大學校內多方的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