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46278
謝榮?,席正薇
白象文化
2025年8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3646278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創業,是創意付諸實踐的勇氣;選擇在藝文領域創業,更是心境的試煉。



      ◎本書作者透過與藝文創業者的深入訪談,生動的描繪創業歷程,更探究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經濟現實與個人信念間尋找平衡。

      ◎當藝術與創業相遇,該如何堅持?在資源有限、體制門檻高、社會認知模糊的環境下,書中的這些藝文創業者仍選擇鍾情所愛,以行動實踐理想?

      ◎任性和韌性之間的天秤為何?隨創和實現的觀點如何能究竟藝文創業歷程?



      在快速變動的市場與社會環境中,

      藝文創業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踐,

      更是一場不斷調整與適應的社會化進程。



      本書探討藝文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中發展,

      並透過夥伴合作、資源整合與市場調整來優化專案。

      透過自身的社會連結與市場回饋,檢驗並修正策略,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靈活應變。



      藝文創業並非單一線性過程,

      而是在社會互動與市場變化的交織下,

      不斷創新與成長的動態歷程。

      本書除了一則則的創業敘說,

      文末作者更以專文分析隨創和實現觀點下的創業歷程。

      深入分析創業行動與社會網絡的關係,

      期待無論是藝文產業中的新創者還是從業者,

      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啟發,在微光中的創業之路踽踽前行。



      ●13位在微光中,憑藉著個人意志力創業實踐,在社會中精彩的故事

      藝術體制外的軟革命:不貧窮藝術節─吳維緯?

      在南方持續生猛的地方藝術社會學:新?碼頭藝術空間─葉舒帆?

      不斷進擊中的台灣工藝平台: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陳明輝

      三十分之一的未來國寶木藝師:共生學堂—張晏睿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以設計介入細節的質感創藝:愚哲陶藝—郭宜哲?

      在理想和現實的蹺蹺板上:睞時-劉璧慈?

      用浪漫創業還是要努力賺錢啊!: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張辰漁?

      後疫情時代的台東生活試驗:發聲實驗室—Insay Kungkuwan?

      南漂者的最佳移居紮根指南: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讓藝術在鹿港長成一棵樹:今秋藝術節—張敬業?

      藝術創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豐田移創指導所—陶維均?

      社區市場的文化轉生術:跨蝦米藝術節—林喚玲?



      ★本書內容轉譯自作者所主持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MOST 110-2410-H-110-043-MY2)。在付梓上特別感謝國立中山大學校內多方的資源支持。


     





    藝文創業確實不一樣?

    網絡中的協作與他創

    藝術體制外的軟革命:不貧窮藝術節─吳維緯?

    在南方持續生猛的地方藝術社會學:新?碼頭藝術空間─葉舒帆?

    不斷進擊中的台灣工藝平台: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陳明輝?

    質感技藝的刻意練習

    三十分之一的未來國寶木藝師:共生學堂─張晏睿?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以設計介入細節的質感創藝:愚哲陶藝─郭宜哲?

    自我實踐中的疆域拓展

    在理想和現實的蹺蹺板上:睞時─劉璧慈?

    用浪漫創業還是要努力賺錢啊!: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張辰漁?

    後疫情時代的台東生活試驗:發聲實驗室─Insay Kungkuwan?

    文藝作為城鄉創生觸媒

    南漂者的最佳移居紮根指南: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讓藝術在鹿港長成一棵樹:今秋藝術節─張敬業?

    藝術創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豐田移創指導所─陶維均?

    社區市場的文化轉生術:跨蝦米藝術節─林喚玲?



    專文:藝文產業中的創業動態?



    ?





    作者序



    藝文創業確實不一樣




      藝文創業雖然古老,但在學術研究中仍是相當年輕且仍待探索的領域。藝術和文化的生產具高度能動性,涉及有無形符號的生產與再生產。也因此創業的樣態也非常的多元。傳統的創業觀雖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思考框架,但對於理解同時追求美感與經濟,兼具感性與社會性的藝文創業仍有捉襟見肘之感。



      在藝文領域中,創業確實屬於高度自我實踐的行動路徑。對創業行動者而言,創業在心理層面經常是一個相當孤單的過程。但在滿足自我實現上,卻也可能同時建立在他人期待或審視的基礎,甚至他創的社會期待。藝文創業通常帶著創業者在專業和美感上的主觀。這可能源自個人的性格、專業學習背景以及所處的社會脈絡。因此藝文創業者經常有著一種講不聽說不得的任性,對於自己所認為的完美形態甚至是達成的過程相當的堅持。但由於藝文領域中高度的協作特性,領域有其特定的體制常規。創業者不僅可能需要走進體制面對守門機制,必要時可能還需要衝撞體制。特別是在常態性的資源匱乏,也甚至是市場失靈狀態下的非盈利獎助環境中尤其明顯。一個創業方案的發起,相當程度受到體制環境的牽制。也依賴專案發起人及專案本身所涉及的社會資本。選擇創業可能是一種個人實踐,也可能是一種社會進擊。既是創業者對個人鑲嵌其中的社會網絡具體的回應,也驅策著創業者去動員及累積個人的社會資產,這在帶有社會性性質的創業更是必然。創業要人幫,但如何接受和找誰幫,也挑戰著創業者個人與社會的韌性。



      這本書轉譯自國家科學委員會所支持的兩年期專題研究計畫產出。原來研究的目的是想深入探索藝文產業中創業精神的多樣性,及其背後推動的社會動能樣貌。不同於經濟學通常從整個產業角度來研究創業動能,這份研究的核心關注在藝文創業是在什麼樣的文化及社會脈絡中發展出來。除了創業者自身的特質與背景外。外部因素尤其是社會網絡,對創業者的動機、意圖以及過程中的影響,都是研究想要了解的重點。研究探討了創業者如何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從個人認知的成長到行動上的付諸實現,並透過應對和調整來面對挑戰。為了滿足研究想探索的多樣性,並理解創業者本身在社會中的能動性。不難發現,書中這些個案都是以產品或服務的發起開始,而非以新事業創辦為起點。而這些個案中,創業者的事業都不是新創,但也都還處於微型事業階段。意味著創業者自我實現和社會韌性可能還處於一種拉扯的階段。這也是原本研究想探索的問題。



      因為學術寫作經常受限於研究問題和語言,無法呈現出這一些在微光中,憑藉著個人意志力創業實踐,在社會中精彩的故事。因此動念將這些朋友對研究的支持再轉譯成書。感謝正薇在研究期間第一線開發接觸個案,並成為寫作夥伴一路走到這本書的出版。研究過程中也接受了多位學者及產業專家的諮詢,在此也一併感謝。



      創業是不斷因應、衍化的實踐過程。寫作所能捕捉的可能僅是特定時間點下個案的狀態。本書中的個案訪談時間多集中於2022下半年至2023上半年,當中部分個案在2024年出版計劃啟動後曾進行二次或三次訪談。因此個案及個案之間與目前現況有一定的時間差,在此也做聲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