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次世代的未知感
唐捐
如何製作新穎的詩意,富於挑戰性,但也令人興奮。惟有一邊寫詩,一邊熱衷於探索詩的本質、技術與形構歷程,才能為詩注入活力。有一段時日,《好燙詩刊》是詩壇最有趣的刊物,我每每驚奇於他們——煮雪的人和他的同志——源源不絕的點子。是的,點子跟才情、知識、技巧一樣重要:有梗的詩人像個寶,沒梗的詩人就是草。
把詩送上月球到底要幹麼,我其實沒有很瞭,但我們地球人本來就熱愛各種儀式性的行為。煮雪的人可愛的地方,便在於那麼認真而生動地賦予為一些煞有介事的活動(例如登月)以及不經意的小動作或小事物(例如壽司)滿滿的儀式感。說來有趣,各式各樣的「○○感」構成他的詩意核心,嗯,那些無中生有、心血來潮、忽有所悟的微妙感覺。
我當然是從〈未知感〉、〈未來感〉、〈自由感〉、〈一體感〉這類詩題得到啟發的,然而遠不止此。有些篇章雖然沒有命名為什麼感,卻通過靈活的敘述或描寫,捕捉了諸多奇特的體會。例如〈最後九小時〉,描述離開日本前與友人相處的時光,大家只是閒話明天各自的行程,詩人便湧現一種「未來」的感覺,彷彿看見沒有選擇離開的自己:
那個我站在午後的荒川河堤上
吹著日常的風
這些沒有發生或不會發生的畫面,構成詩裡的事件。雖說是未來,但也未必沒有過去的成分,雖說是虛構,誰敢說這全然不是真實。「抒情」這個詞,似乎不適用於煮雪的人的詩,因為大多數篇章皆少見表達悲歡哀樂的詞語。
淡漠。刻意保持淡漠的反應。我覺得這似乎是他優為的一條詩意方程式。而以(一般人認為)有點大條的事情(譬如分離,悼念,世界末日)做為敘述動力,則是另一條詩意方程式。例一:〈冰箱〉描寫分離前夕,從容打開冰箱,看朋友要不要一起吃冷凍煎餃。例二:〈不起眼的燒肉店〉聊著無關大局的話題,同時想到:「倘若我有一位逝去的愛人�我會為他烤一片肉」。例三:〈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描寫大難將至,你我一起去逛賣場:
並肩走過罐頭貨架的我們
推著食材來到廚具展示間
切片,開始做三明治
在這個詩意體系裡,食物顯然是非常重要的符碼,而進食則是極日常又極關鍵的行動,人與人的連繫靠它,世界與我的對話也靠它。實在說來,煮雪的人所設定的「刺激-反應」不時給人「有點瞎」的感覺。但我喜歡他筆下人物的轉移話題、表裡差異,我喜歡對世界答非所問,我喜歡這種不對稱。
煮雪的人提出「抵銷」、「虛構」、「未來」等三個概念來闡釋自己的創作理念。這只是一家之說,但對他而言,卻有催化詩意生產且為其定向的作用。在我看來,煮雪的人在背景(也就是他所說的「故事」)的設定上確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因而能夠登臨一些非常時刻,發出耐人尋味的語句。在〈MENU〉之「主菜:詩?」這一則裡,詩人提出了「記憶未必來自現實」的課題,那麼到底來自哪裡呢?可能是「網路上的一則迷因」,我想,也可能是來自日本的一部動漫或影劇。這就是煮雪的人感知結構的特異之處,屬於次世代的前瞻性詩意。
擅長說故事的詩人,特具有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這在「未來」一輯裡特別顯著,煮雪的人擅於在陌異情境裡回看家園,於是詩裡的「現在�這裡」常是「未來�遠方」的置換。首先,〈月球博物館〉涉及太空移民的課題,觸及一種跨越時空的旅人心境。〈重返月球博物館〉似為續集,居然流露出對未來的鄉愁:
為了讓居民忘記自己已離開地球
月球政府決定將「月」
從眾人的記憶中刪除
去故鄉而不知懷鄉,身在月球而不識月球,這便是故事。而描寫這種時空變異中的微妙感受,則是煮雪的人的拿手好戲。再如〈A的複製人〉提到我與A及其複製人的共同生活,情節未及展開(也許被抵銷了),而僅在召喚一種情境。這同樣是把「感」給前景化,而使故事居於輔助的寫法。
最有意思的也許是〈寂靜〉這首詩,在太空旅行的年代,水田鷺鷥俱成傳說。點開紀錄片,但見片頭是「幾滴雨水打在樹梢」:
此刻旁白開始說話:
「這是上一個世紀,」
「人類對寂靜的定義。」
影像是過去的,聲音則是現在(未來)的,「寂靜」做為一種「感」已經變遷了,那麼吾人的感覺結構,特別是與詩意美感相關的部分,是不是也有所重組與更新?煮雪的人身在地球家園,但他似乎有著比普通地球人更無羈的心思,更遼遠的懷想,這真是令人振奮而期待。
也許可以談談〈我偏好冷氣〉,詩人在「嶄新二十一世紀的人造人」的位置上凝視、感受與發言。「什麼植物象徵夏日?」「冰箱裡的切片西瓜。」這首詩當然屬於科幻小品,但這裡的人造人或許也可以視為次世代詩人的隱喻。他們的經驗異於我輩,想像與感性自然也不同。那麼,一切都是寓言,與我們無關又指向我們。——美可以自然而然,但也可以是爭執之後的產物。煮雪的人寫詩且思考詩,我喜歡他多謀有智,我喜歡他用點子寫詩。
二○二五年七月寫於檳城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