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明明沒病,一看到老公就不舒服:午飯吃啥?妳去哪?幾點回來?怎麼老花錢!妳的「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該化解了,熟齡離婚是最糟歸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62141
和田秀樹
黃雅慧
大是文化
2025年8月27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762141
叢書系列:
Style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Style
分
類
心理勵志
>
熟齡生活
同
類
書
推
薦
高年級的理想姿態:資深精神科醫師也嚮往的老後人生
樂拾光:回憶剪貼藝術創作手冊
我70歲,依然嚮往燦爛的明天:米蘭阿嬤關於自尊、充實、品味與責任的故事
「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
這輩子,演得最好的是自己:金鐘影后王琄開啟人生第三幕的32道幽默守則
內
容
簡
介
◎明明沒病,一看到老公就不舒服:食慾不振、耳鳴、頭暈、行動變遲緩。
◎朝夕相處兩不厭?那是偶像劇才有的戲碼。老夫老妻如何相看兩不厭?
◎你聽過卒婚、推活和睡眠離婚嗎?這是熟齡者必學的新生活運動。
◎寫行事曆、整理代辦事項,這些職場規則,更適合熟齡夫妻。
??
進入百歲時代,夫妻有可能在60歲退休後,還要一起生活三、四十年。
當妻子厭倦了一成不變的吃飯、(不)洗澡、睡覺(癱在沙發上),
丈夫卻完全沒有察覺──還一直唸:
「午飯吃啥?」、「去哪?幾點回來?」、「怎麼老花錢!」
越來越多熟齡女性明明沒病,
但只要丈夫放假或在家時,就渾身不對勁。
這就是近來掀起廣泛討論的「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
臨床經驗超過35年,他認為,
婚姻生活從不是偶像劇裡演的那樣朝夕相處、相看兩不厭,
想讓「兩個人的老後」更幸福,不走入最糟的「熟齡離婚」,
就得不黏也不離:你過你的、我過我的。
?
◎妳也得了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
妳經常食慾不振、耳鳴、頭暈、憂鬱、行動變遲緩?
但只要他一出門,症狀立刻緩解?
和田醫師特別設計「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檢測表,
看看妳是不是高風險族群。
? ?
◎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
.不追問,是對彼此的體貼
「要去哪?幾點回來?」光聽就讓人覺得煩。
與其反覆解釋,不如先「文明的」堵住他的嘴:寫行事曆。
? ? ? ??
.偷懶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退休後,「今天吃什麼?」成了許多老公的口頭禪,妻子一聽就火大,
他退休,妳也別全勤,不只三餐,很多家事都要斷捨離。?
還有,妳得爭取屬於妳的「地盤」。
◎你放過我,我也放過你
.有點冷淡的相處,剛剛好
妳事事包辦,老公卻變成生活白痴。
他不是不會,只是不想動手。此時妳得當個「有點冷淡的老婆」。
千萬別讓妳的老公變成,讓老婆最受苦的「我也要跟」族。
.生活可以沒重心,但不能無聊
妳聽過推活(就是追星)嗎?這是熟齡者必嘗試的新生活運動。
老是唸妳愛花錢?這樣回擊:逛街不是敗家,是健身。
? ? ? ? ? ? ? ? ??
午飯吃啥?妳去哪裡?幾點回來?怎麼老花錢!
妳的「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該化解了,
熟齡離婚是最糟歸宿。
? ? ??
推薦人
? ??
退休生活、理財作家�嫺人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章新漫談」頻道YouTuber�章新
?
目
錄
推薦序 不是典型恩愛夫妻,原來也可以大聲說出來�嫺人
前言 不黏不離,最完美的關係
序章 動起來的我,宅在家的他
01都是性荷爾蒙惹的禍
02人,從情緒開始老化
03多吃肉,飲食別太清淡
04多咀嚼能增加大腦血流
05別被情緒牽著走
第1章 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
01明明沒病,一看到老公就不舒服
02男人也有更年期障礙
03朝夕相處兩不厭?那是偶像劇戲碼
04熟齡離婚成為趨勢
05超過一半的妻子想過要離婚
06 哪些能忍,哪些絕不能忍?
07顧好自己,別管別人怎麼想
08生活規則講好,其他隨意
09零用錢自主,各自歡喜花
第2章 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
01睡眠離婚,感情更好
02生活可以鬆,作息不能亂
03妳已經煮一輩子,夠了!
04家事也要斷捨離
05不追問,是對彼此的體貼
06沒有共同興趣也無妨
07老了更要有自己的「地盤」
08偷懶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09分開幾天,他就知道妳有多重要
10做到60%就夠了
11 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生活
12各自安靜,各自美麗
13大人的新生活運動,交新朋友?
14想去哪就去哪的旅行新概念
第3章 你放過我,我也放過你
01有點冷淡的相處,剛剛好
02照顧公婆,不是妳的本分
03生活可以沒重心,但不能無聊
04買衣、追星,也是一種投資
05丟掉「應該」,人生馬上順眼
06最佳回春法,談個戀愛吧!
07推活,值得妳瘋狂!
08重新就業
09逛街不是敗家,是健身
10讓老婆最受苦的「我也要跟」族
11一起分擔家務
12回歸職場,找回存在感
13不想再上班?當志工也行
14善用科技,輕鬆當生活達人
15練習一個人
16有性慾是健康的象徵
Q&A 和田醫師幫幫忙!
?
序
推薦序
不是典型恩愛夫妻,原來也可以大聲說出來
退休生活、理財作家�嫺人
有些人看我的婚姻,覺得我過得不怎麼樣。例如有人看了我寫的夫妻相處文章說:「妳先生很不OK喔,妳怎麼有辦法跟他相處這麼久?」
我先生不是那種能讓我在社群上說嘴的夢幻對象;他務實、不體貼,對瑣事沒興趣深究。而我是好奇型的高敏感人,常常只是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卻被他翻譯成在抱怨。情緒價值不高,經濟價值也是等到我退休、他創業穩定後才開始好轉。
我退休後,他更專注工作,也要就近照看年邁的婆婆,完全沒興趣去旅行,於是我開始一個人旅行。親友幾乎是夫妻儷影雙雙,有人問:「妳先生不陪妳?他不介意?」我猜他們在想,是不是我的婚姻出了問題?
但親友可能很難理解,其實我從年輕時就覺得一個人旅行很酷。現在退休後能盡情去想去的地方,覺得非常享受,心中從沒閃過「老公怎麼沒陪我」這種念頭。
剛退休那陣子,我曾想當個在家迎接先生的賢妻,每天在門口裝可愛說:「歡迎光臨。」但很快發現,先生其實想安靜放空。過去我長期加班、出差,現在整天在家,反而是「侵入」他下班後在客廳放空的時間。
半年後,內外的不適應累積爆發,我大哭兩週,還離家出走去東京。那時我一方面不習慣向先生伸手,有金錢焦慮;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自己該幹嘛,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後來我架了部落格,開始寫文章,晚餐後我坐在電腦前,他在客廳看電視,各自安靜的度過晚間時光,總算各安其位。
後來也有人跟我說:「看了妳的分享,讓我鬆了一口氣,原來夫妻這樣也可以。」沒想到我們這種「不恩愛夫妻」,也能療癒別人。
看了和田秀樹醫師在書中主張的「若即若離夫妻」,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我們這樣沒問題。」我特別喜歡書中一句話:「丟掉『應該』,人生馬上順眼。」我先生雖然沒有理想老公「應該有」的特質,但他給了我信任與自由,而他的創業執行力是我沒有的,想對婆婆盡心也是我認同的。
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一,彼此放手、舒展做自己,才能不留遺憾。
和田醫師從醫學、生理、心理、財務等角度,給出一篇篇鬆綁人生下半場的實用建議,甚至還提出「去戀愛」這種令人拍案叫絕的點子——雖然我不敢嘗試,但光是知道尺度大到這樣也可以,就已經讓人鬆了一口氣。
前言
? ??
不黏不離,最完美的關係
經歷了工作、養小孩,有時還得照顧父母,這些人生大事後,夫妻開始進入真正朝夕相處的高齡生活。然而,即使相伴多年,夫妻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有摩擦並不意外。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長年專注高齡者身心健康,患者高達6,000名以上。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表示,想讓老後的夫妻生活更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公過老公的生活、老婆過老婆的生活」,彼此保有一點空間,維持「不黏不離」的關係。
那麼,中高齡夫妻又該如何跳脫傳統觀念,打造理想的相處模式?其中又有什麼訣竅與魅力?
是老伴還是老絆?
在歐美,許多夫妻會以「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角色彼此相愛、維持關係。但在東方國家則不同,一旦結婚、有了孩子,夫妻間便開始以「爸爸」、「媽媽」互稱。這樣的稱呼久而久之會讓人產生錯覺,把對方當成家人來對待,而不再是戀人或伴侶,感情也因此悄悄變了調。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總是表現得體、有禮貌,懂得察言觀色、拿捏分寸,也常會因為在意他人眼光而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但對家人,卻常過於親密、缺乏界線。看起來感情很好,實際上卻可能隱含不少問題與壓力。
這就如同我們常說的「媽寶」現象。缺乏界線的親子關係,容易產生控制慾,將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強加在對方身上。有些丈夫在外對上司、客戶低聲下氣,一回到家卻搖身一變,成了發號施令的大老爺。久而久之,只要妻子外出或沒有順著他的意思行事,就會不高興,甚至動怒發脾氣。
做妻子的,也常延續從前的照顧模式,看到丈夫口渴就立刻奉上茶水,早上出門前還會幫忙燙好襯衫,幾乎可以說是把「伺候丈夫」當成人生的使命。但如果丈夫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連說一句謝謝都吝於說出口,日子一久,難免會有脾氣。
女性在婚後多半會承擔起家庭內務的重擔,即使心中有所不滿,也常只能自我安慰:「算了吧,畢竟是他在外賺錢。」問題是,許多夫妻即使到了丈夫退休,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相處模式依舊如故,一點也沒有因為生活階段的轉變而有所改變。
退休前,丈夫白天上班,妻子也有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而丈夫則透過上班,暫時逃離家中的瑣事與壓力。然而,一旦兩人都退休、整天形影不離,就算感情再好,也難免感到壓迫與窒息。彼此的缺點無所遁形,摩擦和壓力也會與日俱增。
退休後,夫妻的生活將迎來全然不同的樣貌,正是重新審視相處模式的好時機。既然未來的日子要攜手共度,就應該以生命共同體的角度出發,拋開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重新建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家庭關係。而最理想的模式,是一種既不過度依賴、不疏遠的若即若離關係,在保有各自空間的同時,維持良好的情感連結,才能讓彼此相處更為舒適自在。
不離婚也不過度干涉
簡單來說,就是跳脫傳統丈夫與妻子的角色框架,大方的將對方視為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室友」。這有點像曾經流行的「卒婚」——不離婚,但也不過度干涉彼此,各自享受自己的生活節奏。
換句話說,在維持婚姻關係的同時,彼此不過度干涉,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這不是疏離,而是在雙方都保持獨立的前提下,依然能彼此相互扶持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有將近八成的夫妻,其實更適合這種若即若離的相處模式。
不過,說起來容易,實際該怎麼做,卻讓不少人困惑。要實踐若即若離的生活方式,首先得建立一些基本規則,例如三餐各自準備、衣服各自清洗。確定大方向後,其他時間就可以自由安排。而這種相處模式有一個重要前提——劃清界線。
不對另一半抱過高期待,也不做過多要求。這樣才能減輕壓力,讓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彼此互不干涉,這還算是夫妻?」、「會不會太冷漠了?」
但若為了維持表面上的親密,而壓抑自己、積壓情緒,甚至引發身心問題,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隨著年齡增長,懂得適時放手、保留空間,其實是一種成熟的智慧。
當然,這樣的相處方式也有必須注意的雷區,其中之一就是「心口不一」。例如,雙方明明約好互不干涉對方行動,但一聽到對方與異性外出用餐,情緒卻瞬間失控、大發雷霆。既然規則是雙方訂下的,就該彼此信守承諾。如果日後想調整或改變,也應坦誠溝通、重新協商,而不是翻舊帳或以情緒發洩來解決。唯有這樣,關係才能穩定長久,讓彼此都能在關係中感到自在、安心。
人到中年,沒有時間再浪費
透過若即若離的適當距離,我們能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彼此,更清楚的看見對方的優點與缺點。但也正因如此,有時會驚覺:「這個人,或許不是我願意共度三十年餘生的伴侶。」在這種情況下,「熟齡離婚」也可能成為人生的另一種選項。
妳能接受幫對方換尿布,或讓對方幫妳換嗎?這個問題聽起來雖然極端,卻點出了70歲以後的婚姻中,難以迴避的現實層面。隨著年齡增長,不僅身體開始出現變化,大腦與荷爾蒙也正經歷劇烈轉變。因此,夫妻關係在這個階段,確實需要重新檢視與調整,為彼此留下喘息的空間,也重新確認:我們是否還願意牽手走完後半段人生。
有些人因擔心離婚後可能面臨經濟困境等現實問題,而打消離婚念頭;也有人因對失婚抱持極端負面看法,礙於面子或自尊,遲遲難以下定決心。
然而在日本,每4對離婚夫妻中,就有一對屬於熟齡離婚,這早已不是什麼罕見或令人側目的事(編按: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在臺灣幾乎每5對離婚夫妻中,就有一對婚齡達20年以上)。相比過去,離異的門檻確實降低了,也不再背負難以承受的社會汙名。與期勉強維持一段失衡的關係,不如勇敢追求讓自己安心、自由的生活。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輕率離婚。如果婚姻中出現家暴、精神虐待、不倫、酗賭等明確且嚴重的問題,還是儘快分開比較好。若只是單純「不討厭對方,卻因長時間相處而感到壓力」,那麼,或許可以考慮採取若即若離的相處方式,在不必分開的前提下,重新調整距離與關係,讓彼此都能更自在的生活。
此外,許多人習慣未雨綢繆,卻少了「不試試看怎麼知道」的勇氣,也因為過去溝通無效、經常被反駁,久而久之便心灰意冷,選擇沈默,甚至放棄溝通。
但隨著退休生活的到來,生活步調與環境大幅改變,對方或許也不像以往那樣抗拒,有可能開始願意傾聽妳的聲音。因此,不妨勇敢、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我打算開始學跳舞」,或「每個星期五晚上,我想一個人出門走走」。把那些妳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坦率說出來,不需要壓抑。
同時,也可以試著說出妳一直以來感到不舒服、難以忍受的事,例如:「你總是打斷我說話,讓我很難受」,或者「你每次脫下衣服都亂丟,這讓我很難整理」。把這些長年積壓的不滿說出口,本身就是一種健康的釋放與溝通。
但如果已經表達得這麼明確,對方依然充耳不聞,甚至出現強烈負面反應,那麼可以預見,未來這段關係恐怕也難有改善。此時,離婚也不失為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
當然,溝通有可能破裂,甚至走上訴訟的途徑。但整體來說,如果是妻子主動提出離婚,通常比較不會演變成激烈爭執。只要妳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願意堅持到底,即使進入司法程序,財產分配基本上也能爭取到應得的一半。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