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這本書比治療還便宜!讓自己活得更好的心理照顧指南:跟著心理師提升情緒韌性,設立界線×停止內耗,生活過得更輕鬆

這本書比治療還便宜!讓自己活得更好的心理照顧指南:跟著心理師提升情緒韌性,設立界線×停止內耗,生活過得更輕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76018
莉茲.凱莉
呂玉嬋
大好書屋
2025年9月04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776018
  • 叢書系列:大好時光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7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好時光


  • [ 尚未分類 ]











    自我照護,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生存技能!

    閱讀這本書,等於把諮商室搬到你家,

    為無法鼓起勇氣看心理師,或負擔不起治療費用的人,

    從「打破舊觀念」到「展開微小行動」,

    給你全方位的心理引導,

    幫助你學會「有效的」自我照顧,放鬆心情過好每一天!



      厭倦了內心糟糕的感覺,但錢不夠、保險不含心理治療、找不到優質的心理師??先來讀這本書,讓擅長幫助人們創造人生意義、減輕壓力的心理師莉茲.凱莉,把諮商室帶到你眼前,協助你改善心理健康狀態,停止內耗、擺脫內心的負擔!

    ?

      ▎零廢話的心理健康指南!在家也能輕鬆實踐自我照顧、減輕痛苦

      在這本書中,你不會聽到被過度使用的陳腔濫調,相反地,莉茲以宛如死黨般的口吻,帶點口無遮攔的幽默和恰到好處的粗話,打破心理治療常見的迷思,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心理狀態,並學會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失落和生活的轉變,找到減輕痛苦的方法。



      ? 在生活不堪負荷時,進行真正的自我照顧(但購物瞎拼不算!)

      #疼愛自己一定要花大錢嗎?哪些方式是真正有效的自我照顧?

      #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自我照顧之道?



      ? 平息並馴服你內心的批判(老實說,你對自己太苛刻了)

      #你內心的那位批評家藏在哪裡?要怎麼對抗它?

      #哪些想法屬於「負面思考」?如何攻破、扭轉它?



      ? 了解你的大腦如何產生情緒(不要耽誤大腦的才能!)

      #神經系統是怎麼運作的?有辦法「創造」快樂與平靜嗎?

      #你從阿嬤那裡繼承到的不只是衣櫥,還有創傷!創傷有哪幾種?



      ? 管理所有的感受(包括你假裝忽略的那些感覺)

      #情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如何理解情緒才是有幫助的?

      #可以做些什麼,讓焦慮或沮喪至少減少百分之五?



      ? 設定界線,掌握說「不」的藝術(尤其是最棘手的情況)

      #何謂界線?你的界線是嚴謹或寬鬆?

      #何時需要劃清界線?怎樣才是理直氣「和」的健康溝通?



      ? 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找到你的族群(我保證,他們就在不遠處!)

      #健康的關係是什麼樣子?你的關係依附型態是哪一種?

      #渣男渣女有哪些跡象?要怎麼找到值得信任的對象?



      ? 應對悲傷和失落所帶來的痛苦(即使感覺永遠不會好轉)

      #生活中哪些情境容易引發悲傷?你的悲傷是哪一型?

      #面對悲傷,你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好過一點?



      ? 優先考慮你的價值觀,創造更有意義、更酷的生活(這是你應得的!)

      #要從何處尋找生命的意義?如何確認自己的價值觀?

      #怎麼做才能建立新的健康習慣、往目標邁進?



      ? 尋找心理諮商師的注意事項(其他書少見的!)

      #尋找合適的心理師要考慮哪些條件?諮商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還能進行心理諮商嗎?



      ▎無壓力、不說教!讓你會心一笑、放過自己的「創新建議」

      莉茲天生有本事用風趣機智的筆調詮釋複雜的心理健康概念,並將平日在諮商室使用的技巧和方法,轉化成貼近生活的實用建議,讓你能輕易理解並馬上付諸實踐。從深度的自我照顧、情緒管理、身心連結的機制,到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修復創傷、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尋找適切的心理支援系統,莉茲毫不保留地分享她的臨床經驗和改善觀點。當然,還有那些讓你會心一笑、決定放過自己的「創新建議」!



      ? 自我照顧,就是有意識地花時間做些讓自己每天能夠好好過生活的事,而這些事未必非常有趣或好玩。

      ? 如果你覺得需要休息,絕不是因為懶惰!休息是你為大腦和身體充電的必要方式。

      ? 即使生活偶爾看似失控,你仍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 允許自己不完美,一旦你的大腦開始理解「錯誤或失敗都是成長和學習的一部分」,就沒什麼能擋住你了。

      ? 如果某些假期、傳統對你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那就跳過吧!

      ? 說「不」的美妙之處在於,你根本不必解釋理由!

      ? 設定界線可能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但你不用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 人生的重點,不是要你同時把所有的球都完美地拋在空中,而是當你不小心掉了一顆,你願不願意彎下腰把它撿起來。

    ?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想為了自己活得更好的人,一份最全面的自我照顧指南。不論你是否正在接受正式的心理治療,這本書都能幫助你展開全面且有效的自我照顧之旅。跟著書中豐富的技巧和靈活的建議,在忙碌煩亂的生活中,你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姿態,活出更有意義、更滿足也更放鬆的生活!



    本書特色



      ? 作者風趣流暢的筆調,搭配扎實有力的內容,不只打破常見的迷思,也提供跨領域的新知和做法。

      ? 內容豐富、層次分明,身為人會有的煩惱,幾乎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出解決之道。

      ? 除了自助的心理照護,本書也提供如何尋找心理師,以及其他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管道。



    心理師、專業人士也推薦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序)

      ──真誠推薦



      「自我照顧從來都不是奢侈的選項,而是每個人都值得學會的生活技能。如果你常覺得『我需要幫忙,但不知道從哪開始』,這本書就是個起點,用簡明又不失幽默的方式,陪你從認識情緒、建立界線、修復創傷開始,踏出照顧自己的第一步。」──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

    ? ??

      「在考慮要或不要接受正式的心理諮商之前,不妨將『買下本書』作為第三個選項。花點時間翻閱本書,也許有機會從中找到某個此刻你正需要的觀念、知識或方法。」──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雖然價格低於心理諮商,卻蘊含著寶貴的洞見。」──馬克.歐康納(Mark O’Connell),臨床社工師



      「這本書讓人在踏入諮商室之前,就能先獲得實質的幫助與啟發。」──米奇.阿布雷特博士(Mitch Abblett),執業心理師



      「本書收錄了大量實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方法與技巧,讀起來像是和一位出色的心理師好友互動的感覺。」──布瑞特.H.拉斯本(Britt H. Rathbone),臨床社工師



      「作者以一種『你也可以自己來』的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邁向更理想的生活。」──琳恩.格羅茲基(Lynn Grodzki),心理師



      「這本書是非常棒的資源,適合所有希望改善心理和情緒健康的人。」──喬納.帕奎特(Jonah Paquette),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沒有多餘廢話,也沒有老生常談。它能幫助你提升情緒韌性,建立有深度的人際關係,清楚掌握如何打造一個你不會閃避的人生。」──凱特琳.哈克絲(Kaitlin Harkess),臨床心理師



      「本書彌補了日常需求與難以取得或負擔的專業心理諮商之間的遺憾。」──米奇.阿布雷特博士(Mitch Abblett),執業心理師



      「這本書蘊含了許多簡單、實用卻極具成效的觀念與練習,只要願意採用,一定可以改變生活。」──寶拉.阿金森(Paula D. Atkinson),臨床社工師



    全球亞馬遜讀者5顆星好評



      「幽默又實用的心理健康管理指南。」



      「平易近人的寫作風格和貼近生活的趣聞軼事,揭開了心理健康照護的神祕面紗,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感到自我照顧是可以實踐的,不那麼令人生畏。作者幽默的口吻不僅吸引讀者,還有助於消除心理健康話題的惡名,鼓勵人們以更開放和好奇的態度,看待個人健康。」



      「本書一個很突出的特色,在於強調辨識和推翻不合理的期望。真誠的筆調、實用的建議,以及對自我疼惜的重視,使本書成為發現自我和個人成就路上的寶貴伴侶。」



      「每一章都有實用的練習、發人深省的思考和可執行的建議,協助你去發現自我,增進個人成長。」

    ?


     





    作者的話

    前言



    Chapter 1:自我照顧是生存技能

    心理健康照護,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生存之道!



    Chapter 2:認識你的內在批評者

    拒絕不適合你的標準,允許自己拋開「你應該」的規則



    Chapter 3:了解你的大腦如何產生情緒

    揭開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才能從「頭」改變設定



    Chapter 4:當一名情緒的管理者

    在情緒面前,你所擁有的主導權比你想的更多



    Chapter 5: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是你的王牌

    劃界線可能會傷害他人情感,但你不需要為此負責



    Chapter 6:找到生命中值得信任的人

    要把時間和心力花在哪些人身上,你一定要想清楚



    Chapter 7:如何理解悲傷才能好過一點

    學會與悲傷共處,是一門人人都需要上的人生課



    Chapter 8:讓一切變得有意義

    與其單純追求快樂,不如尋找意義帶來滿足感



    Chapter 9:如果你想尋找心理師

    心理諮商有沒有效,與心理師之間的契合度最關鍵



    致謝

    參考資料





    自序



      我的社會座標



      在正式進入本書的主要內容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的背景,讓你更了解我是誰、我的個人經驗還有專業養成。我相信,分享這樣的資訊,有助於你更理解我的觀點。我是白人、順性別、異性戀女性,屬於「微型世代」(Xennials,也就是從小玩《奧勒岡小徑》經典電腦戰略遊戲的那一代)。我的代名詞是「她」。目前已婚,育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我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小鎮,已在華盛頓都會區定居二十二年。我擁有臨床社會工作碩士學位,目前是自由接案的心理師與作家。



      保密和注意事項



      心理師與個案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聯繫。個案在治療過程中所透露的內容都屬於高度機密,受到嚴格的專業倫理和法律的保護。所以,書中提到的個案故事,都是我綜合心理健康專業臨床經驗和人生經歷創作的虛構情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書的內容主要供參考用,不能用來診斷、治療或解決任何心理健康的問題。雖然書名有些厚顏無恥,不過這本書真的不能取代醫師或專業心理師的角色。有任何心理健康的困擾,還是要找醫師或持有專業證照的心理師討論。如果你正在經歷心理危機、擔心自身的安全,請不要猶豫,立刻去最近的急診室,或撥打1925免付費安心專線。



      最後提醒一下,如果你對髒話比較敏感,建議你考慮選擇其他書籍。我個人則認為,面對生活的紛紛擾擾,偶爾來點粗話挺有療癒效果的。



    前言? ??



      「如果你不能飛,那就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如果你不能走,那就爬;但無論如何,你都必須繼續向前邁進」。—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你終於下定決心去找心理師聊聊,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這真的很棒!但接著你發現,原來與心理師聊一小時的費用,竟然快要可以買半張飛往芝加哥的機票,或是高級百貨賣的一雙名牌鞋。你原以為保險會幫忙付一點,結果你的保險根本不含心理諮商。



      又或者,你認真替心理諮商存了一筆預算,開始查《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上的心理師名單,四處問人有沒有推薦的心理師,然後一個個打電話過去,問有沒有空檔。結果每個人都告訴你,要等三個月。你的心情已經夠低落、夠焦慮,整個人也累炸了,哪還有力氣面對這種事,對吧?



      我懂,真的懂。光是找到一位合適的心理師就已經很困難了,要遇見一個跟自己合得來的,更是難上加難。身為一位在華盛頓特區執業的心理師,我每個月收到的轉介個案多到處理不完。說真的,無法為那些主動尋求支持的人做點什麼,我心裡很挫折。所以,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算是我為無法服務到的人們提供支持的方式。這本書無法取代持有專業證照的心理健康專家的治療,但裡頭整理了我平日在諮商室與個案分享的技巧和方法。



      你真的值得過得更好,而我相信這件事是可能發生的。我如此深信,不只因為我見證過許多個案令人驚嘆的轉變,也因為我天天都為他們在諮商室展現出的勇氣感到由衷的敬佩。



      另一方面,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改變是做得到的。大學畢業後,我從伊利諾伊州南部的玉米田來到華盛頓特區,懷抱著闖出一番事業的夢想,想著我也許可以從政,或做些影響國際政策的大事。但現實是,我連影印機都不會用,更別說泡出一杯能喝的咖啡了。那段時間,我在疑似憂鬱症和沒解開的悲痛中掙扎,每次遇到難以開口的時候,或者必須為自己發聲的場合,我講話聲音都在顫抖,眼眶也常常是濕潤的。當時,我靠著在喬氏超市(Trader Joe’s)才買得到的「兩塊美金酒」──廉價的赤霞珠紅酒,還有一大塊香腸披薩片,來安慰自己的心靈。



      這本書,正是我當年非常希望能擁有的那本書。我像是寫給年輕時的我──那個還不知道透過心理諮商、學習成長、自我疼惜、幾個好朋友,以及一張抗憂鬱藥處方箋,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我。



      究竟什麼是心理諮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心理諮商很神祕,像巫術一樣,其實真的不是。心理師沒有什麼魔杖,通常只有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說穿了,心理諮商是一種方法,幫你看清楚自己哪些方面還不錯、哪些方面可以調整,也會陪你找到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心理諮商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可以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負面想法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你絕對不會受到批判或指責。從這裡開始,你有機會一步步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心理諮商也能在你邁出正向改變的第一步時,推動你做出實際的行動。改變本來就不容易,過程也未必是直線進行的。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追求熟悉和舒適,即使這些事物未必對我們最好。(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想吃巧克力胡桃太妃糖,而不是去散步。)心理諮商就是一個讓你可以找出哪些事物阻礙了正向改變的地方。就像我中學時期那位風采迷人的合唱團老師威卡德女士常說的:「去面對、去調適。」這正是心理諮商的意義:在你摸索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幫助你學會面對和調適。



      在一般的心理諮商過程中,心理師會問你問題,幫助你釐清個人的目標,並提供不帶批評的支持,還會從聊天中整理出你的行為模式,進一步給你回饋,讓你可以自己回去思考。心理諮商就像一個小天地,你可以自在分享生活點滴,不用怕被當成怪人、瘋子、失控或擔心惹人嫌。一切為了你而設計,整個過程以你的需求和目標為主,每週有一小時的時間,專門討論你的心理健康。



      說真的,這幾年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變化如此劇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心理諮商。更何況我們還得面對全球疫情、人際關係、約會煩惱、堆積如山的髒衣物,還有一天的第二十七場Zoom會議──生活真的令人喘不過氣,每個人都需要被支持,也值得被理解與肯定。就連心理師也不例外,我們就像你一樣,也在與自己的挑戰奮鬥,不見得都活得好、沒煩惱。你不信?那我老實告訴你吧,今天早上我只是剝個水煮蛋,居然也能把自己割傷;我家客廳的狀態,目前只能用「現場疑似發生過激烈掙扎」來形容;而我四歲的女兒已經連續八天拒絕梳頭髮,開始有點野孩子的樣子了。心理師的生活不會是一百分,只是我們學過如何培養韌性,也懂得一些適應人生這場遊戲的策略而已。



      這本書如何幫助你



      或許是最近看了太多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犯罪影集,每次與新個案合作,我總是覺得自己有點像偵探。第一次晤談時,我會考慮所有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體能狀況、人際關係、科技使用習慣、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過去經驗、身體健康以及整體生活方式等。接著,我的大腦開始不停運轉,試著找出導致焦慮、壓力過大、情緒低落或沒動力的原因。



      值得慶幸的是,你不一定要靠心理師,也可以自己進行這類評估。你可以練習自我反省、關注身心連結、學習管理情緒、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以及利用書中的技巧替自己找出生活意義。你,也可以邁向正向的改變。其實,心理諮商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真正的改變,往往是發生在諮商室之外。當你對自己認識越深,開始實踐新的生活方式,轉變就會悄悄發生。



      我無法為你消除所有的煩惱或痛苦,但可以提供一些建議,幫你早點脫離痛苦的漩渦。不過,請千萬記住一點:不是每項建議都適合每個人。有人能從冥想中獲得幫助,有些人則可能需要在健身房揮汗,搭配震耳欲聾的音樂,才能釋放壓力。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心理保健之道。我鼓勵你,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多多嘗試不同的方法,真心地給它們一個機會,看看哪些對你效果顯著。如果你試了某種技巧,發現完全沒用,那也無妨!放下它,換個方式就好。人生是你自己的,重點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套。那些對你媽媽、姊妹、朋友、主管、社群媒體上追蹤的網美有效的做法,甚至是在《時人》(People)雜誌上看到對明星超級有幫助的撇步,你真的不需要照單全收。



      我知道,當你感到卡關、倦怠或情緒非常低落時,改變會格外困難。但請記住,有這種感覺的不只你一個人。別忘了,長時間累積的小行動,最終也能帶來深遠的改變。所以,你不用在一夜之間徹底翻轉生活方式,但是,你應當為每一個邁向正向改變的小決定感到欣慰,因為你的價值與你的生產力或成就毫無關係。現在的你,已經很棒了。我也不覺得「找到自己」這件事是一次就能達到的任務,誰都有偏離軌道的時候,這再正常不過。今天最重要的大事,或許明天就成了芝麻小事,這也沒有關係。你隨時都可以重新找回自己,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又有了新的成長。但願這本書能陪你一起踏上回到自己身邊的路。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