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台灣傷病老樹,種下在地人的溫柔守護——
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師,獻給愛樹人的真摯情書!
阿里山吉野櫻、柳營百年榕樹、士林官邸楓香夫妻、慈湖老桂花??
遍布台灣的老樹病木,拖著垂危枝條發出無聲吶喊;
當樹木醫生——詹鳳春踏查全台,拆解文明對樹木的忽視與破壞,
? 她記錄下一則又一則「救樹」過程,也見證民眾的愛與不捨??
本書透過科學、汗水與信念,勾勒出人與自然的深深牽絆;
她守住的不只是老樹,更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連結與承諾。
鈴木和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跨海祝福!
蔡惠卿(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前祕書長)專文作序
張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副署長)
張光正(中原大學董事長)
陳聖義(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處長)
曾寶儀(主持人)
吳志靖(社團法人嘉義縣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
劉淑惠(社團法人嘉義縣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
——誠摯推薦
「得知您出版了一本可謂代表樹木醫療最前線的著作,實在令人欽佩,謹此致上誠摯的祝賀。身為台灣唯一的女性樹木醫,您將自己多年來在台灣推動樹木與巨樹保全的經驗彙整成書,成就了這部極具價值的作品。」
——鈴木和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維護腳下的這一塊地,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plus one,plus you』,盡一己之力;相信守護台灣的樹,不再只是鳳春老師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的承諾,也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因為我們要在這一塊土地上,和樹一樣的代代相傳、永遠豐富與強韌。」
——蔡惠卿(SWAN培訓講師、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前祕書長)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十四章經典台灣「救樹」案例,自接案緣起、實地勘查、病徵檢視、技術治療,甚或與案主間的討論溝通,透過作者饒富感情的細膩書寫,詳實紀錄拯救台灣各地老樹的過程。
★知識與情感並行,點出多數人對植樹、護樹的盲點和認知缺口,並延伸出在地居民與老樹的情感依存。
★藉由實際案例,引導讀者反思對待樹木的方式,從中學習基本、正確的照護觀念,讓「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能轉化為真正守護的力量。
◎本書內容
「救樹,從來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一場牽涉環境全貌的修復與對話。從枝條的修剪、樹木生理、病蟲害的診斷、菌類學、生態、農藥學、土壤學到外科手術的運用,每一項環節都息息相關,缺一不可。一棵老樹的存活與否,往往牽一髮動全身;救治的不是樹本身,而是它所處的整個生態。因此,樹木醫的工作,是一個全方位的整合技術與經驗體系,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自然對話的長期旅程。唯有心中懷抱著對土地與生命的敬意,才能真正踏上這條不回頭的路,成為守護樹木的力量。」——詹鳳春
樹木不會喊痛、不會哀嚎,
當人們驚覺異狀,往往已是回天乏術。
我們小心翼翼檢視每一處枯損,
只為尋找那一絲絲生命尚存的跡象??
阿里山粉白嬌嫩的染井吉野櫻,
褪下輕盈花姿,竟罹患難纏「簇葉病」,
於同種之間迅速擴散,扭曲形貌似是病入膏肓的呼救??
在柳營佇立一百五十年的老榕,長年成為除草劑下的沉默犧牲者,
讓雜草枯萎的藥劑,亦讓樹木逐步走向死亡,
老榕的根系被毒素一點一滴浸蝕,
根系枯竭後,整棵樹便再無力支撐自己,逐漸傾圮??
慈湖老桂花周圍,本精心埋設資材,期待引導根系生長,
卻意外讓積水悶濕本該蓬勃的根系,留下腐爛殘根,
樹幹基部嚴重腐朽,使得曾經芳香撲鼻的老桂花搖搖欲墜??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陽光和雨水都不吝給予樹木生命的養分。樹木醫師詹鳳春在無數危急的關鍵時刻,奮不顧身投入「救樹」工作。她帶著知識、工具與堅毅,蹲下身體傾聽每一棵樹的無聲呼救。針對不同樹種和棲地環境,挖掘那些根腐葉枯之下,許多來自人為的誤判:可能是對種樹的態度過於草率輕忽,也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缺乏對正確知識的認知,而做出不利樹木生長的決定。
像是覆土時施工的疏忽、排水未完善規畫,甚至治標不治本地過度混用藥劑,養成植物生長的死土,都將樹木推向瀕死邊緣,因而枝葉凋敝,錯過黃金救援時機;一旦根系腐爛、斷裂,或被埋入鬆散、缺氧的空洞土壤中,即便是再堅強的樹種,也難逃衰弱與枯萎的命運??
「我希望透過記錄一棵棵老樹的救治歷程,不僅呈現它們如何被保留下來的過程,更想描繪人與樹之間,那些看似無聲卻深刻動人的情感連結。每一次的救治,既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場關於理解、選擇與陪伴的生命對話。」本書回返「搶救老樹」現場,除了深刻記錄一段段驚險過程,為大眾刻板觀念除錯,同時也將在地居民、生活文化和這些老樹共同依存的情感,生動鮮活地鋪展開來,提醒我們感同身受、與樹木「同理呼吸」的心。
書中故事不乏許多動人場景:士林官邸的「楓香夫妻樹」根系交纏、分不清你我,當楓香先生因手術病弱,竟是倚靠著楓香太太不離不棄支撐、供給養分;在樹木醫師的夢境中,一棵巨大樟樹被花台困住,夢裡的它聲聲哀求,發出微弱呼救,而後醫師竟在現實中撞見同樣景象;還有柳營老榕樹做為村民情感、記憶與信仰的根,在獲得救治後,眾人圍繞著粗壯樹幹,彼此牽起雙手將它環抱入懷,以上都是令人震懾的畫面??此外還包括大溪區公所前「老茄苳」與人民的情感鏈結、南投草屯民眾一起參與「鳳凰木」救治,甚至醫師在校園帶領著學童們,共同進行操場旁「楓香樹」的覆土作業??
在這些枝枒間,作者不只是救樹,也梳理了土地與人的細緻深情。本書十四章真實案例,記錄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搶救,同時也觸及我們對自然的誤解、對知識照護的盲區——提醒我們: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需要正確的理解與行動。
這是一本關於療癒與守護的書,也是我們與自然重新對話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