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教養的崩壞:給迷航父母的指引

教養的崩壞:給迷航父母的指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75175
里昂納德.薩克斯
耿大祥
華文精典
2025年8月30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675175
  • 叢書系列:親子教養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親子教養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不教而教,是教養最大的誤解

    當父母缺席,

    手機與同儕就會接手教養你的孩子

    讓孩子做選擇前,先教他判斷



      *《紐約時報》暢銷榜著作

      *AMAZON 4.7顆星

      *教養名著《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和《養男育女調不同》作者薩克斯博士最新作品



      現代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焦慮、玻璃心、沒耐性?

      父母投入這麼多愛與資源,為何孩子反而更失控?

      本書直指核心問題——

      我們太早放下父母的權威,把教養的責任交給了錯的人:

      「手機」、「同儕」、「潮流文化」?



      *父母權威的流失

      從「說話有分量」到「什麼都要商量」,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無效。

      誤會「尊重」,是教養崩壞的第一步



      當代父母誤將「尊重」與「放任」劃上等號,錯把「孩子自己決定」當作最好的教養方式。然而,孩子天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與價值觀建立能力。作者指出,真正的教養是「積極的引導」,不是退居第二線的觀望者。本書以大量實例與臨床經驗,破除現代教養迷思,為父母重新劃出清晰的育兒責任範圍。



      *外部體系的不當介入

      當家庭失去主導地位,外部制度試圖介入,

      卻可能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與界線。

      如果你不教,網路會教



      從TikTok到YouTube,從班上風雲人物到網路迷因,今日的孩子不再以父母為第一學習對象,而是深受演算法與同儕文化主導。薩克斯醫師直言,父母若不積極參與孩子的價值觀養成,就會讓孩子被外部文化定義「何謂重要、何謂成功、何謂快樂」。本書深入分析這場文化接管背後的隱憂與機制,教你如何奪回主導權。



      *同儕文化的主導

      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

      越想被接受,越失去自己。

      當父母缺席,同儕就會教你的孩子

      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

      越想被接受,越失去自己。

      在這個演算法主宰價值觀的年代,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比較——

      誰穿得潮、誰更受歡迎、誰擁有最多追蹤者。

      當父母不再是價值導師,「主流文化」與「網紅KOL」就會取而代之。

      而這些價值,往往是短視的、淺層的,甚至違背孩子真正的長遠福祉。

      

      家庭教育三大誤區

      *誤區一:擔心「反彈效應」

      許多父母誤以為「立規矩」等同「不夠愛」,因此選擇無止境的包容與放任。但無條件的愛,並不代表無條件的放任;真正的愛,是願意承擔不討好孩子的責任。



      *誤區二:我怕我的孩子被當成「怪咖」受到排擠

      害怕孩子與眾不同,因此過度迎合主流價值,反而讓孩子在追求認同的過程中失去自我,甚至錯過培養自信與判斷力的機會。



      *誤區三:想讓孩子「獨立」,卻默許他不禮貌

      有些父母認為「放手」就是不干涉,卻忽略了禮貌與尊重是社會化的第一步。真正的獨立,是在理解規範後仍能自主行動,而非對他人漠視無禮。



      當教養失序、價值觀混亂、手機搶走了父母的發言權,

      父母該如何重新找回正確的家庭教育角色並教育孩子?



      美國知名家庭醫師、心理學博士里昂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深刻揭示了當代家庭權威的崩壞,並為困惑的父母提供實用而堅定的指引。



      此書不僅是一場警示,更是一個呼喚父母重拾責任,提醒家長「為什麼不能退位」的警言。



      薩克斯以醫學實證與全球訪談為基礎,提供清晰可行的建議:

      如何讓孩子懂得尊重?

      如何培養堅韌與節制?

      如何在主流文化之外,為孩子建立有意義的價值體系?



      當朋友,不如當方向

      教養的本質從不是一味嚴苛或退讓,而是擁有明確價值導向的穩定引導。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選擇,父母該如何堅持原則又不失溫度?本書強調:立場清晰、態度溫和、原則一致,是現代父母不可或缺的三項核心素養。你不必「控制孩子」,而是要做「有方向的領航者」。



      真正的選擇,來自判斷力

      自主選擇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深度對是非、後果、價值的理解。從孩子挑選學校、社交對象、娛樂內容開始,父母應是「選擇訓練師」,不是把選項全盤交出。本書以實例提醒:把選擇權給得太早,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幫助孩子理解選擇的邏輯,才是教養的關鍵。



      界線就是自由的起點

      沒有邊界的自由,是溺愛;有規範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長空間。本書深入探討「為何現代孩子情緒脆弱、自律低落」,正是因為界線感的全面崩解。父母若能清楚設定規則、界定行為容許範圍,孩子反而會在這樣的穩定框架中感受到安全、自信與行為一致性。



      薩克斯博士這套行動教養指南,教你不用吼罵、不當討好型父母,

      也能贏回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一步步重建孩子的節制力、韌性與判斷力,

      讓父母成為孩子在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定錨」──

      在他迷惘時願意聽你一句話,

      在他困惑時知道哪裡有歸屬,

      在他選擇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做個有力又有愛的父母,從現在開始。



    本書特色



      ? 醫學與心理學雙重背景作者,提供超過30年門診與親職諮詢的觀察

      ? 結合美國及全球超過500所學校的親子與教育現場案例

      ? 不說空泛理論,提出父母馬上可以實踐的具體方法

      ? 分為「問題篇 × 解方篇」,結構清晰、情境寫實

      ? 一本真正為父母而寫的、對當代教養現場直面解決的實務指南



    推薦者



      吳思華? (前教育部部長 / 現任國立政大教育系講座教授)

      「在權威失序與價值迷失的時代,《教養的崩壞》為父母點亮一盞明燈,結合理性分析與實務經驗,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教養的本質與責任。」



      邢小萍? ( 臺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

      這個世界有點亂,但我相信你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不要讓手機與同儕接手教養孩子,聽薩克斯醫生建議:用閱讀、尊重、陪伴來教養出新世代的孩子。



      秦夢群?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當代社會多元價值快速變動,教養的本質不再只是權威的展現,而是對話與理解的實踐。面對數位媒體、性別議題、與學業競爭等潮流衝擊,父母需要以關係為本、以價值為導向,並結合媒體教育,才能引導子女共創成長。



      張苙雲? (中研院社會所退休研究員)

      教養的本質普世皆然,但在實踐層次的確有文化的差異。《教養的崩壞》固然成書於美國社會,然,字裡行間仍能讓讀者對養兒育女應該把握的原則和優次,心領神會而舉一反三。



      鄭勝耀?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如果您曾經對孩子的教養產生過「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這會是一本會讓您保持「韌性」(Resilience)與「重新站穩立場」的好書。Sax醫師提醒我們「孩子之所以難以管教,並不是因為他們變壞了,而是父母輕易放棄了當父母的引導角色」,他並以許多實例來檢證親子關係中「權威」、「規範」與「陪伴」之間平衡的重要性!



      陳玟樺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副教授

      《教養的崩壞》是一本希望之書。它不在問責父母或大人們的迷茫,而是遞來重建或調適親子或師生關係的指南。Leonard Sax醫師用科學實證與父親的初心明證:教養的終極目標,是能培育出能在風浪中穩舵的成人—他們懂得謙卑,乃因明白自身之有限(第十章),敢於負責是因經歷過被信任之重量(第八章)。這本書,能成為台灣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可靠的羅盤,此也無庸置疑。



    ?


     





    推薦序

    推薦序



    第一部|我們面對那些問題

    導言:迷航的父母

    第1章 不尊敬的文化

    第2章 沒有節制的飲食

    第3章 學校教育的目的?

    第4章 過分依賴藥物

    第5章 氾濫的電子螢幕

    第6章 中性育兒問題

    第7章 脆弱的世代?



    第二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8章? 什麼才是重要的?

    第9章? 家庭教育的誤區?

    第10章? 謙卑之道?

    第11章? 共享喜樂

    第12章 人生的意義

    結語

    致謝



    ?









    迷航的父母




      現代父母投入比以往多,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態反而走下坡,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焦慮、肥胖等。核心問題在於:整體文化不再尊敬父母,而父母也逐漸放棄管教。解決之道是重建行事規範,父母必須明確引導與溝通,幫助孩子建立韌性與正確價值觀。



      要讓我驚訝其實並不容易。但那天,我的下巴真的快要掉下來了。



      瑪麗(除特別注明外,都是化名)帶六歲的瑪戈來看診。孩子發燒到 38.9 度,臉紅、煩躁,媽媽說她喉嚨很痛。我說:「好,我檢查一下。」我請瑪戈張嘴說「啊」,但她搖頭拒絕,嘴巴緊閉。我轉頭對她母親說:「請妳讓她張開嘴,好讓我看喉嚨。」她母親只是抬了抬眉毛,淡淡地說:「她的身體,就讓她自己決定。」



      那一刻,我愣住了。這句話,「我的身體,我自己決定」,最初來自倡議墮胎合法化的運動,後來被反疫苗團體沿用。但這位媽媽,居然拿來為六歲正在發燒的女兒拒絕喉嚨檢查辯護。



      父母權威的模糊?



      但這並不只是某個媽媽的特例。那天她希望我,在完全沒看過孩子喉嚨的情況下做出診斷。這顯然哪裡出了問題。今天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比過去任何一代都多得多。結果呢?孩子們的狀況卻更糟。憂鬱、焦慮、過動的比例攀升。體能下降,肥胖比例增加。



      整體來看,美國的孩子比上一代更「脆弱」。這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是某個社經族群的問題。從社區到家庭,從城市到郊區,每個層級都能看到這樣的趨勢。造成這些改變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第一,文化的轉變。我們從重視父母權威的文化,變成一個「不尊敬的文化」:同儕的影響凌駕於父母之上,孩子對父母的尊敬正在流失中。

      第二,父母不再相信自己有權威。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訂立規則,更不擅長堅持原則。他們以為「好父母」就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哪怕是那些過去屬於父母職責的事。



      瑪麗和瑪戈,只是這股潮流中的一個例子。大多數父母其實知道自己該設立界線,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孩子在學什麼?



      還有一位媽媽,帶著四歲男孩來看皮疹。皮疹的可能性很多:濕疹、疥瘡等,甚至可能是腦膜炎初期。診斷錯了,後果可能在幾小時內致命。



      「疹子在哪?」我問。她說:「肚子最明顯,胸口和背上也有。」我說:「我們來看看吧。」孩子不願配合。但這位媽媽和瑪麗不同,她真心在幫忙。她邊試著脫孩子的衣服,邊拿出手機邊放《海綿寶寶》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她把音量開到最大,遞給孩子。但孩子直接把手機摔在地上,開始尖叫、踢人。



      「你真的好棒!」媽媽說。孩子越抗拒,她越努力。喧鬧的卡通繼續播放,孩子甚至還想打她一巴掌,她身子一閃才沒被打到。



      「你做得很好!」她再說一次。我不確定她是誇自己反應快,還是孩子出拳精準。但這一切實在讓人困惑。當孩子揮拳打人時,適當的反應是:「不可以打人。」或者:「你再打我,就禁足一個月。」孩子不是天生就懂規矩的,他們得學習。而這孩子正在學的,是「我打媽媽,她就誇我」。這樣的學習過程,會讓他變得有禮貌、懂得尊重嗎?



      誰來替孩子做決定?



      吉姆和泰咪·巴杜斯夫婦有個八歲的女兒金柏莉。他們很認真研究了附近幾所公立學校,發現那些學校雖然強調閱讀和寫作能力,但音樂、美術等「增益課程」卻因預算不足被取消了。於是他們決定轉念私立學校,雖然經濟壓力更大。



      泰咪帶金柏莉參觀了四所私校。她和丈夫都喜歡 X 學校,學校氣氛溫暖,老師熱情,學生畢業後的去向清楚明朗。但金柏莉卻喜歡 Y 學校。參觀時,她和一位九歲導覽學生瑪迪遜聊得很開心,兩人都愛貝薇莉•克萊瑞的書,也喜歡「美國女孩」玩偶。父母不太喜歡 Y 校:校舍老舊,師生氣氛冷淡,學校也不願透露畢業生都去了哪些高中。



      他們希望金柏莉選擇 X 校。但她堅持要去 Y 校。最後,父母讓她做了主。我問泰咪,為什麼讓八歲的孩子決定這件事。她說:「我認為教孩子獨立,就是讓她自己做選擇。她不會從順從中學會判斷,如果我逼她念不喜歡的學校,她日後有怨言,我該怎麼辦?」



      四十年前,送孩子去私立學校的父母不太會這麼問孩子「你喜不喜歡」。那時父母是決策者,就算孩子反對,也常常沒得商量。我讀醫學院的年代,幾乎沒有哪對父母會讓八歲小孩自己選學校。而今天,這樣的做法已不再稀奇。我並不是說八○、九○年代比較好。每個年代都有它的問題。但我不認為,我們正視了眼前這個時代的問題。



      守住界線,界線就是自由的起點?



      我的朋友珍妮特·菲利浦斯(Janet Phillips)和她已故的丈夫比爾·菲利浦斯(Bill Phillips)(他們是真名)有四個兒子。當孩子們還在念高中時,他們開始關心青少年的酗酒問題。他們不是聽來的,而是親眼看到有學生喝醉後還開車上路。他們做了一個決定:買一個酒測器。



      下一次開派對時,一位男孩看起來神志不清。比爾走過去,把酒測器遞給他。測出來,果然喝醉了。珍妮特打電話請那位男孩的父母來接孩子。結果對方媽媽雖然來了,卻連一句謝謝都沒說,還顯得有些不悅。其他父母的反應也類似。有位史托爾茨太太甚至說:「現在的小孩都會喝酒,我們該做的,是教他們怎麼負責任地喝。」



      珍妮特問她:「十五歲也算嗎?」她說:「無論幾歲。我寧可他在家裡喝,也不想他偷偷去別的地方喝。」幾天後,珍妮特在學校接送區看到史托爾茨太太來接她十二歲的兒子。孩子上車後說:「閉嘴,開車。」母親只是看了珍妮特一眼,沒說話,然後開走了。



      珍妮特回憶,他們家其實只用過兩次酒測器。但只要孩子辦派對,他們就會把機器擺出來,讓大家看到。慢慢地,他們家變成了「會用酒測器的怪爸媽」之家。但這個標籤,反而成了一種保護。



      其實並不是所有青少年都想喝酒,但他們需要理由來拒絕。他們會說:「我也想喝啦,但我等一下要去菲利浦斯家。他爸是那種會拿酒測器測你的瘋子。」這就成了一個既體面又安全的藉口。



      我是誰,為何寫這本書?



      你也許會問:這位叫里昂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的人,到底是誰?他憑什麼說這些話?這問題問得好。我是一位家庭科醫生,持有完整的家庭醫學認證,目前在費城郊區執業。我同時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我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郊區長大,從幼兒園一直念到高三都在公立學校就讀。大學時我到麻省理工學院(MIT)主修生物,之後在賓州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與醫學博士學位。完成三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後,我在馬里蘭州行醫十九年,後來搬到賓州,至今仍以兼職方式看診。



      這本書的許多觀察與故事,都來自我自1989年以來親自處理的十二萬多次門診經驗。這些孩子與家庭來自各種背景,讓我能從「家庭醫生」這個既親密又客觀的位置,觀察到美國社會這幾十年來的深刻轉變。我親眼目睹了美國家庭教育的變化和沉淪。



      從2001年開始,我開始到學校和社區做演講。一開始只在美國境內,後來逐漸擴展到國外。我曾到澳洲、加拿大、英國、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紐西蘭、蘇格蘭、西班牙和瑞士,與當地的老師、家長、學生及研究者面對面交流。2008年7月到2013年6月,我暫停行醫,全職投入訪問工作。至今,我已拜訪全球超過500所學校。



      寫給想做得更好的父母?



      這本書,寫給那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父母。和每一位負責任的醫師一樣,我會先說明證據,再下診斷,最後才提出處方。書中的建議,都是你可以立刻在家實踐的做法,不需額外花費,但能有效幫助孩子發展得更健康。



      我也會分享一些成功的故事,比如珍妮特與比爾•菲利浦斯一家的經驗以及其他類似的家庭。他們走的是逆風之路,但養出了穩健、快樂的孩子。這些故事,加上最新的科學研究,構成本書建議的基礎。我深信:在這個世界裡,讓孩子健康成長是可能的——雖然不簡單,但我們做得到。



      我所觀察到的家庭教育困境,不只出現在美國。在蘇格蘭與紐西蘭,我同樣見到許多父母困惑於自己的角色。他們會問:「我是不是應該當孩子最好的朋友?但如果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又怎麼能跟他說,半夜不能打電動?」



      澳洲雪梨一所私校「Shore中學」的校長蒂莫西·賴特(Timothy Wright)博士曾跟我分享一通電話。一位母親打來問他:「賴特博士,您可以幫我兒子決定哪些電玩能玩、哪些不能嗎?還有玩多久算太久?」他的回答很直接:「不行。那不是校長的責任。」他解釋,這些事應該由父母來決定,而不是轉嫁給學校。



      確實,有些父母角色的迷失,在世界各地都能看見。但也有些問題,是美國特有的,而且尤其嚴重。其中之一,就是接下來我們要深入探討的核心問題:不尊敬文化的蔓延。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