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教,是教養最大的誤解
當父母缺席,
手機與同儕就會接手教養你的孩子
讓孩子做選擇前,先教他判斷
當父母缺席,
手機與同儕就會接手教養你的孩子
讓孩子做選擇前,先教他判斷
*《紐約時報》暢銷榜著作
*AMAZON 4.7顆星
*教養名著《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和《養男育女調不同》作者薩克斯博士最新作品
現代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焦慮、玻璃心、沒耐性?
父母投入這麼多愛與資源,為何孩子反而更失控?
本書直指核心問題——
我們太早放下父母的權威,把教養的責任交給了錯的人:
「手機」、「同儕」、「潮流文化」?
*父母權威的流失
從「說話有分量」到「什麼都要商量」,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無效。
誤會「尊重」,是教養崩壞的第一步
當代父母誤將「尊重」與「放任」劃上等號,錯把「孩子自己決定」當作最好的教養方式。然而,孩子天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與價值觀建立能力。作者指出,真正的教養是「積極的引導」,不是退居第二線的觀望者。本書以大量實例與臨床經驗,破除現代教養迷思,為父母重新劃出清晰的育兒責任範圍。
*外部體系的不當介入
當家庭失去主導地位,外部制度試圖介入,
卻可能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與界線。
如果你不教,網路會教
從TikTok到YouTube,從班上風雲人物到網路迷因,今日的孩子不再以父母為第一學習對象,而是深受演算法與同儕文化主導。薩克斯醫師直言,父母若不積極參與孩子的價值觀養成,就會讓孩子被外部文化定義「何謂重要、何謂成功、何謂快樂」。本書深入分析這場文化接管背後的隱憂與機制,教你如何奪回主導權。
*同儕文化的主導
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
越想被接受,越失去自己。
當父母缺席,同儕就會教你的孩子
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
越想被接受,越失去自己。
在這個演算法主宰價值觀的年代,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比較——
誰穿得潮、誰更受歡迎、誰擁有最多追蹤者。
當父母不再是價值導師,「主流文化」與「網紅KOL」就會取而代之。
而這些價值,往往是短視的、淺層的,甚至違背孩子真正的長遠福祉。
家庭教育三大誤區
*誤區一:擔心「反彈效應」
許多父母誤以為「立規矩」等同「不夠愛」,因此選擇無止境的包容與放任。但無條件的愛,並不代表無條件的放任;真正的愛,是願意承擔不討好孩子的責任。
*誤區二:我怕我的孩子被當成「怪咖」受到排擠
害怕孩子與眾不同,因此過度迎合主流價值,反而讓孩子在追求認同的過程中失去自我,甚至錯過培養自信與判斷力的機會。
*誤區三:想讓孩子「獨立」,卻默許他不禮貌
有些父母認為「放手」就是不干涉,卻忽略了禮貌與尊重是社會化的第一步。真正的獨立,是在理解規範後仍能自主行動,而非對他人漠視無禮。
當教養失序、價值觀混亂、手機搶走了父母的發言權,
父母該如何重新找回正確的家庭教育角色並教育孩子?
美國知名家庭醫師、心理學博士里昂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深刻揭示了當代家庭權威的崩壞,並為困惑的父母提供實用而堅定的指引。
此書不僅是一場警示,更是一個呼喚父母重拾責任,提醒家長「為什麼不能退位」的警言。
薩克斯以醫學實證與全球訪談為基礎,提供清晰可行的建議:
如何讓孩子懂得尊重?
如何培養堅韌與節制?
如何在主流文化之外,為孩子建立有意義的價值體系?
當朋友,不如當方向
教養的本質從不是一味嚴苛或退讓,而是擁有明確價值導向的穩定引導。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選擇,父母該如何堅持原則又不失溫度?本書強調:立場清晰、態度溫和、原則一致,是現代父母不可或缺的三項核心素養。你不必「控制孩子」,而是要做「有方向的領航者」。
真正的選擇,來自判斷力
自主選擇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深度對是非、後果、價值的理解。從孩子挑選學校、社交對象、娛樂內容開始,父母應是「選擇訓練師」,不是把選項全盤交出。本書以實例提醒:把選擇權給得太早,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幫助孩子理解選擇的邏輯,才是教養的關鍵。
界線就是自由的起點
沒有邊界的自由,是溺愛;有規範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長空間。本書深入探討「為何現代孩子情緒脆弱、自律低落」,正是因為界線感的全面崩解。父母若能清楚設定規則、界定行為容許範圍,孩子反而會在這樣的穩定框架中感受到安全、自信與行為一致性。
薩克斯博士這套行動教養指南,教你不用吼罵、不當討好型父母,
也能贏回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一步步重建孩子的節制力、韌性與判斷力,
讓父母成為孩子在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定錨」──
在他迷惘時願意聽你一句話,
在他困惑時知道哪裡有歸屬,
在他選擇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做個有力又有愛的父母,從現在開始。
本書特色
? 醫學與心理學雙重背景作者,提供超過30年門診與親職諮詢的觀察
? 結合美國及全球超過500所學校的親子與教育現場案例
? 不說空泛理論,提出父母馬上可以實踐的具體方法
? 分為「問題篇 × 解方篇」,結構清晰、情境寫實
? 一本真正為父母而寫的、對當代教養現場直面解決的實務指南
推薦者
吳思華? (前教育部部長 / 現任國立政大教育系講座教授)
「在權威失序與價值迷失的時代,《教養的崩壞》為父母點亮一盞明燈,結合理性分析與實務經驗,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教養的本質與責任。」
邢小萍? ( 臺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
這個世界有點亂,但我相信你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不要讓手機與同儕接手教養孩子,聽薩克斯醫生建議:用閱讀、尊重、陪伴來教養出新世代的孩子。
秦夢群?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當代社會多元價值快速變動,教養的本質不再只是權威的展現,而是對話與理解的實踐。面對數位媒體、性別議題、與學業競爭等潮流衝擊,父母需要以關係為本、以價值為導向,並結合媒體教育,才能引導子女共創成長。
張苙雲? (中研院社會所退休研究員)
教養的本質普世皆然,但在實踐層次的確有文化的差異。《教養的崩壞》固然成書於美國社會,然,字裡行間仍能讓讀者對養兒育女應該把握的原則和優次,心領神會而舉一反三。
鄭勝耀?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如果您曾經對孩子的教養產生過「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這會是一本會讓您保持「韌性」(Resilience)與「重新站穩立場」的好書。Sax醫師提醒我們「孩子之所以難以管教,並不是因為他們變壞了,而是父母輕易放棄了當父母的引導角色」,他並以許多實例來檢證親子關係中「權威」、「規範」與「陪伴」之間平衡的重要性!
陳玟樺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副教授
《教養的崩壞》是一本希望之書。它不在問責父母或大人們的迷茫,而是遞來重建或調適親子或師生關係的指南。Leonard Sax醫師用科學實證與父親的初心明證:教養的終極目標,是能培育出能在風浪中穩舵的成人—他們懂得謙卑,乃因明白自身之有限(第十章),敢於負責是因經歷過被信任之重量(第八章)。這本書,能成為台灣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可靠的羅盤,此也無庸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