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翻開歷史界前輩貝大?(David Bellis)的《老照港古:香江華洋舊事相中尋》,指尖拂過那些相片邊角,恍惚間維多利亞港的風便穿透紙背吹來。
三十五年前匆匆途經香港的他,這片土地從此楔入他的生命,來自英國威爾斯的異鄉人,成為了香港歷史的考據者,將多年收藏及研究付梓成書。儘管來自異域,但比更多本地人都更熟悉香港,帶?獨特的視角,懷抱?探尋根源的渴望,瞇眼細看歷史。
逾三萬五千幀收藏影像之中精選相片,時間跨度是1880 年至1960 年代,帶領我們穿越時光,回到昨日的香港。他的案頭沒有魔杖,唯有縝密的放大鏡般,猶如歷史偵探一樣,在他眼中,照片絕非平面的圖像,而是一個多維的、充滿線索的謎題現場。
存續與消失,皆為時光流轉的鐵證。顯影之物,是時光的佐證,在千篇一律的維港風景裏,他敏銳捕捉城市的輪廓,某棟建築的建造年份,某交通工具的型號和塗裝;即使細微如團體服飾上的徽飾、唐樓柱子上的一張電影海報、生產於某限定年份的相紙、郵政的戳記、衣?服飾的時尚流變,都是時間的線索;隱去之跡,亦為無聲證言,缺席亦是歷史的關鍵注釋,成為推斷年代的負空間,梳理出時間的脈絡;翻檢相片的紙背乾坤,在字裏行間尋真章,以推敲年份。
他甚至將目光投向科學細節——照片中建築物投射的陰影角度、長度,依據太陽運行的規律與地理方位,推算出快門按下的季節時辰。這已不僅是考據,而是將歷史瞬間重新錨定於浩瀚宇宙之中。
在學時已深受貝大?先生創立的Gwulo 網站滋養,歷史同好們在此切磋琢磨,共用文獻,交叉印證。一張照片的懸案,往往在眾人智慧的碰撞中,於浩渺的報章檔案、政府紀錄裏尋得解答。十多年來的深耕細作,歷史於此,不再是冰冷的故紙堆,而是帶有溫度的延續。
作為後學,能獲此殊榮為前輩這本心血之作的中文譯本撰寫序言,與有榮焉。前輩以異邦之身,懷赤子之心,窮半生之力,重組香港歷史。先生對真相鍥而不捨的追尋,對分享毫無保留的熱忱,吾願能實踐及延續以照片記錄我城,上下而求索。
是為序。
林曉敏
「香港遺美」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