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本自序
老實說,當初從未想過這本《香港道路探索》在事隔六年之後,竟然能夠推出第三次修訂本。回首最初撰寫此書之時,自己大學尚未畢業。出書單純是為了記錄對道路設計的觀察,以及對路牌改善的見解。意想不到的是,書中提出的一些建議其後竟逐一實現。
例如在二零一九年的初版及第二版中,提及引入啡色路牌、以及檢討《道路使用者守則》內的過時交通標誌。結果出版不足一年便「成功爭取」,包括海洋公園設立首塊啡色路牌,以及《道路使用者守則》推出修訂版,解決學習駕駛者「學舊牌,睇新牌」的問題。在二零二一年的增訂本中,又進一步指出《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中的路牌排版問題。沒想到在二零二二年底, 運輸署大幅修訂手冊中的路牌設計指引,亦一一改善了路牌設計問題(當然還有進步的空間)。當刻心中確有幾分欣慰,同時亦笑言本書似乎已完成其歷史任務。
自初版面世以來已有六年, 直至去年獲編輯告知第四版經已全數售罄,希望可以藉此機會推出新版,而期間亦有不少讀者詢問再版事宜。當時內心有過一點猶豫,畢竟書中資料已略過時,是否應就此告一段落?不過當時有位朋友說:「本書就好似《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的簡易版,還帶點故事成分,其實都幾值得繼續推出新修訂版。」
對比運輸署的設計指引,本書的重點在於從身邊的交通標誌、設施出發,帶讀者理解背後的規劃邏輯及歷史演變。香港道路百多年來,曾出現不少有趣的事物,惟歷史記載並不完整,散見於各種零碎紀錄。此書正正就是嘗試將這些歷史碎片按時序串連起來,讓讀者用第二個角度去觀察香港的道路設計。
此書過去六年,現在回望某些插圖確實略為粗糙,尤其是一些路牌畫法、路口畫?等,實在有不少改善空間,因此本次修訂亦重新繪製大量插圖。
本書能順利面世,多得非凡出版的大力協助。在此特別感謝初版及第二版編輯Sheelagh、增訂本編輯 Carman、三次修訂本編輯 Frankie的寬容和耐心、以及設計師明志精美設計。
邱益彰@道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