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人工智慧正全面改寫你的生活、職涯與競爭力

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人工智慧正全面改寫你的生活、職涯與競爭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41972
傑洛米?卡恩
戴榕儀
寶鼎
2025年9月04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641972
  • 叢書系列:視野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7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視野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2025 AI元年

    AI技術開始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帶來效率提升、大量創新

    錯過這一波

    你我都可能會被AI淘汰!



      在AI迅速發展、滲透生活每個角落的時代,我們不只是迎來技術革命,更面對價值與選擇的重整。本書以「副駕駛」為比喻,深入淺出剖析AI如何改變工作模式、思維習慣、民主制度與經濟結構,幫助我們掌握機會、看清危機、做出選擇。



      作者傑洛米?卡恩預測,未來五年內AI將徹底顛覆各行各業,從教育、醫療到出版創作都將被重塑。知識工作者將與AI助手共事,孩子能獲得個人化學習,醫療更精準實惠,創作更具效率與可能。生成式AI延伸了人類的才能與創造力,令人充滿期待。



      然而,AI的光明潛力背後也隱藏深層風險。若缺乏設計與監管,AI將擴大貧富差距、壓低薪資,甚至削弱民主與批判思考力。我們不僅要問AI能做什麼,更該反思「哪些事應該由人來做?」—因為這關乎未來的我們如何生存與共同前進。



    本書特色



      1.全面剖析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只談技術,更談人性與制度

      全書共有13章從不同面向探討AI如何改變工作、民主、經濟、道德與日常生活,不僅說明技術機制,也強調人類如何因應與選擇,是一本兼顧「科技理解」與「社會批判」的AI通識書。



      2.以實際生活場景與比喻,幫助非專業讀者理解抽象概念

      書中從「副駕駛」比喻人機協作、「資料顯微鏡」形容科學應用,到討論社群、創作、工作與經濟等真實場景,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降低科技門檻,拉近讀者與AI的距離。



      3.直面風險與倫理挑戰,呼籲人類保持思考與主導權

      本書不避談AI所帶來的「X風險」、同溫層、思考力退化等嚴肅議題,強調在快速發展的科技潮流中,我們更需要問:「哪些事應該由人來做?」是一部兼具警示與建設性。



    名人推薦



      林昕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蔡淑玲|Coding魔法學院 創辦人

      劉榮樺|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財富》雜誌記者卡恩在他精采的首部著作中闡述AI如何可能改變藝術、教育和工作場所……在保持樂觀與謹慎之間取得平衡的同時,卡恩提出一條有助於利用AI潛力的路線圖,同時應對其潛在風險。最終這是對AI如何改變社會的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評估。—《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為《財富》雜誌的科技報導者,卡恩在AI的討論中帶來了大量的專業知識。—《柯克斯評閱》(Kirkus Reviews)



      在這本聰明、深思熟慮且啟發性的書中,傑洛米?卡恩揭示了AI將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無數方式,無論是好是壞;重要的是,他還提供馴服其陰暗面的方法。《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一書可謂是傑作。—喬?諾切拉(Joe Nocera),《所有魔鬼都在這裡》(All the Devils Are Here)和《大失敗》(The Big Fail)的共同作者



      以權威與清晰的語言寫成,《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無疑是迄今為止對AI的風險與承諾進行的最佳探討。—艾胥黎?范斯(Ashlee Vance),《太空商業時代》(When the Heavens Went on Sale)和《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的作者



      對於AI急劇加速的適時而緊迫的探討,以及這項新技術如何改善我們的社會或徹底顛覆它的所有方式。—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紐約時報》暢銷書《什麼都能賣!》(The Everything Store)和《貝佐斯傳》(Amazon Unbound)的作者



      這是對AI發展的精彩歷史,對其對人類的益處和嚴重危險的全面檢視,以及對我們未來應如何行動的某種宣言,《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是必讀之作。這本書讓人難以放下。—貝絲妮?麥克琳(Bethany McLean),《房間裡最聰明的傢伙》(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所有魔鬼都在這裡》(All the Devils Are Here)和《大失敗》(The Big Fail)?

    ?


     





    前言 AI燈泡亮起的瞬間

    ?

    第一章 幕後魔法師


    圖靈測試:AI原罪

    建構圖靈的智力機器

    ELIZA效應

    神經網路捲土重來

    深度學習起飛

    全力衝刺拚智慧

    轉換器模型

    AI成品真能符合期待?

    AI的代價

    站在時代轉捩點上

    ?

    第二章 腦海中的聲音

    喪失心智的嚴重性

    原創性被抹滅

    幫你還是害你

    寫作即思考

    道德技能退化危機

    守住大腦與靈魂

    ?

    第三章 陪我聊天

    話語療癒術

    數位降靈會

    不是獨自一人,卻經常感到孤獨?

    AI諮商師?人在心不在

    與AI共舞:終極同溫層

    ?

    第四章 全民自動駕駛

    小甜甜布蘭妮測試

    學徒制再起

    人人都是中階經理

    生化人工作團隊

    AI導師

    角色扮演

    設計方式很重要

    飛行計畫:航空業的啟示

    給人類一個解釋

    ?

    第五章 產業支柱

    資料優勢

    個人化產品宣傳

    非結構化資料革命

    我們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

    捕捉內隱知識

    贏家獨大

    智財資料新時代

    出版業翻出新頁

    大型科技公司更壯大

    ?

    第六章 富到極點,反而變窮?

    歷史的啟示

    輔助而不取代

    逃脫圖靈陷阱

    生產力爆發在即

    UBER效應一部曲:薪資萎縮

    UBER效應二部曲:消除收入不平等

    重返恩格斯停滯期

    國家財富變化

    引導企業走出圖靈陷阱

    加強集體協商能力

    擴大社會安全網

    輔助或取代,決定權在人類手中

    ?

    第七章 亞里斯多德放口袋

    勇敢規劃新課綱

    教師新寵

    不離不棄的專屬家教

    弭平數位落差

    全球教室

    克服AI語言障礙

    ?

    第八章 藝術與技巧

    奧特曼方程式

    打破框架

    但,這真的算藝術嗎?

    人類與AI攜手創作

    影音創作無所不在

    愛與竊盜

    不合理使用

    樹立網路疆界

    走向半人馬藝術

    ?

    第九章 資料顯微鏡

    生命的皺摺

    科學研究工具

    假設退場

    藥物研發趕上思考速度

    個人化醫療

    不是人人適用

    用AI散播恐怖

    ?

    第十章 雷聲大雨點小

    AI來救援?

    AI不是萬靈丹

    庫梅定律瓦解

    有水喝不得

    挖礦污染環境,無塵室也不乾淨

    好壞雙面刃

    ?

    第十一章 信任炸彈

    如果你請得起人類……

    不公平的正義

    不平的機會

    放大偏見

    小偷與駭客福音

    AI鬥AI

    謊言洪水

    數位浮水印

    草根行銷肥料

    ?

    第十二章 用機器的速度打仗

    救命的代價

    附帶損害的責任歸屬

    道德淪喪

    緩和戰爭或加劇戰況?

    外交與風險

    進步可嘉,還須努力

    死亡之手

    新世代強權之爭

    ?

    第十三章 全人類熄燈

    對齊失敗

    獎勵機制搞砸

    狡詐難測

    憲法式AI

    捕捉人類意圖

    更大、更強、更安全?

    守護人類安全

    ?

    結語 邁向超能力未來

    ?

    謝誌

    參考資料





    前言



    AI燈泡亮起的瞬間




      看過卡通人物靈光乍現時,頭頂突然亮起燈泡的畫面嗎?在那瞬間,原本深藏在意識中某個暗黑角落的點子從無形變成有形,彷彿觸手可及。這種豁然開朗的時刻有可能降臨在個人身上,也可能發生於整個社會,使大眾突然感受到舊時代與新世紀的分野。假設有某項技術,結合了不需專業知識就能使用的裝置或軟體,使一般人對未來產生全新的觀點,就可以說是燈泡亮起的瞬間。



      燈泡本身的發明,就曾在全人類的頭頂發出亮光。1879年12月31日,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在他紐澤西州門羅公園(Menlo Park)的實驗室裡按下開關,那顆白熾燈泡就此照亮了美麗新世界:一個由電力驅動,不必再完全仰賴天然氣和蒸汽的世界。為了搶先將電力商業化,大西洋兩岸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已競爭了近十年。但他們的許多發明都相當深奧,屬於技術複雜的工業裝置;燈泡則不一樣——這是每個人都看得見、摸得到,而且能夠瞭解的發明。



      過去三十年來,數位科技使人類經歷許多燈泡亮起的時刻:在網頁瀏覽器出現前,其實就已經有網際網路,但要到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於1994年推出後,網路時代才真正降臨;MP3播放器在iPod於2001年問世前,就已經存在,但並沒有掀起數位音樂革命;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並不是史上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但在那之前,並沒有手機專用的應用程式。2022年11月30日,AI世界的燈泡也點亮了:就在那天,OpenAI發表了ChatGPT。



      身為記者的我,從2016年就開始報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也見證這項技術持續進步。AI一直是企業領袖和科技專家之間的熱門話題,但在ChatGPT出現前,從未真正成為大眾的焦點。我自己一直密切關注AI,知道這方面的技術是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所以ChatGPT亮相時,我以為又像之前一樣只是小有提升,因為乍看之下,ChatGPT好像與OpenAI近一年前推出的AI模型Instruct GPT沒有太大差異。Instruct GPT是OpenAI對大型語言模型GPT-3的重要改良,我曾寫過相關文章。與GPT-3相比,Instruct GPT更容易用文字指令控制(也就是所謂的「提示」),也比較不會產生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或其他惡性內容,還能完成許多自然語言工作,像是翻譯、文字摘要、寫程式等等,但卻幾乎沒有引發任何討論。



      所以ChatGPT推出時,我沒想到大家會如此驚訝,但這項產品會引起那麼大的旋風,並不是沒有道理。軟體介面(譬如谷歌的搜尋列)是我們與科技互動的媒介,所以介面的設計很重要,就好像福特T型車(Model T)不能只有內燃機加上幾顆輪子,也必須要有外觀上的設計。OpenAI打造出簡單的聊天機器人介面,因此一炮而紅。看到這樣的創新,我頭頂上彷彿也亮起了一顆燈泡。



      過去十年間,AI進步侷限在很狹小的領域內。在ChatGPT之前,我報導過的許多AI成功案例,都是軟體在比賽中擊敗人類,譬如谷歌的尖端AI技術實驗室DeepMind就開發出AlphaGo,在2016年3月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Lee Sedol)。這是電腦科學界的重大成就:圍棋是一種古老比賽,棋局可能的排列組合非常多,演算法無法像下西洋棋那樣,用暴力計算法(brute calculation)來分析每一種可能,而是必須根據過去的比賽經驗,按照機率決定怎麼下最好。但棋局畢竟只是比賽,雖然可以用來訓練我們希望AI精通的技巧,但本質上仍然相當簡化且抽象,不如真實生活那麼複雜。圍棋盤上只有黑與白,而且雙方都能看見每一顆棋子的位置。



      DeepMind之後展示了一個AI系統,能在《星海爭霸 II》(StarCraft II)中擊敗最強的人類玩家。這個電玩遊戲十分複雜,當中的虛擬世界也更能反映現實世界的混亂。後來開發ChatGPT的AI研究公司OpenAI,也打造出在遊戲《Dota 2》中打敗人類的AI隊伍。但這些成就並未讓燈泡亮起,因為瞭解《星海爭霸 II》和《Dota 2》的人太少,而且AI系統即使摸透了這兩款遊戲,背後的技術仍無法直接應用於真實生活。



      在ChatGPT出現之前,AI總是在幕後運作,使常見的產品功能成為可能,例如推薦電影、在社群媒體上標記照片中的人等等。這些AI模型很厲害,但並不是通用技術,多數人也不認為採用這類模型就可以叫AI產品。以前我如果提議報導這種非通用領域的AI發展,有時會很難打動編輯,現在回想起來,我不怪他們,畢竟這種AI和電影裡演的劇情,似乎差了十萬八千里:像是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邪惡AI哈兒(HAL 9000)、《星艦奇航記》(Star Trek)的善良電腦,以及2013電影《她》(Her)片中迷人的數位助理。



      到了2018年,情況開始改變。在AI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大型語言模型開始快速進步,ChatGPT就是採用這種技術。相關研究發展證明,AI模型如果夠大,那只要訓練模型預測句子中的字詞,就可以完成各種工作,從翻譯、摘要到回答問題都不例外。在那之前,上述的這三件事都需要不同的AI系統來執行,所以在AI世界裡,這樣的突破可是非同小可,我也曾為彭博社(Bloomberg)和《財富》(Fortune)雜誌撰文,探討這可能對企業界造成哪些深遠的影響。其實在當時,AI已應用在軟體後端,只是還未包裝成一般大眾容易使用的形式,所以多數人並無法想像全球即將發生的巨變,就連許多專家也不例外。有個專有名詞叫「特斯勒效應」(The Tesler Effect),指的就是容易輕視AI進步的態度,因為電腦科學家賴瑞.特斯勒(Larry Tesler)曾戲謔地說:「AI的定義,就是現在還辦不到的事。」他說人類往往會把既有的成果看作理所當然,而且一旦AI能夠做到某件事,我們就會把那項技能從「智慧」的定義中刪除,認定所謂的「智慧」是一種隨時變動的性質,必須集結人類的各項能力才能實現,軟體則永遠無法企及。



      ChatGPT問世後,AI終於克服了特斯勒效應,甚至前進到更高境界。大家突然意識到AI真的已經降臨,還能跟人對話,而且回應得自信又清楚,只不過內容不一定正確就是了。你可以請AI根據冰箱裡的食材提供食譜,也能用AI做會議摘要——用一般文體或寫成一首詩都行!你可以尋求AI的想法和意見,用來加強商業模式或向老闆要求加薪;AI還能替你製作網站,或替你寫出客製化軟體來控管並分析資料。如果搭配其他生成式AI模型,還幾乎能替你產出任何圖像,只要你知道怎麼描述,系統就生得出來。



      當今的AI形象已類似《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奇航記》中的電腦,大眾對這項技術的態度也瞬間從冷淡變成驚訝。這代表什麼?AI會導向怎樣的未來?人類還有未來嗎?的確有些相關言論令人十分恐懼,某些甚至是來自站在AI最前線的高階主管與研究人員:有人說AI可能會取代全球三億個工作,也有人說ChatGPT就像「口袋裡的核彈」,已在大眾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引爆,將會摧毀教育與信任,甚至使民主蕩然無存。OpenAI的共同創辦人兼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有一句著名的警告:要是不小心使用,AI可能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句點」。



      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回答ChatGPT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在研究時很訝異地發現,我們現在的許多顧慮以及AI革命引起的道德恐慌,在印刷機、電視和網際網路等早期技術問世時,當時的大眾也曾經歷過。對於AI的某些恐懼可追溯到電腦時代的開端,某些則是到了比較後期,才隨著網路、GPS、社群媒體和手機的出現而產生。研究人類如何共同應對早期創新帶來的挑戰,可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不僅是要跟上改變,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維持不該變的部分。某些社會趨勢其實是由早期技術先帶動後,才繼續由現在的AI加速、延伸,有時甚至是加劇。以社交孤立和對媒體的不信任為例,AI可能是使當前的情況更加惡化,並不一定是造成新的問題。



      不過,AI和上述的這些早期創新有三個關鍵差異。第一,AI比我們過去接觸的大部分科技都更通用,與電話、汽車、甚至是飛機相比,反而比較像是書寫、金屬冶煉或電力的發明。有幾位AI思想家曾表示,這可能是人類「須要發明的最後一項技術」,因為AI有潛力幫我們創造未來可能需要的所有技術,也有潛力影響社會的每一個面向。



      第二,AI的進步及採用速度,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技術。ChatGPT推出一個月內就累積了一億名使用者,原本成長速度居所有消費性軟體產品之冠的Facebook,也花了將近四年半才達到這個里程碑。對AI技術的投資隨之暴增,在《財富》雜誌的全球500大企業中,超過一半都計畫在未來幾年導入類似ChatGPT的AI。



      之所以強調這一切發生的速度有多快,是因為這代表人類更沒有時間適應AI正在形塑的新世界,更沒有時間思考AI的影響、該如何監管這項技術,也更沒有時間行動了。最後不管怎麼做,可能都已太遲,AI可能都已造成傷害,只是嚴重程度的問題而已。



      最後,AI比先前的技術都更直搗人類的認知核心: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人類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擁有智慧與創造力。當年,全世界的勞工終究輸給了蒸汽鑽,人類的勞動力也跟著貶值,但不管怎麼說,人在體力方面本來就不是頂尖。我們早就知道許多動物跑得比人快、而且能爬得更高、游得更快、力氣也更大,可是沒有哪個物種思考力比我們強。其實微處理器和先前幾代的軟體,已經有某些認知能力可與人類相比,而且運算速度與準確率遠遠勝過我們,執行機械式程序也更快、更精準,但寫出那些機械式步驟的,終究是人類。換言之,電腦並未挑戰到我們的智力核心,也就是推理能力、用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想法與情感的創意表達力,結果AI卻一次挑戰了幾乎全部。就是因為AI如此深奧,我們才會感到如此不安,對於這項技術既著迷又恐懼。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可能從地球最聰明物種的寶座跌落,而且或許不久後就會發生。



      各位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點頭暈,但其實在AI帶動的未來,還是有許多事值得期待。如果我們能以正確方式設計軟體,並實施適當的政策,AI就能為全人類帶來超能力,譬如減輕日常事務的負擔,讓人以更聰明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等。這項技術將帶來前所未見的生產力提升,加速經濟成長;有些老師和家長擔心AI會摧毀教育,但事實恰好相反:有了AI以後,每個人反而都能有個如影隨形的私人家教;AI能幫助人類拓展科學和醫學上的可能,提供全新療法和更個人化的醫療,還有助瞭解化學和生物學,甚至是人類自己的歷史和史前時代;在監控地球狀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也很有幫助,更能加強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對某些人來說,AI還能時時提供陪伴,有機會緩解孤獨,幫助社交有困難的族群改善人際技巧;若以正確方式使用,AI甚至能鞏固民主。



      但我們眼前也潛伏著重大危機,如果做出錯誤的選擇,AI將會使個人和整體社會弱化:我們的社交技巧可能會萎縮,在職場上也可能喪失權力與動力,非但無法主導機器,還成為機器的奴隸;政府如果沒能實施適當的管控,社會不平等會更嚴重,權力也將更加集中;AI合成內容大量出現,可能會使信任蕩然無存,並摧毀本來就已搖搖欲墜的民主結構;AI消耗的電力,則可能使我們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白費;這項技術還可能用於製造生化武器,使更多平民和士兵在戰爭中喪命,落入錯誤的人手中,甚至可能成為恐怖主義的幫兇。如果讓AI自動處理核武發射決策,世界或許會就此滅絕;未來的超級人工智慧甚至可能對人類物種構成威脅。



      關於AI帶來的影響,社會上有許多討論,像是「AI將消滅民主,甚至是整個世界」這種論調,但在本書中,我們也會探討一些相對沒那麼受關注的議題,主要包括AI對人類心智與想法的威脅,以及為何不該讓AI的認知進步削弱自己的思考力;另一個很少有人討論的風險在於AI可能會使人類在做決策時,不再以同理心為最高原則;最後,AI還可能加劇社會既有的種族和階級分裂問題。



      不過請各位保持樂觀,在書中,我也會列舉一些常被忽視的契機:AI雖有可能加劇不平等,但同樣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成為中產階級;能協助更多人打造事業、成為創業家;能激發豐富的創意與文化,也能協助人類學習,拓展個人與全體社會的知識。



      在這本探索AI的作品中,我會先簡述這方面的歷史,解釋人類是如何走到新時代的關口;接著會審視AI對社群關係、工作、企業與整體經濟的影響,再說明AI將如何翻轉藝術、文化、科學與醫學;我們將探討在人類努力促進永續、面臨民主危機之際,AI扮演怎樣的複雜角色,如果不限制此技術在武器方面的應用,又會有怎樣的風險;最後,我們也會一起思考AI造成人類滅絕的可能。



      在上述的所有領域,AI都對真實性和信任造成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以哲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本體論(人類對於存在與現實的信念)和認識論(我們是如何建構這些信念)方面的議題。在AI帶動的未來中,我們應該堅持區分真實與虛假,明辨實物與模擬之間的區別。AI擅長模仿,模仿我們的理解、寫作、思考與創意,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仍無法真正變成模仿對象,而且大概一直都會是這樣。AI可補足、拓展人類的重要特質,但各位也不應該被誤導,認為模型可以取代我們。大家必須記住,AI的超能力是強化人類天賦,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的存在。



      在本書中,我希望能為讀者點亮未來的AI超能力之路,但這條路並不寬闊,我們必須小心前行,謹慎地建構AI模型,更重要的是,也要審慎地與AI互動。



      說到底,要如何利用AI取決於我們自己。即使有些事在公共領域不常討論到,不常成為選戰或法說會的焦點,我們仍須團結做出對整體社會最有利的決定。唯有小心決策,才能運用AI來拓展人類最強的技能,而非取而代之。政府與企業的政策及規定,會大幅影響AI所造成的衝擊,我在書中也會舉一些例子說明。



      AI模型本身的能力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與這類的軟體互動。要想處理得當,不能只聽打造出強大AI的企業怎麼說,也必須參考研究專家在人機互動和人類認知偏見方面的洞見。



      人類勢必得和AI成為隊友,不能只是負責檢查軟體的產出;也必須堅持過程的重要性,不能光看結果。要實踐這些理想,關鍵在於同理心,也就是人類因為擁有類似生命經驗而對他人產生的理解,這是我們身而為人最珍貴且長久的禮物,也是人性道德的基石,更是AI不太可能發展出的特質。我們不能太急著利用AI的技術效率,因而忘了同理心對人類文明有多重要,畢竟這是最人性化的特質。時時把同理心當做北極星一般的指引並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就能成功掌握人工智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