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美國!」
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
本書是他半個世紀以來思考與行動的結論,也是其對美國權力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凡對「疑美論」心存一絲疑慮者,不可不讀這位美國愛國者的諍言
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諾姆.杭士基,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
本書是他半個世紀以來思考與行動的結論,也是其對美國權力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凡對「疑美論」心存一絲疑慮者,不可不讀這位美國愛國者的諍言
本書是一個即時且全面的導論,對美國毫無節制的權力擴張提出嚴正批判。諾姆.杭士基與奈森.羅賓森在書中回顧美國過去數十年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外交與經濟行動,清楚描繪美國在追求全球霸權地位的過程中,如何在各國製造破壞與混亂,不僅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相反的,它就是問題本身。
兩位作者在本書將對美國的批判,指向「美國理想主義」(American idealism)。什麼是美國理想主義?美國理想主義主張:美國應該追求強大,美國與過去的帝國不同,美國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它在世界上扮演著「世界秩序與自由民主的捍衛者」的角色。相對於其他國家競逐自身的國家利益,美國所促進的是全球的「普世價值」。
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在美國顯然是「跨黨派」的共識。
共和黨籍的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形容美國是一個「肩負使命的國家,而這個使命來自我們最基本的信念。我們無意支配他人,也沒有建立帝國的野心。我們的目標是民主和平」。
民主黨籍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說,美國「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由力量」。
但事實上,美國與其他強權國家並無不同,美國所追逐的仍是其戰略及經濟利益,透過美國理想主義的建構,鞏固其在世界上的單極霸權地位。因此,本書直指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myth)。
本書《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深刻剖析了美國與全球南方的關係、在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衝突中的角色,以及所掀起的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並指出這些戰爭都被塑造為「理想主義」行動。然而,這個理想主義的神話已經造就無數的戰爭災難,現在更將美國推向俄羅斯與中國的衝突,使得人類(包括臺灣)的未來陷入最危險的險境。
關於臺灣問題,本書認為,臺灣可能存在一條通往最終獨立的和平道路,亦即透過維持現狀,直到永久自治在實質上成為既成事實。為此,美國應全力維持和平的現狀,避免採取可能促使北京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行動。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如果臺灣捲入美中權力角逐,這座島嶼將受到最大的傷害。
儘管本書嚴詞批判美國的帝國行徑,卻仍然表明:「美國並沒有特別邪惡,不比其他許多統治大國更壞。」美國只是特別強大,並且深陷於一種危險的虛假神話之中。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所為世界帶來的風險是獨特的,因而必須格外關注,不得不隨時提醒:「小心,美國!」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杭士基致力於揭露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本書正是其論述的集大成之作,內容詳實而犀利,既迫切又發人深省,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入門視角,引領讀者深入理解杭士基長期思考與行動所得出的結論。
雖然杭士基批評美國理想主義,但他卻從來不是一個犬儒主義者。他所批評的是以理想主義之名掩飾追求權力的偽善者,這樣的「理想主義」只是帝國的修辭。杭士基在本書所展現的,正是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對於虛假的理想主義的拒斥。
◎傅大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專文導讀、推薦
◎溫馨提醒:本書內容可能對左膠敏感者造成不適,請斟酌服用。
【本書核心論點】
一、全球南方:一九七○年代,美國支持殘暴不仁的獨裁者皮諾契特奪取政權,推翻智利民選總統阿言德的政府,為的是「以免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效仿智利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以同樣的手法干預了其他全球南方國家的政治,包括:拉丁美洲的英屬蓋亞那、古巴、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阿根廷,亞洲的印尼、東帝汶、越南、寮國、柬埔寨,以及非洲的剛果等等。美國支持殺戮者的歷史,罄竹難書。
二、伊朗、伊拉克與阿富汗:一如伊朗在二戰後巴勒維國王掌政時期,原為美國的盟友,伊拉克的海珊也原本是美國拉攏用以對抗伊朗的夥伴,但後來則成為美國在波斯灣戰爭的對手。「當海珊遵守美國的規則時,美國支持他;當他違抗時,美國反過來對付他。」而後美國於二○○一年入侵阿富汗,造成大量人民傷亡,不僅未消滅塔利班,反而讓塔利班將自己成功塑造為反抗美國的自由戰士。
三、以色列、巴勒斯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往往認為,以色列面對巴勒斯坦人的處境,與「美國開拓者向西部發展」的過程「幾乎雷同」。且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親西方的強大國家,它的強大能夠抑制阿拉伯民族主義,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而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美國長期支持以色列。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以色列的罪行,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與悲劇,美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中國與臺灣:中國確實存在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包括打壓異議人士與對維吾爾族群的迫害。對於臺灣問題,美國應試著從中國的角度思考,舉個類比的例子:如果波多黎各尋求獨立,而中國宣布軍事保護波多黎各,並利用它抗衡美國,那麼美國對波多黎各獨立的態度會變得更支持,還是更反對?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不應將臺灣視為對抗中國的籌碼,否則反而會使臺海成為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
五、俄羅斯與烏克蘭: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場戰爭的責任當然必須歸諸普丁,當烏克蘭人請求援助以抵抗俄羅斯時,烏克蘭應當獲得支持。然而,美國應該自問:美國政策如何影響戰爭的走向?如果俄羅斯在冷戰後被納入歐洲的安全架構,或是美國曾要求俄烏雙方遵守《新明斯克協議》,那麼烏克蘭人民或許能免於這場殘酷的戰爭。忽視外交手段只會讓戰爭持續拖延,最終對誰都沒有好處──除了美國的軍火業。
六、核威脅與氣候災難:核武與氣候災難是人類現今面臨的兩大生存威脅。然而,核武的控制權卻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隨時能決定數億人的生死,核武的存在必然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氣候危機的成因是西方國家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提升生活水準,讓利益集中於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卻讓全球其他人共同承擔災難性的代價。人類如何避免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取決於凡有行動能力者,如何行動。
好評推薦
?「若要對我們置身的世界有更多的理解,答案只有一個:讀諾姆.杭士基的作品。」──《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
?「要瞭解美國帝國那段沾滿鮮血的歷史,本書是必讀之作。毫無疑問,杭士基和羅賓森真正履行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揭露真相、戳破謊言。」──《國家》(The Nation)雜誌
?「杭士基的觀點已被事實證明無誤……。杭士基和羅賓森揭露的虛偽紀錄令人警醒,也極具說服力。任何心胸開放的讀者,在真正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後,都難以再相信美國領導人為其強硬行徑所宣稱的那些正當理由。」──史蒂芬.華特(Stephen Walt),《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羅賓森和杭士基以平實、甚至純真的語言,講述了一段關於美國侵略與不道德行徑的全面敘事……。對於正開始關心政治議題的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寶貴的教材……。杭士基一向擅長把複雜的地緣政治行動轉化為最基本的互惠與平等關係;這本書從整體論點論證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時,始終採取支配、暴力與壓迫的立場……。這是一本入門書,值得在讀畢後不時翻閱參考。」──《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精彩絕倫……,如同一堂認識杭士基的入門課。」──山姆.賽德(Sam Seder),《多數派報告》(The Majority Report)節目
?「犀利、辛辣而誠實……,在美國充斥虛偽、謊言與掩飾的荒野中,杭士基始終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少數的理性之聲,他是我最敬重的美國愛國英雄之一……。羅賓森同樣是一位說真話的人。」──《新罕布夏州公報》(New Hampshire Gazette)
?「這是對杭士基思想最清楚易懂、最有條理的介紹。他的優點在這本書中展現無遺:文筆極為清晰,諷刺犀利尖銳……。對於那些還不瞭解他所揭露內容的讀者,那些在美國主流媒體與學校中幾乎不會被討論的事實,閱讀杭士基的作品將會讓人大開眼界。」──《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
?「極具價值……,杭士基一次又一次指出,美國經常拒絕接受自己要求其他國家遵守的行為約束,而這種雙重標準總是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進步》(The Progressive)雜誌
?「文筆流暢,研究詳盡……《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是杭士基經典觀點在二○二四年的重新詮釋……。杭士基與羅賓森對美國帝國主義所構成的威脅發出極為嚴峻的警告,而他們明確有力的行動呼籲,更不容忽視。」──北美拉丁美洲事務協會(NACLA.org)
?「這是一篇對美國外交干預背後的意識型態及其全球強權地位的強而有力批判,也是一場深入探討的論述,揭露美國傲慢地推行『散播民主』政策,不僅威脅全球和平的脆弱平衡,也進一步加劇地球環境的惡化。適合閱讀對象:杭士基的擁護者、政策專家,以及任何對美國魯莽行徑抱持疑問的讀者。」──《百萬》(The Millions)
?「辛辣犀利……,在最後一章中,作者對上層與下層階級之間的分析洞察入微,深入揭露當前全球菁英如何從毀滅環境的化石燃料中獲利。全書內容引人深思,提供豐富的思考素材。」──《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書)出版時機再適合不過。杭士基一生直言不諱地批判美國帝國主義,這次把焦點放在支持帝國擴張的種種神話,尤其是將『散播民主』(無論手段)當作純粹善行的觀念。問題在於,那些在密室裡自以為睿智正義的權貴,往往才是對世界造成最大傷害的人。」──《文學中心》(Literary Hub)
?「註解詳細、研究紮實……是一本非常引人入勝的書。《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完全契合九十六歲的杭士基長年以來在政治行動上倡導的理念。這本書在他身體欠安、即將迎來九十七歲生日(十二月七日)之前問世,使其格外重要且具有深遠意義。」──《金字塔報》(Al-Ah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