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14447
約瑟夫•萊希霍夫
鐘寶珍
日出出版
2025年9月01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6267714447
  • 叢書系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tter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概論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

    收錄多幅精緻手繪插圖,細膩描繪熱帶雨林的萬千風貌,

    獻給所有自然愛好者的理想禮物書!



    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圖像之間穿梭,

    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

    感受其繁複精巧的生態系統與脆弱,

    理解它為何在維繫地球生物多樣性中扮演關鍵角色,

    一同思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挽救與守護。



      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



      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毀大半。



      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



      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



      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



      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



    本書特色



      ◎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勝。



      ◎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

    ?


     





    前言:亞馬遜在燃燒

    導論:一條鬱鬱蔥蔥的綠帶



    第一篇 豐富多樣的熱帶生命

    一、是綠色樂園?還是綠色地獄?

    二、熱帶雨林初印象

    中美洲熱帶雨林

    三、無以倫比的生物多樣性

    四、物種多樣性的地理學

    亞馬遜流域——森林與水

    五、稀罕的美洲虎、常見的甲蟲及絕種的樹懶

    六、雨林裡的巨人與侏儒

    大西洋森林——巴西的海岸雨林

    七、為何蜂鳥如此之小,而天堂鳥如此之美

    雨林中的島山

    八、各地的熱帶雨林

    九、熱帶雨林如何自我更新

    十、森林與伐林開墾

    亞馬遜的森林破壞——馬托格羅索州

    十一、森林的基本特徵

    剛果雨林

    十二、樹的本質

    十三、貧瘠的雨林土壤

    維龍加山脈

    十四、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

    十五、人類在雨林中的生活

    聚落發展的壓力——剛果

    十六、火之行星——焚林墾地與生物多樣性



    第二篇 消失中的雨林

    一、? ? 人與森林

    印度叢林

    二、? ? 熱帶雨林破壞的開始

    熱帶島嶼

    三、熱帶栽培業經濟的基礎

    四、橡膠熱潮之後

    東南亞的島嶼世界

    五、熱帶林材

    六、吃掉雨林的牛

    七、大豆的勝利凱歌

    八、「綠色能源」簡史

    伐林墾地——婆羅洲

    九、棕櫚油的關鍵角色

    十、雨林裡的侵占者

    十一、有毒的黃金

    十二、人畜共通病與其他傳染病

    天堂鳥之島



    第三篇 留下熱帶森林

    一、買下森林

    二、華盛頓物種保護公約

    大熊貓的小世界

    三、債務免除與直接支付

    四、自然旅遊能達成什麼?



    小結:因為我們需要森林

    謝辭

    文獻導引

    雨林研究及保護雨林組織





    前言



    亞馬遜在燃燒




      亞馬遜在燃燒。而且燒得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猛烈。已經有好幾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付之一炬,僅僅二○二○年八月,從衛星航照圖上數得到的起火點就超過一萬處,比去年同時期要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二○二○年夏天,這樣的消息是少數能突破新冠肺炎報導重圍的議題──這場當時正肆虐人類的大瘟疫,幾乎占據了所有版面,連氣候暖化與Fridays for Future運動,此時都淪為配角。在新冠病毒開始擴散前,它們一直都是熱門環境議題。



      每年北半球夏天的這個時節,地球就會化身為一顆著火的星球。因為南半球此時是冬天,在很大程度上是乾季,沒有傾盆大雨來澆熄那些為墾地焚林而施放的火苗。於是大火可以長驅直入地吞噬森林或掃蕩莽原,不斷擴大範圍。而巴西那位在政治上充滿爭議性的總統,就是利用此時藉機鼓動,或至少默許這種摧毀地表尚存最大雨林的行動。至於那些因此燒得一發不可收拾的大火,則被視為是可接受的附帶損害。



      一如數十年來的慣例,放這些火的目的,是要把雨林變成可用之地。它們可以變成養牛的草地,種大豆的耕地,或是讓那些沒田產的貧農幾年之內有塊地可忙,免得他們沒事又要惹出政治麻煩。至於這對全球氣候會有什麼後果?這點大可讓那些歐洲人去操心。可惜那些歐洲人也沒採取什麼會產生作用的行動;而且在此同時,美國甚至有位講究國家本位主義的總統,認為一切有關氣候變遷的討論都是廢話,因為這只會製造開銷並帶來損失,完全無益於美國。



      至於那些南方國家的論點則是:「歐洲人──尤其是總妄想要改進世界的德國人──撙節能源所獲得的成果,中國一年的經濟成長就抵銷掉了。所以為什麼不也來主張『巴西優先』?巴西的人口正在成長,總人口超過兩億也有段時間,而既然事關自己的進步與發展,為什麼得聽那些想改善世界的他人的話?況且這也關係到整個南美洲──尤其是所有熱帶國家──的福祉。他們早就正式脫離那些殖民宗主國的管束,再也不願意讓人剝奪自己的主權。而那些新殖民主義者,假借熱帶雨林的無可取代性,以及那據說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之名,說穿了只是要中飽私囊,利用雨林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我們這些在各方面都極需急起直追的熱帶國家,卻應該為他們保留我們的森林!」



      在巴西,很多人的看法差不多就是這樣。也因此在二○二○這一年,巴西毀掉了大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雨林。他們說,這是為了巴西。不過是為了巴西的誰?而歐洲人呢?我們一面控訴哀嘆著飽受摧殘、瀕危的雨林,一面卻很樂意購買巴西與其鄰國在那些曾經是雨林的土地上所生產的東西。進出口貿易適用另一種道德標準,支配它的是金錢、利益以及政治謀算。而我們可以如何扭轉這種情勢,全都寫在這本書裡。



    導論



    一條鬱鬱蔥蔥的綠帶




      我們的藍色星球繫著一條綠色腰帶。它從太空中看起來隱隱閃著微光,就掛在赤道通過大陸與島嶼冒出海面的地方。這條寬窄不一、顏色墨綠的腰帶,是由熱帶雨林所組成的森林帶──或許該說「曾經」組成,因為這條綠帶如今不僅大幅縮水,還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伐林墾地早已鯨吞蠶食著它,它在某些地區甚至已完全消失。因此這條綠帶現在從太空中看去,簡直就像正飽受害蟲肆虐。熱帶雨林的面積,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已被摧毀一半有餘,其濫墾濫伐的規模之大,完全超乎人所能想像。然而偏偏在我們的時代,焚林墾地還繼續在吞噬著倖存的雨林,儘管這些森林對人類以及對全球生態有多麼重要,早已眾所皆知,卻還是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作為,能遏止這種破壞。



      雖然就面積而言,北方針葉林(泰卡林)更加廣大,但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遠比它豐富,生長也繁茂快速許多。因為這裡既沒有北方針葉林帶冬天的酷寒,也沒有熱帶或副熱帶莽原區的苦旱來限制樹木生長。拜位居赤道兩側的熱帶區之賜,這裡降雨規模之驚人,完全足以在歐洲這種氣候較溫和的緯度帶釀成巨大洪災。年雨量兩千五百公釐不過是基本值,大部分地區要遠高於此;在最極端的例子裡,甚至可超過一萬公釐。對第一次經歷這種陣仗的人來說,那簡直就像整個天空都要跟傾盆而下的雨水一起坍塌。全世界最大的河流,亦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便源自熱帶雨林,僅僅是從這條河注入南大西洋的水量,就占了全球河川總流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年平均流量為每秒二十萬立方公尺,而非洲的剛果河則以每秒約四萬立方公尺居次;萊茵河為每秒兩千立方公尺,也就是亞馬遜河的百分之一及剛果河的二十分之一。不過這兩條大河在流域內所匯集的水量到底有多驚人,這些數字還是只約略提供了一些輪廓。



      森林與水,確實決定了熱帶雨林的自然特徵,但把雨從海洋帶進來的風也很重要,它們是維繫水循環的熱帶風系的一部分。水汽經由雲層被帶到陸地,然後又從河川回到海洋。一個大致呈水陸兩棲性的世界,在雨林裡形成了,它看起來非常古老原始,也確實完全如此。因為即使全球氣候不斷反覆震盪,讓這些熱帶森林的面積時而萎縮時而擴大,在漫長的地球時間裡,它們還是一直保有森林帶的形式,直到這時代的人開始大規模將它們破壞。而這種破壞所帶來的後果,要遠比砍伐非熱帶地區的森林嚴重。



      這本書所要寫的就是這些熱帶森林,有關它們如何被破壞,這對人類與自然帶來那些影響,以及熱帶雨林還有哪些東西能夠被保存。事實會證明,我們這些所謂第一世界的人,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歐洲殖民主義對熱帶地區的剝削,是十八與十九世紀雨林破壞的開始,而且直到至今仍未消停,只是以其他方式來進行。其中最具關鍵性者,就是我們對「綠色能源」的迷思以及我們所飼養的牲口。這些正在吞噬著熱帶森林,因為清除後的林地,正是要用來種植飼料作物與油棕。我們過度養殖牲口,遠超過本身農地生產之所能負荷,而這正透過破壞熱帶森林,多方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假如我們依然不重視經濟型態對熱帶會產生哪些作用,即使德國或歐盟境內真正達成「氣候中和」,對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也沒多大用處。如果不停止這種掠奪式開發,我們將如何經由熱帶劇烈改變氣候,又將失去多少生物多樣性,是本書的兩個核心主題。至於第三個主題,則是希望能呈現熱帶世界的獨一無二性,並闡述保存它們的可行辦法。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它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環境,這裡生命之多樣繁茂,遠遠超過所有其他區域。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的地球新時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世(Anthropozan),並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開始。這個稱號只表明人類對地球已經變成一種災難,破壞力堪比巨大彗星的撞擊。然而身為罪魁禍首,每個人所造的罪孽卻大不相同。事實上是少數人為了致富,行為根本與寄生蟲無異,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得承擔其後果。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識與見解,而是對破壞勢力的合理管控。我們能夠、也必須對這些勢力設定底線並及時制止,為了全人類與自然的福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