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縱然已經步出校園多年,至今卻還始終記得,第一次在學校社會學課堂上,捧起《社會學》課本的心情。
對於當時初入校園,從未接觸過社會學的校園新鮮人而言,社會學帶給筆者的,無疑是一場思想上的震撼教育。
性別、階級、貧富差距;教育、文化以及弱勢族群。社會學這個學門不斷的引導我們思索,各種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之社會概念、現象背後的深意。而在老師的指導之下,課堂上一次次的陳述、辯論以及反思(省)的「辯證」過程,也持續的挑戰了筆者對於各種既有概念的認知,並最終使筆者學會不斷的調整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以及位置。
還記得有一次在課堂當中,老師對我們說道:「『努力就會成功』,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基本精神。而也因為『成功』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那麼的誘人,因此『努力』也就變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努力就會成功嗎?反過來說,成功的人都是透過努力獲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嗎?如果是的話,那麼『富二代』現象又是如何出現的呢?而一個比別人努力的人,又一定會比一個不那麼努力的人成功嗎?答案很顯然不是這樣的。」
「對於社會研究者們來說,並不會擅自說,努力就『一定會』或『一定不會』成功。這種推論跟論述都太迅速也太武斷;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先去找到在這個社會中,得以促使一個人『成功』的機制是什麼。如一個人很有知識、一個人在社會上很有關係、一個人有好的身家背景等;然後再去探討個人的『努力』與這些條件之間的關係。」
「於是我們發現一個努力的人『有可能』會成功,那是因為他的努力可能可以提升某一些社會條件,如專業知識而獲取成功;但一個努力的人也可能無法成功,那或許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有人擁有的其他社會條件,如家世背景,是他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
「所以,談過這樣的討論,我們就可以理解,其實隱藏在『努力』跟『成功』這兩個概念之間,其實還存有很多我們未必清楚,或是發掘的機制或是結構,而在這些機制跟結構被釐清之前,其實我們根本也無法說明,努力跟成功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因此,社會研究者的任務,就是找到這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機制與結構(我後來才知道,這些機制與結構,即為涂爾幹所稱之「社會事實」),並試圖對於社會問題以及現象進行解釋與修正。」
雖然時間已經過了很久,但我對於老師在課堂上的這番話仍記憶猶新。而這段話也構成了我對於社會學科最初也最重要的理解。
「在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眼中,並不存在有任何理所當然的事。」批判、思索與反思,是理解、解構、再建構社會結構的關鍵鑰匙。然而,批判並非意味著可以「毫無根據」的對於現況或是特定概念完全否定。社會學(Sociology)據其名稱既帶有「科學」(Ology即帶有科學以及真實之意),其論述以及研究即應有本有據。因此本書在撰寫時,十分重視資料的考證以及援引。尤其涉及到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等「社會學三大家」的理論以及觀點時,亦皆特別注重應從原典呈現。以避免在撰寫時對前人的觀點產生誤解。除此之外,由於部分書籍的中譯本於臺灣較難購得(有些書籍在臺灣已成絕版狀態),筆者亦曾特赴對岸購書,以求引用內容的完備。
社會學不但是筆者於社會科學領域學習的起點,亦為筆者日後持續於各領域觀察、學習、研究的關鍵基礎。而本書力求以「白話好理解」的「讀本」形式呈現,也是為了感念當時老師於課堂上始終使用「白話好理解」的方式讓我們得以親近、學習社會學這門廣博的學科。也希望此種寫作方式,可以幫助更多的同學親近、喜歡社會學,並在考試當中獲得亮眼的成績。
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對我的養育以及照顧,感謝出版社以及編輯蕙如真得非常非常辛苦的校訂以及協助!
最後,當然要感謝筆者的社會學啟蒙老師!感謝您過去在筆者求學期間的教導,獲益良多!還記得,當年快要畢業時,在操場上偶遇老師,跟老師報告我即將要去台大念研究所的事情。當時老師簡單的幾句關心,學生至今未忘。也只想告訴老師,赴台大念書以及研究所畢業之後的日子,學生都過得很好。而對於社會學的喜愛以及熱忱,也從未間斷。而且老師,您知道作為一個公職補習班老師,取名「韋伯(樂)」,需要多大的勇氣嘛!我們抱持著這份勇氣繼續加油的!也希望您身體健康,一切安好!
韋伯•韋樂 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