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的不是童話,而是你對痛苦的理解
?
在日漸躁動、語言失序的時代,《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以近似童話、卻又幽暗詭奇的筆觸,建構一個能安置破碎靈魂的幻想空間。作者阿米(許耀雲)不僅塑造了一群特殊的角色,更創造了一種療癒的觀看方式——她讓讀者得以在幻覺與現實之間,與自己的痛苦對話,在幻想的縫隙中,重新找到安放情緒的可能。
?
一、對童年的幽暗致敬,也為童年的傷口貼上創意的繃帶
?
本書開篇〈活小孩〉即以細膩的筆法呈現莎兒的童年世界:孤單、自閉、對成人世界的恐懼與不理解。她透過與洋娃娃莉莉、幻想角色嘎瑪女巫、仙女崔麗,以及青蛙男孩的對話,一點一滴重建內在秩序,像是自我修補過程的演練。而這些幻想中的朋友,不僅是莎兒情緒的承載體,更是她面對現實恐懼的心理轉譯。
?
書中最打動人的句子之一是:「思念可以讓莉莉成為永恆。」這是一種極其純粹的信念——當現實逼人放棄記憶、忘記陪伴、丟棄心愛之物時,《藝術班底》卻鼓勵我們用創作來延續愛與記憶。莎兒透過不斷畫畫,延長莉莉的生命,也延長了自己仍舊相信「愛存在」的權利。
?
二、每一個幻想角色,都是情緒的替身
?
嘎瑪女巫與仙女崔麗不只是奇幻角色,更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心理支持的渴望具象化。當醫生 Dr.牆試圖用現實語言否定一切幻想時,莎兒內心的防線逐步潰解。而這本書最療癒之處,就是從不急著要求孩子「恢復正常」,而是誠實地承認:每個人都需要幽微的幻想空間,來包容現實的不圓滿。
?
而青蛙男孩與他的娃娃「約翰布朗」,則象徵另一種微妙的連結——一種超越死亡的友誼。即使青蛙男孩是幽靈,即使烤餅乾奶奶只是廢墟中的瘋婆子,莎兒仍選擇相信:那些她曾經感受到的陪伴和溫暖,不該被否認為虛構。這樣的設定,對於曾經經歷親人離世、情感疏離、創傷失落的讀者,具有極大的撫慰作用。
?
三、失落的娃娃與夢境,療癒了我們不被理解的部分
?
在《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中,娃娃不只是玩具,而是承載情緒記憶的媒介——她們會說話、會唱歌、會在夢中重現過往場景。讀者從莎兒尋找莉莉的旅程中,不斷被提醒:「夢不是虛幻,而是理解自我最深的入口。」
?
書中最動人的夢境之一是莉莉在鐵道上跳舞,反覆唱著:
?
「快樂的時光過得真快
風又要把我們吹的散開
我只能站在妳的夢之外
明天一直來
我卻不在妳的未來」
這不只是告別,更是將記憶中的愛人化作「可被安置」的意象,使人學會以溫柔的方式放手。
?
四、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情緒的出口
《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在療癒方面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條讓情緒得以流動的道路。不是強迫自己勇敢、堅強,而是允許自己懷舊、害怕、悲傷甚至逃避;不是要你斬斷所有虛構,而是承認:那些虛構的東西,曾經真實地安慰過我。
?
當莎兒最終答應服藥,幻想的朋友們一一離去,但莉莉最後對她唱的歌,仍在耳邊餘音繚繞:
?
「妳的真愛不假
我的真心無價
我們成為童話
妳是我的家
我仍是妳的娃娃
陪妳到天涯」
這段歌詞不只是莉莉的訣別,也是阿米對每一位讀者的溫柔叮嚀:即便你長大、即便你被迫遺忘,曾經安慰你的存在,依然留在你的心中,化為力量。
?
本書特色
?
《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不是一本兒童故事書,它是一把進入情感幽谷的鑰匙。對於曾經在情緒風暴中尋找出路的你我,它提供了一個選擇:相信內在那個童年自己,依然可以用畫筆、夢境、故事,拯救失語的靈魂。
?
這是一本寫給靈魂的書。不是告訴你怎麼「痊癒」,而是陪你一起走過不安與黑暗,然後,在記憶與幻覺交界處,悄悄地告訴你:
?
你一直都被理解了。你一直,都沒有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