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財經作家�綠角
就跟許多投資人一樣,《不選股,我才賺到錢》的作者也曾想要短期致富。他認為自己的研究會帶來正確預測。於是在2010年放空美國股市。
當時美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衰退的陰霾,股市卻已經從2009年2月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大漲80%。當時許多投資人士稱之為「無基之彈」。認為很快就會修正,甚至大跌。
作者放空之後,市場持續大漲,讓他幾乎賠光本金。
為什麼投資人做了功課,努力研究,反而害自己嚴重虧損?
我們常看到長期股市統計數字,譬如台灣股市以加權股價指數計算,自1970年初到2024年底,有207倍的獲利。美國股市同期則有267倍的獲利。
既然市場有那麼好的報酬,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在股市投資卻是很難賺到錢、虧損,甚至還輸光身家?
我們自己害的。
我們常做出對自身有害的投資行為,卻還以為是拿到更好績效的方法。書中有個絕佳比喻,譬如你看到一個人每天晚上坐上沙發看兩小時的影片,同時享用手上的零食與汽水。他說自己正在打造更健康的體態。你一定會笑出來。
但投資時,很多人在做類似的事。
哪些事情呢?
首先,過度關注市場消息。
我們總覺得,投資要知道當下市場狀況。於是很多人就持續關注市場消息。
你會看到很多負面消息。
市場上漲,就會有專家跟你講,要小心已經漲太多了。市場下跌,就會警告你,這只是開始,後面還有更可怕的。
整天看這些,你還會想投資嗎?這會造成你大多時間都留在場外。沒有參與市場,怎會有報酬?
另外有些報導會跟你解釋,為何這支股票近期上漲,為何市場最近下跌。這些文章看來分析到位,言之成理。實則非常有害。這會讓投資人誤以為這些漲跌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然後進一步想,我只要事先分析這些會造成漲跌的因素,就能掌握未來走勢。
這是錯誤推論。在事情發生後,當然很容易找到理由。但要預測未來,絕非想像中簡單。
要能長期參與市場,需要忽略這些報導。
投資人第二個自我傷害的行為,就是不斷追求短期高報酬。
譬如找到下一個半年漲100%的股票。或是想要在低點進場,假如市場在進場之後反彈,就能一年賺二、三十趴。
這就像參加馬拉松。跑到10公里時,你突然加速,奮力跑到集團最前面。這有什麼意義嗎?
對於大多跑者來說,這個舉動的後果是讓你在之後跑得很累,甚至無法完賽。
投資重要的是長期成果。20年、30年,整段期間的成果。而不是中間取得幾次短期亮眼報酬,但其它大多時段成果很差。
維持長期觀點才能看清投資之路。
最後一個常見迷思,就是以為拿到平均報酬,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很一般、很普通的投資人。
很多人認為,投資需要傑出成果。所以當然不能投資只會取得平均報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要主動選股,要積極進出市場。
這個想法錯誤的地方在於,長期、幾十年下來,假如每一年都能拿到平均報酬,你不是一個平均的投資人而已,而是投資贏家。
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拿到的最高報酬。試圖增進報酬的舉動,譬如主動選股,擇時進出,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回憶,在2010年做空股市時,假如有人跟他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努力研究市場,怎麼可能會是錯的呢?
一個錯誤的觀念與投資方式,在投資人知道那是錯的之前,他都會覺得那是對的。
除非學習到新的觀點與知識,人不易看出自身錯誤。
還好,人有理性與智慧,可以改變,可以進步。拿起這本書,閱讀作者的精采論點與剖析,你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充分參與市場,得到你該得到的報酬。
前言
1萬美元的慘痛教訓
「你似乎沒有太在意手上這件事。」我終於開口打斷福爾摩斯。
「還沒有資料,」他回答道。「在掌握所有證據之前就開始推理是極大的錯誤,這會影響判斷。」──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福爾摩斯探案集》
我不是投資人。人們總是對我說,你應該讓錢為你工作。我決定自己來工作,讓錢去休息。──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喜劇演員
堆滿床頭櫃的書籍,隨時可能在我熟睡時砸在我的頭上,但我的心思卻飄到了別處──我快要發財了。
當時我33歲,住在洛杉磯銀湖區,這是一個充滿波西米亞風情的時尚社區,坐落在美國西岸這座龐大都市的一隅。我深信股市即將崩盤。
那是2010年,美國經濟正處於自由落體狀態。我們正經歷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華爾街上,數百名大銀行與投資公司的員工剛剛走出辦公大樓,雙眼茫然,手裡抱著裝滿私人物品的紙箱。在我住的社區,數十個空置的商業店面掛著「出售」或「出租」的告示。可以感覺得到美國的衰落,似乎無窮無盡。
經歷了一場暴跌之後,美國股市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內強勢反彈了60%。許多觀察家認為,這波反彈毫無意義,真正更深層次的崩盤即將到來。
當時我剛讀完幾本關於金融危機的書,包括麥可.路易斯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和葛瑞格里.祖克曼的《史上最偉大交易》(The Greatest Trade Ever,無中譯)。這些書介紹精明的投資人如何預見美國房市泡沫的破裂,並提前布局,從中大賺一筆。我對這些固執己見的投資人深感著迷。在市場繁榮時,他們被同業譏笑;當市場崩盤後,他們卻搖身一變,成為洞察世局的先知。
這一次,我決定,我要當那個先知。
我剛剛在蒙特婁轉手賣掉一間公寓,賺了1萬美元。
我決定把這筆錢投資在一個簡單的想法上:華爾街會崩盤。
為了下注,我買進「賣權」(put options)。這是一種金融產品,當標的股票價格下跌時,賣權的價值就會上升。為此,我開設了一個允許交易芝加哥證券交易所選擇權的證券戶。
我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只能透過閱讀那些與我持相同觀點,認為市場會崩盤的作者和部落客來學習。我打算在市場開始朝著對我有利的方向發展時,陸續投入更多資金。我投入了所有精力與決心,因為我相信自己看到了別人不願看到的事實。
從第一天起,我就開始虧損。
每次登入證券戶,我的心跳都會暫停──我的1萬美元逐漸縮水,每次都少掉幾百美元。股市不僅沒有崩盤,反而還在繼續上漲!
但我不想輕易放棄。爬山哪有不受傷的。
幾個月後,結果已經顯而易見:我徹底失敗了。當我認輸賣出時,我手中的選擇權只剩下幾百美元的價值。如果說投資股市是一場考試,那麼當我拿到改過的考卷時,上面赫然印著一個大大的紅色「零分」。
我不知道1萬美元對你來說算不算一筆大數目。但我記得,這麼快就失去這筆錢的感覺並不愉快,甚至到現在想起。
至今我仍無法完全解釋那件事,但我沒有選擇就此遠離金融市場,反而決定弄清楚它是如何運作。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花了數千小時閱讀與金融和投資相關的書籍。我有幸採訪我們這個時代最知名的一些投資人和財經作家,包括莫尼許.帕布萊(Mohnish Pabrai)、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安德魯.哈勒姆(Andrew Hallam)、彼得.艾德尼(Peter Adeney,知名部落客,以「金錢鬍子先生」Mr. Money Mustache的筆名聞名)等許多人。我深入研究市場的歷史,學習大多數投資人犯過的錯誤,以及那些經過驗證、有效的長期投資方法。我仔細研讀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約翰.柏格(John Bogle)等公認歷史上最偉大投資人的生平與著作。當我忙著下注股市末日即將來臨的時候,巴菲特和蒙格則是像進入糖果店的小孩,雙手抓滿了股票……。
我了解到,自己為了快速致富,犯下了所有與投資獲利相反的錯誤,而這些規則已經在股市運作了400多年。
我了解到,股市既不是賭場,也不是一場試膽遊戲或詭計。幾個世代以來,想要快速賺大錢的人最終都落得跟我一樣的下場──鼻青臉腫。
我也發現,這個我曾以為冷漠無情的世界,其實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角色、起伏跌宕的財富,以及人類所有情感的極致展現,這些情緒因為財務收益的誘惑而被放大了10倍,金錢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烈的迷幻劑之一。
在經歷了這場非常丟臉的挫敗兩年後,我又開始投資了。這一次,我沒有後悔。
從那之後我學到了一件事:所有投資人都曾犯過錯誤。就算是巴菲特也承認,在他20歲出頭,對市場還不夠了解時,曾經做過一筆糟糕的投資,導致他損失了20%的資金。
那20%的損失,現在可能價值數十億美元。他曾風趣地說:「算是個相當大的錯誤。」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在成為優秀的投資人之前,眼睜睜看著數千美元蒸發。(如果你已經虧損了,真是遺憾!有些教訓的確比其他的更痛。)
學習這些教訓
我第一本以法語出版的書《富豪不是你想的那樣》(Les Millionnaires ne sont pas ceux que vous croyez,無中譯),其中的核心論點是:財富並不來自於加薪的希望或年底的大筆獎金,也不來自於追求某個特殊的投資機會。財富來自於我們如何運用手上現有的錢──就在今天、此刻所做出的選擇。
這本書出版後,我舉辦過一系列的講座。在每場演講結束後,我都會花30到40分鐘,與前來聽我說話的觀眾交流。
我原本以為,大家會問我關於那些受訪富豪的生活細節,或是要求我解釋書中所引用的統計數據。但是沒有人問這些問題。
舉手發言的人,全都想知道如何投資股市。
在結束這些演講回家後,我對這些交流感到欣慰。但同時也感到有些飄飄然。因為某種程度上,人們可能因為我而開始投資了。
這感覺就像是我訴說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國度,結果成功說服了一群人背起行囊、穿上登山靴,準備啟程。我知道他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我也知道,在這條路上,他們將會遇到困難、疑惑,甚至恐懼,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而且每天仍持續經歷著。
這些想法促使我寫下這本書。
當談論投資時,我發現這個話題充滿了迷思、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令人不安的信念:金錢總是吸引著各種可疑的策略。
現在西方國家有愈來愈多的人投入股市,但我發現,許多投資人都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我們聽著朋友或同事談論他們的績效有多好,然後疑惑為何自己的投資似乎停滯不前。我們應該買進那些更具話題性的公司股票嗎?換一個財務顧問或投資組合經理人?尋找某個特別的人,一個能夠發掘出那些會大幅升值股票的投資高手?這本書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投資本身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整個金融業卻極力將它複雜化,以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所以我要在書中分享一些重要的教訓,這樣你們就不必犯下我曾犯過的錯誤,來換取到這些經驗。
──尼古拉.貝胡貝(Nicolas Ber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