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有關正念的理論。當時國外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正念對抑鬱症以及某些慢性疾病有積極的治療效果。正念源於禪修。我很好奇,心理學有這麼多流派,西方的學者為甚麼還要從遙遠而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去尋求治療方法?正念有甚麼特別之處?它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於是我從《抑鬱症的內觀認知療法》這本書開始,去了解有關正念的理論,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我發現即使自己沒患過抑鬱症,這些理論和練習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改變了我觀察自我的角度,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活在當下。於是我想進一步學習,試圖對「正念」進行溯源。
我開始關注抑鬱,是在大學畢業後,那時我的好友正在經歷抑鬱。她試圖通過書籍去了解抑鬱,卻因為有關的圖書都比較枯燥、難懂而放棄。她說:「心理學的書好像是為專家準備的,可我不想做學術研究,我只想簡單地知道自己怎麼了,該怎麼辦。」
她的話讓我有所觸動。在我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可能受小時候喜歡童話、連環圖的影響,有時我腦中會自動浮現一些畫面,或者我會為理解某一個理論,給自己編一段小故事。於是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像畫連環圖一樣,來闡述有關抑鬱的內容?
在一次跟林良華老師的聊天過程中,我跟他描述了我腦中的畫面,他肯定了它們可以形成一本書的想法。於是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
這本書從構思到完結,經歷了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故,我感受到內在的痛苦。於是,我開始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自己——把自己作為實驗和深入觀察的對象,試圖更細膩、更真實地去還原內心的感受。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我的體內也有「抑鬱基因」。而伴隨?學習的深入,我更?烈地感覺到,抑鬱是一種人類固有情緒,我們都有患抑鬱症的可能,書中有就此展開說明。
這本書我修改了很多個版本,希望盡我有限的能力,在簡單易讀和專業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我希望能夠說清楚抑鬱的理論,試圖營造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最終此書以漫畫的形式,通過主人公小月的視角,來講述她抑鬱時的感受,以及她對防止抑鬱復發的探尋之路。
本書的主人公名為小月,這是她給自己取的名字,月亮寓意一種美好的狀態,一種遠離抑鬱的幸福生活。她覺得自己是一個追尋月亮的人。
小月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有些悲觀,她常常懷疑,抑鬱是否真的存在不復發的可能?她覺得這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似乎難以企及。
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期待預防抑鬱復發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時非常渴望能夠長久地擁有安寧和幸福。這種期待與渴望推動?她走上防止抑鬱復發的探尋之路。她的原型並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抑鬱群體的一個縮影。本書試圖通過小月的經歷,去再現抑鬱者的心路歷程。
無論是曾經經歷抑鬱,還是正在經歷抑鬱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心有很多相似的疑問。例如:我為甚麼會忍不住往某個方向想?我的本意是解決問題,為甚麼結果卻愈想愈痛苦?為甚麼我在抑鬱時感受不到美好?為甚麼抑鬱時,思維會不受控制?導致抑鬱的思維從何而來?如何讓美好重新進入內心?甚麼力量可以最大程度地消弭抑鬱?我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抑鬱的復發?……
為了更好地解答這些疑問,我對抑鬱症患者關心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提煉、排序,使之更有邏輯、更成體系,以便我能夠清楚闡述抑鬱的機制,即抑鬱復發是甚麼、為甚麼抑鬱會復發以及抑鬱復發時我們該怎麼辦。
為此書中引入了一個老師的角色——覺老師。本書內容,就是通過小月和覺老師的問答來推進的。其中,覺老師的「覺」意為覺知,這是正念理論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文中會進行詳細描述。
為了讓理論更通俗易懂,覺老師會採用比喻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他把我們的內心比作「一條河流」;把思維比作「一條小船」;把意識比作「船長」;把抑鬱比作「河流上的凶獸」;把遠離抑鬱比作「上岸」;他把內心世界發生的事,編成了一個故事。
小月的提問,就好像一個個引子,引出河流上的故事。心理學上稱這種「說故事」的方式為「隱喻」。
這裏要特別說明一點 :思維世界是非常複雜的,以上的各種比喻並不十分準確。但它們的存在可以方便讀者理解。
覺老師在說故事的過程中,還會穿插抑鬱的具體案例。第一,這可以讓讀者能更輕鬆地理解抑鬱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防止抑鬱復發的原理與操作技術等相關知識。第二,這可以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練習,來預防抑鬱的復發。
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抑鬱的人,做這些練習也是有益的。因為這些練習其實是一種對內心的鍛煉,它可以讓我們的內心更堅韌。書中會對其原理進行說明。
但在抑鬱症比較嚴重的時候,這種自我練習是很難起效的,因為在心潮激盪或者極度壓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情緒淹沒。我建議在這種時候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幫助。
最後,我想對書名做一個簡單的解釋。《趕走那頭叫抑鬱的凶獸》中的「趕走」,並不是要將抑鬱完全驅逐出內心,因為抑鬱是沒有辦法被徹底消滅的。這裏的「趕走」指的是一種有距離的共存。或者可以理解為:我們體內都有抑鬱因子,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它盡量不要發展到成為抑鬱症的程度。
這本書能夠完成,要特別感謝林良華老師。從這本書只是一個想法開始,他就和我一起討論書的內容,並提供了很多的參考資料。直到這本書完結,每次修改,他都給予了專業的指導和建議。每次遇到困難,他都予以幫助。也要感謝幫我閱讀初稿的朋友——屠坤麗、俞瑩樺和錢夢霞,感謝她們反饋給我寶貴的修改意見。還要感謝我的親密夥伴程靖,謝謝他一路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