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忽聞布農踏歌聲:一名漢人教師接觸臺灣原住民族的十年生命行旅

忽聞布農踏歌聲:一名漢人教師接觸臺灣原住民族的十年生命行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79622
許明智
游擊文化
2025年10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979622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4.8 x 21 x 1.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sfits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教師隨筆











    「老師,你又不是原住民,為什麼要這麼關心原住民的議題?」



      二○二三年,在臺中與臺北的校園,接連發生「烯環鈉」、「火冒四.○五丈」事件,前者以諧音梗的方式蔑稱原住民,後者則暗諷原住民學生的升學保障政策。在「多元文化」與「全民原教」概念已成為年輕世代必修課的當代,為何教育現場仍屢次出現歧視原住民的事件?



      ?? ? ??? ? ??



      十六歲那年,作者參與部落服務,為布農族孩子設計「我要說好話」教案,希望能透過成語故事吸引學生興趣。然而,現場教師卻直言此教案脫離原住民的生活脈絡,使他首次意識到自身的漢人視角對教學內容所產生的影響。



      此次觸動內心的族群互動經歷,承啟他對於原住民族長達十年的關懷:從大學時期所申請的布農族部落壯遊計畫,到研究所的原住民族文學研究,乃至於畢業後選擇擔任原住民族部落役。在數起校園原住民歧視事件爆發後,他逐漸領悟:再深入的學術探究,若不化為教育的力量,偏見與歧視終將潛伏與流竄於社會。

      

      只不過,身為都市成長的漢人,他總是叩問著自己:該如何以適切立場講授原住民族議題?答案正是「全民原教」——在二○一九年《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後,原住民族教育的對象,便擴及非原住民身分的師生與全體國民。本書記錄下他如何以自身部落經驗與學術所得為基礎,嘗試與年輕學子對話,進而實踐全民原教的歷程。路途上,雖偶有挫折,但他依然相信,教育是改變一切的燃點。



      本書共分五章,描述作者從高一學生,蛻變為高一導師的十年生命行旅,並牽引出關涉當代族群互動的種種反思。各章末則附有「原住民族文學小史」,能與前述的生命史相互交織與呼應:從原住民族的口述傳統,到當代原住民作家關照現實處境與身分認同的漢語書寫,進而展望新生代作家的多元創作視野。此外,本書也並置漢人的原住民書寫脈絡,啟發族群認識、理解與互動的另一途徑,期待能由小歷史推演大歷史的波瀾壯闊,也從大歷史發掘小歷史的峰迴路轉。



    專文推薦



      人與人或族群與族群間真實的相遇,乃是一種相互的給予,讓我們有機會獲得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別人,其實同時也是發現「未知的自己」。——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卑南族,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共同推薦



      Sabi Batu 賴清美(泰雅族,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策展規劃解說員、部落文史工作者)

      王雅萍(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白紫.武賽亞納 Paic?.Usaiyana(鄒族,臺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主任)

      邱韻芳(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劉柳書琴 Qabus Lamilingan(布農族,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推薦序? 從「React」朝向「Response」�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前言? 身體裡的「半島」




    第一章? 最初的歌聲——原聲建中成長營

    初訪東埔部落:是服務,還是學習?

    重返東埔:如何從「教學」中「學習」?

    在部落之外:教育志工歲月

    部落經驗的傳承:服務性社團與服務汙染

    ★原住民族文學小史1:從口述傳統到當代漢語書寫



    第二章? 壯遊的啟程——傾聽布農之聲

    在壯遊開始之前:一次演講的啟發

    十五天的壯遊:田野筆記五部曲

    壯遊後的回眸與復返:我與部落之間的距離

    壯遊的不同可能:充滿文藝與歷史的旅行

    回歸部落,而後再度啟程

    ★原住民族文學小史2:原住民族運動與漢人的原住民書寫



    第三章? 踏查的步伐——原住民族文學研究

    原住民族文學營的緣分:從書寫到自我認識

    原住民族文學的疆界:從文學、紀錄片到電影

    山林踏查與原住民歷史書寫

    踏查遺緒的研究:從當代回望原住民族歷史

    ★原住民族文學小史3:原住民族文學中的時空擴展



    第四章? 原教的萌芽——全民原教社群成立

    臺中一中與臺灣大學的事件:烯環鈉、火冒四.○五丈

    尖石服役歲月:推廣全民原教的基礎

    社群的力量:不同學科與原住民族議題

    ★原住民族文學小史4:都市與新生代原住民作家



    第五章? 原教的紮根——從建國中學到師大附中

    在建國中學的教學歲月:議題融入的嘗試

    關於「都市」與「部落」的N種思考

    山海的距離:原住民族文學選文的各種可能性

    ★原住民族文學小史5:當代的漢人,如何書寫原住民?



    後記? 餘繞十年的歌聲

    附錄






    推薦序



    從「React」朝向「Response」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卑南族,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第一次見到許明智是在「山海文化雜誌社」舉辦的文學營,他和幾位踏著布農族歌聲,來尋找「未知的自我」的同學們混跡在學員當中,格外突顯。山海的文學營為擴大參與族群的範圍,我們總會空出一定比例的人數,歡迎非原住民的朋友參加。創作雖然反映著族群經驗的差異,但文學本身卻是一種召喚,邀請不同時空的人進入彼此的生命世界。的確,文學有它的超越性!後來才知道明智之所以突顯,原來是因為他有備而來。高中時代,「原聲建中成長營」讓他有初訪布農族東埔部落的經驗,之後的志工歲月和部落壯遊,一步一步引領他走進部落,也走進了自己。



      其實人與人或族群與族群間真實的相遇,乃是一種相互的給予,讓我們有機會獲得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別人,其實同時也是發現「未知的自己」。年輕的時候,在一本靈修的書裡,我曾經讀到一篇討論「react」和「response」兩字之間差異的文章。作者指出「react」,是對外部刺激(stimulus)的直接「反應」,感性或情緒的意味較濃,「我」與「他者」的關係是對立的。而「response」,是一種「答覆」,「我」與「他者」產生了「對話」的關係,取得某種內在的連結。作者因而將「response」譯成「響應」,突顯其「共鳴」的意涵。在這樣的字義解析下,作者指出「response」比「react」更具有倫理的向度,因而英文的「responsibility」(責任),乃是一種「響應」(response)的「能力」(ability)。既然是「響應」,它就不會是單方面的事,更不會是一時、濫情或一廂情願的浪漫衝動;它會召喚出一種對「他者」的責任感,在一次又一次的「響應」中,將「我與他者」的關係,轉變成「你與我」的對話關係。



      閱讀明智的《忽聞布農踏歌聲》,就彷彿看到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如何在十年之間從「react」朝向「response」的歷程。記得明智在完成他碩士論文的前夕,我在課堂上問他未來的規劃,並鼓勵他報考博士班。他的答覆非常堅定且明確,他希望先去找到中學教書的工作(他渴望當中學老師),原來,朝向「他者」是他優先的考量,這和許多優秀學生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畢業後,面臨兵役的問題,他想方設法爭取到原住民部落完成他替代役的公民義務。退役後,順利謀得師大附中的教職,這又開啟了他全心投入建立「全民原教社群」的工作。三十多年前,有鑒於教育部長期培育原住民公費師範生的政策,我曾大力鼓動原住民師範畢業生組織起來,在政策和能力許可範圍內,共同推出一些適應原住民地區教育現場需求的課程設計,可惜一直無法達成。後來臺灣雖然有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但原住民族文化如何與主流教育內容交互滲透,產生真正的「你�我」關係,卻仍找不到有效的切入點。三年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山海」編輯《山海閱讀: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讀本》。我力邀明智加入編撰工作。他以自己在中學教書的實際經驗,不但提出了選文該注意的原則,也參與文本解析和讀後問題反省的設計,讓整個讀本的呈現,更能夠回應教育現場的需求。不僅如此,明智還積極結合了認同「全民原教」理念的老師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全民原教社群」平臺: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不同領域的教學科目,大家一起研究、分享教案的設計與教材的蒐集,並注意到學生的吸收、反應及其回饋,為「全民原教」的推動,注入了強而有力的新生活力。許多原住民老師對我說,明智帶動的團隊,讓他們既慚愧又感佩。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明智及其團隊身上,重新找到信心和力量。



      明智還年輕,後面還有很長的路。實踐可以讓我們對學問的追求,能有與自己生命相應的力量,不至於成為象牙塔裡自言自語的獨白。然而實踐也容易讓我們迷失於現實問題的拆解,而喪失了與現實世界的距離感。我個人這一生就是擺盪在此兩者間的失敗者,入世的功業不足,對學術的莊嚴性也未能登堂入室。以明智早熟的心智,一定可以比我走得更寬、更遠、更深,就當它是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吧……。


    二○二五年八月八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