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普遍不會寫作!
普遍沒有閱讀習慣!
如何讓閱讀與寫作這兩樣工具,成為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
?
在臺灣,「閱讀」與「寫作」一直不是「正式課程」,而是「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少了讀寫這堂課,其結果是: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然而,「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也是重要素養與基本能力。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如何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
?
本書介紹美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所推動的讀寫教育改革措施與成效,提供他山之石作為借鏡。內容重點如下:
?讀寫為什麼重要?
?歷年對於讀寫教育的研究有何重要發現?
?「寫得好」一定讀得好,但「讀得好」卻不代表寫得好。
?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強調的「寫作過程」究竟是指什麼?
?一堂成功的閱讀課或寫作課,具備哪些條件?
?讀寫如何幫助進行批判性思考?
?如何進行跨科際的讀寫訓練?
?什麼樣的專業訓練,能幫助教師成功進行讀寫教學?
?全校性的讀寫教育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
?如何合理的評鑑學生的讀寫能力?
?
──?──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中小學校,掀起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首先,上位政策體認讀寫教育的重要並制定政策加以變革;接著,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教師普遍發現自己不會教讀寫;於是,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扮演讀寫教學的後盾與推手,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大規模舉辦「教師訓練教師」的培力工作坊,累積驚人成果:中小學各科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也包括科學、數理教師)紛紛捲起袖子教讀寫。?
? ?
僅在國語文領域談讀寫,已是落伍的思維。培養學生寫作力,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裡的作文、論文,也為了未來能夠寫各種文體,例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應用於生活與職場。培養學生閱讀力,是將閱讀作為學習工具,跨領域多元閱讀、學習。
?
跨領域的讀寫教育已在美國中小學教室進行,這些珍貴經驗,讓臺灣讀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啟發,找到方法,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的讀寫素養。
?
本書特色
?
?這本書是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這本書每一章所探究的主題,都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
?
專家學者推薦
?
徐建國 (衛理女中校長、前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詹志超(延平高中教師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
廖玉蕙? (作家、退休教授)
蔡小楓(前美國北郡中文學校校長)?
葉興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陳佩英(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安儀 (親子作家、作文教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我們?過寫作嗎?我們會?寫作嗎?這是臺灣?育需要的一本書,是每個老師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引領我們思索讀寫教育的定位,也提供了改變的具體做法。值得共讀、深入研討!——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
◎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