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蕭瓊瑞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之地,做為東方美學大系一支的「水墨書畫」,是在17 世紀初葉的明鄭時期正式輸入台灣;在將近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隨著政權的變遷、文化的轉化、族群的融合,乃至外來思潮的拍岸,水墨書畫在台灣形成了人類文明少見的多樣表現與豐碩成果。
本書是依歷史的時間脈絡,分成二十五個章節,梳理這三、四百年間,水墨書畫在台灣一地的各式表現與成就;惟本書並非一部企圖完整記錄、鉅細靡遺的「史料」編成,而是以「變相」的角度切入,著重在各個時代、各個書畫家較具個人特色的作品評述。所謂的「變相」,也就是不同於「時潮」、「傳統」或「學院」的風格。「變」原本不是東方(尤其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準則,中國傳統書畫的學習或創作,講究的是「起、承、轉、合」:筆筆有根源、畫畫有傳承,稍稍作轉變,最後集大成;但西方的思維強調的卻是「正、反、合」:「正」是「傳統」、「合」是「融合」,但重點在「反」,「反」也就是進行正面對決的「變」,而非稍作調整的「轉」。
歷史的撰述,其實就在找尋歷史的「變點」,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早言:歷史的訣竅就在「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西方美術史的撰述,顯然也都在強調所謂的「變相」,能在歷史上出現、傳承,進而產生影響的幾個重要畫派、思潮,在當時的名稱上,就都呈現了反動時潮、不被當時接納的特點,如:「巴洛克」(Baroque)意為「扭曲的珍珠」;「印象派」(Impressionnisme)是當時藝評家對莫內(Oscar-Claude onet, 1840-1926)名作〈日出.印象〉的嘲諷;而「野獸派」(Fauvisme)更是對新一代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盧奧(Georges- Henri Rouault, 1871-1958)、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等人作品的批評。當年的「變相」,都成了日後美術史的主流。
「變相」與否?自然取決於批評家、歷史學家的主觀認定。被本書選擇的書畫家與作品,顯然都是本書作者個人美學認知與品味判準的暫時性結果,絕非歷史的定論,但或可做為未來美術史論或美學建構的參考。
本書在《藝術家》雜誌連載四年有餘,感謝《藝術家》發行人何政廣先生的大力支持,連載期間專欄編輯曾筱如小姐的細心校對、補正,以及書法家杜忠誥先生、鄭宇宏先生、鄭振聰先生等人的協助文字判讀,最後是集結出版時美術史前輩林保堯教授的賜序,以及美編王孝媺小姐的費心。這是本人投身台灣美術史研究,一系列撰述:《台灣美術史綱》、《圖說台灣美術史》、《戰後台灣美術史》、《台灣近代雕塑史》、《台灣抽象藝術史》之後的再一嘗試,或許也是個人這類通史性撰述的最後一本。感謝所有願意提供圖版、資料的藝術家、藝術研究者、公私立美術館及收藏家,也願台灣的美術研究持續進展,成為台灣歷史的美麗與尊嚴。文化永遠無法跳脫政治的影響,但文化終將超越政治,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軸內涵。願與所有的文化工作者共勉。
本書係自2020年7月起開始連載,俟集結出版的2025年6月,正逢《藝術家》雜誌五十週年慶;謹以此書做為獻禮,也祝《藝術家》社運昌隆、長存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