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水墨變相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823491
蕭瓊瑞
藝術家
2025年9月30日
320.00  元
HK$ 288  






ISBN:9789862823491
  • 叢書系列:藝術欣賞、美術論叢、美術行政、畫家專輯
  • 規格:平裝 / 824頁 / 19 x 26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欣賞、美術論叢、美術行政、畫家專輯


  • [ 尚未分類 ]











      水墨書畫從明鄭時期初傳入台灣,歷經數百年的政權更迭、文化交融與現代思潮衝擊,水墨藝術在台灣逐漸發展出獨具一格的多元風貌。本書依歷史脈絡分為二十五個章節,深入剖析近四百年間臺灣水墨書畫的重要轉折與創作特色,不同於傳統以「正統」或「流派」為核心的書寫方式,而是強調「變相」的視角,關注那些不受時潮拘束、突破技法與審美規範的創作實踐。從清代文人畫到當代水墨的多元實驗,作者不僅指出每個時代的風格變異與個人語彙,也回應藝術史中「創新如何成為經典」的根本問題。



      本書作者蕭瓊瑞長年研究臺灣美術發展史,他在《藝術家》雜誌的專欄觀察與評論,可視為對臺灣水墨藝術的一次總體回顧與深度反思,亦為當代美術史建構提供新的觀看途徑與思考起點。全書收錄近兩千張圖片,有助於讀者從豐厚的內容中理解每段歷史的流變,亦期待可做為未來美術史論或美學建構的參考。



    本書特色



      本書集結臺灣美術史研究專家蕭瓊瑞自2020年7月起連載於《藝術家》雜誌的專欄文章,也是作者投身台灣美術史研究並發表一系列撰述後的再一嘗試。本書集結作者歷時四年多來的研究成果,並搭配豐富的圖版,有助於讀者對臺灣水墨藝術的風格變異有更清晰的認識。


     





    004 發行人序|何政廣

    006 推薦序 水墨史詩.台美大河|林保堯

    008 作者序|蕭瓊瑞

    010 序章 閩習、狂野與野逸

    022 第一章 水墨初渡:明鄭書風典範及清初書畫

    032 第二章 狂野氣質:本土書畫家的浮現

    065 第三章 仕宦書畫家與指畫風潮

    082 第四章 流寓書畫家與板橋林家「三先生」

    100 第五章 變局前後的異態風格

    119 第六章 區域性書畫家的興起

    183 第七章 和風南渡

    224 第八章 鼎革後的渡台唐山書畫家

    255 第九章 和漢交融下的本土新貌

    283 第十章 鼎革後出生的新世代書畫家

    330 第十一章 日治時期的漢人傳統畫師

    353 第十二章 戰後中國大陸遷台書畫家(上)

    400 第十三章 戰後中國大陸遷台書畫家(下)

    454 第十四章 戰後水墨書畫的復甦

    488 第十五章 現代水墨的生成

    523 第十六章 從現代到後現代

    545 第十七章 學院教育下的水墨新貌

    579 第十八章 文人造境與寫意

    601 第十九章 鄉野與自然

    622 第二十章 現代水墨的延續

    656 第二十一章 現代書藝的試探與形成

    701 第二十二章 後現代的墨彩新意

    719 第二十三章 新一代文人造境與寫意

    733 第二十四章 多媒材與裝置性的水墨表現

    763 第二十五章 新世代水墨變相

    790 終章 戰後域外拍岸的水墨變相





    作者序



    蕭瓊瑞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之地,做為東方美學大系一支的「水墨書畫」,是在17 世紀初葉的明鄭時期正式輸入台灣;在將近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隨著政權的變遷、文化的轉化、族群的融合,乃至外來思潮的拍岸,水墨書畫在台灣形成了人類文明少見的多樣表現與豐碩成果。



      本書是依歷史的時間脈絡,分成二十五個章節,梳理這三、四百年間,水墨書畫在台灣一地的各式表現與成就;惟本書並非一部企圖完整記錄、鉅細靡遺的「史料」編成,而是以「變相」的角度切入,著重在各個時代、各個書畫家較具個人特色的作品評述。所謂的「變相」,也就是不同於「時潮」、「傳統」或「學院」的風格。「變」原本不是東方(尤其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準則,中國傳統書畫的學習或創作,講究的是「起、承、轉、合」:筆筆有根源、畫畫有傳承,稍稍作轉變,最後集大成;但西方的思維強調的卻是「正、反、合」:「正」是「傳統」、「合」是「融合」,但重點在「反」,「反」也就是進行正面對決的「變」,而非稍作調整的「轉」。



      歷史的撰述,其實就在找尋歷史的「變點」,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早言:歷史的訣竅就在「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西方美術史的撰述,顯然也都在強調所謂的「變相」,能在歷史上出現、傳承,進而產生影響的幾個重要畫派、思潮,在當時的名稱上,就都呈現了反動時潮、不被當時接納的特點,如:「巴洛克」(Baroque)意為「扭曲的珍珠」;「印象派」(Impressionnisme)是當時藝評家對莫內(Oscar-Claude onet, 1840-1926)名作〈日出.印象〉的嘲諷;而「野獸派」(Fauvisme)更是對新一代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盧奧(Georges- Henri Rouault, 1871-1958)、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等人作品的批評。當年的「變相」,都成了日後美術史的主流。



      「變相」與否?自然取決於批評家、歷史學家的主觀認定。被本書選擇的書畫家與作品,顯然都是本書作者個人美學認知與品味判準的暫時性結果,絕非歷史的定論,但或可做為未來美術史論或美學建構的參考。



      本書在《藝術家》雜誌連載四年有餘,感謝《藝術家》發行人何政廣先生的大力支持,連載期間專欄編輯曾筱如小姐的細心校對、補正,以及書法家杜忠誥先生、鄭宇宏先生、鄭振聰先生等人的協助文字判讀,最後是集結出版時美術史前輩林保堯教授的賜序,以及美編王孝媺小姐的費心。這是本人投身台灣美術史研究,一系列撰述:《台灣美術史綱》、《圖說台灣美術史》、《戰後台灣美術史》、《台灣近代雕塑史》、《台灣抽象藝術史》之後的再一嘗試,或許也是個人這類通史性撰述的最後一本。感謝所有願意提供圖版、資料的藝術家、藝術研究者、公私立美術館及收藏家,也願台灣的美術研究持續進展,成為台灣歷史的美麗與尊嚴。文化永遠無法跳脫政治的影響,但文化終將超越政治,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軸內涵。願與所有的文化工作者共勉。



      本書係自2020年7月起開始連載,俟集結出版的2025年6月,正逢《藝術家》雜誌五十週年慶;謹以此書做為獻禮,也祝《藝術家》社運昌隆、長存永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