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2050邁向豐裕之路:當國家建設陷入長期停滯,如何扭轉頹勢,再創繁榮富足新未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476
伊茲拉•克萊因,德瑞克•湯普森
耿大祥
好優文化
2025年9月30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7536476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ew


  • 人文社科 > 政治 > 行政學/公共政策











      《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

       Amazon 4.5顆星超推薦,超過3000則好評肯定

       Amazon總銷售排行榜第4名



      當國家建設長期停滯,如何扭轉頹勢,邁向富足?

      國家富裕的未來,關鍵不在科技,而在如何治理!

      下一代的貧困或豐裕,全憑我們這一代覺醒與魄力!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什麼都在漲,什麼都不夠。房子買不起、電力快不夠、薪水不高、政府辦事總是慢三拍。但奇怪的是,台灣又明明是一個不缺資源、不缺人才的地方。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究竟是誰,拖垮年輕世代的未來?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陷入長久不安的恐慌之中?科技日新月異,但我們又是否真正改變了什麼?



      「上一代政府的政策,卻變成我們這一代建設時的阻礙。」



      《從停滯到蓬勃》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旨在為當代政治提供前行方向。書中指出,當今美國面臨住宅短缺、勞動力不足、基礎建設滯後等多重危機,源於長期以來政府「不作為」的累積、「複雜的流程」、「失去冒險精神」,而非單一事件或敵對人。這些問題並非因反派造成,而是過去為解決? ? ?問題所制定的制度,如今反成新問題的根源。



      作者批判目前的政策體系陷入「看得見問題、卻解決不了問題」的困境,諸多1970年代制定的法規,如今阻礙綠色能源與城市密度發展,使公共專案延宕不前。作者呼籲政黨和政治人物應跨越意識形態分歧:自由派必須面對政府的失能,保守派則需承認某些情境下政府的必要性。他們主張一種能建構未來的「豐裕政治」,取代因恐懼與保守而持續製造匱乏的政治邏輯。



      在全球「匱乏思維」抬頭的當下,本書呼籲回歸進取精神與建設能力,細算美國過往強大的實例,並連結新冠疫苗的成功模式,鼓勵政府與社會重啟大規模、有效率的公共建設。這是一本既回應現實憤怒、又指明建設性方向的著作。



      本書不僅是一場政治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種行動召喚:邀請自由派從防守轉向進攻,從防弊轉向興利。它呼籲我們重拾對未來的想像與執行力,打造一個能源充沛、住宅可負擔、工作有尊嚴、科技為公眾所用的真正富足社會。這是一場為改革而寫的書,也是一場為未來而寫的希望。



    佳評如潮



      ?? ? 「精彩絕倫,對當前問題提出全面的控訴,也指引出一條清晰的前進道路。作者們帶來了一場情緒上的轉變。他們透過描繪那些實際近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充沛的源、更便宜的住房、可負擔的城市、更短的工時,以及讓我們不再需要佔用全球四分之一土地來畜養牲畜的實驗室培育肉。本書激發了希望,拓展了我們的想像力。」——大衛.布魯克斯,《紐約時報》



      ?? ? 「一本極佳的著作,既有力又具說服力,人們可能會想拉攏作者們來領導民主黨。」——法瑞德.札卡利亞,CNN



      ?? ? 「雄心勃勃,作者主張一種『能夠建設的自由主義』,不僅是在住房與綠能領域,也包括人工智慧與藥物開發——這些領域同樣呈現出停滯的模式。他們的目標十分宏大。這套他們稱為『富足議程』的政策組合,在他們看來,提供了一條走出當前困境的道路,一種新的政治秩序。本書態度公允,也清楚意識到為了讓政府重新具備動能,在制度重塑的過程中勢必會伴隨某些取捨。」瓦聯斯.威爾斯,《紐約客》



      ?? ? 「絕對必讀。」——史蒂芬妮.露爾,MSNBC



      ?? ? 「兩名作者是這一代最具智慧的政策導向記者之一,他們跳脫了政治選戰報導的表面競賽,將嚴肅的社會科學融入政治評論之中。他們對於更有效政府的想像,有點像是反向版的失能政府體系:他們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美國,在那裡,審慎且有見識的民選官員能設法拆除政策執行的重重障礙,讓政府得以有效投資在社會中那些尚未發展的角落。」——賽利薩,新共和



      ?? ? 「一本強而有力的政治宣言,它所傳遞的樂觀態度同樣令人信服,甚至帶著一種喜悅。書中的核心訊息傳達得極為有力:自由派應該讓他們想做的事更容易實現。這是一帖對抗藍州頹勢的實幹解方。本書的問世時機可說是恰到好處。」—Slate



      ? ? 「幫助自由派走出自我設限,現在正是時候,該徹底檢視從市政區劃法規,到科學家申請聯邦資助所需填寫的各種文書流程。這對作者組合的首次合作聰明至極,也極具實用價值。這是針對當今重大挑戰所提出的清晰且恰逢其時的觀點。」—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 ? 「精準診斷出美國在實體世界各個領域裡,幾乎什麼都蓋不起來的硬體癱瘓狀態。矽谷的川普支持者常說『是時候開始建設了』,而這裡有幾位有影響力的自由派也全心贊同。這場初露頭角的『富足運動』,正為一場更廣泛的成長導向改革注入順風,而成長派保守人士完全可以也應該與之合作……現代右翼可能不會認同《從停滯到蓬勃? ? ?》中的每一點主張,但這總比左右兩黨共同製造『人為匱乏』的政策要來得強。」——《華盛頓郵報》詹姆斯?佩索庫基斯(James Pethokoukis)



      ?? ? 「給在派系極化時代中動搖的自由派,一本指引之書。作者們是這個領域最擅長吸收並整合跨領域專業知識的頂尖人物,本書也許能讓一蹶不振的民主黨重新學會放眼遠大目標。」——《紐約時報書評》薩繆爾?莫因(Samuel Moyn)



      ?? ? 「一篇犀利、節奏明快的炮火,直指那些左派體制中的病灶,作者們的診斷對了很多,值得一讀。」——《金融時報》



      ?? ? 「埃茲拉?克萊因與德瑞克?湯普森希望你重新騰出空間,去夢想烏托邦。他們主張,現在根本不需要勒緊褲帶——我們早已有足夠的條件,去實現自由派理想中的未來,包括潔淨能源與可負擔住房。他們的書正是用來解釋這一切如何成真。」——《紐約時報》



    專業推薦



      王冠雄|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何志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周錫瑋|前台北縣縣長

      徐爵民|前科技部部長

      陳家聲|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張其祿|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特聘教授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劉復國|政治大學臺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按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

    譯者推薦

    作者說明



    序章:問題不在願景,而在執行

    我們所處的時代,並非真正面臨物質稀缺,而是被制度性選擇所造成的「人為匱乏」。住房短缺、能源轉型遲滯、基礎設施老化,問題並不在於技術落後或資金匱乏,而在於我們選擇了不去建設。氣候危機、住房危機、醫療困境,其根源往往不是能力的缺乏,而是政治與治理體系中根深蒂固的「阻建文化」。



    ●? ? 我們所憧憬的未來

    ●? ? 匱乏是一種選擇

    ●? ? 對於供給側的誤解

    ●? ? 社會不是一塊大餅

    ●? ? 跳脫派系的建設型自由主義

    ●? ? 打造一個富足的社會



    第一章:我們無法建設的國家

    美國城市正面臨「無法成長」的困境。儘管技術進步與人口規模足以支撐高密度發展,分區規範、地方反對聲浪與環保法規卻常常讓建設停滯不前。高房價與高通勤成本的背後,是一套獎勵「維持現狀、反對增長」的制度結構。如果連最基本的住房供應都無法保障,我們又如何實現平等、社會流動與經濟繁榮?



    ●? ? 城市,富足的發展之地

    ●? ? 為何城市比以往更重要

    ●? ? 大分化時代

    ●? ? 草坪標語與自由主義

    ●? ? 加州住房遠低於需求

    ●? ? 1970年代發生了什麼?

    ●? ? 醜陋的美國

    ●? ? 城市的快速擴散



    第二章:制度如何阻礙進步

    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等領域,面臨的困境並非「不知道怎麼做」,而是「做不出來」。冗長的程序、分權導致的協調失靈,以及環保審查的制度性濫用,使得即便是綠色項目也舉步維艱。本章主張推動一種新的「建設型自由主義」:讓公共工程重新擁有正當性、速度與可行性,重啟我們集體建設未來的能力。



    ●? ? 氣候的變遷

    ●? ? 「我們只是把它燒了」

    ●? ? 電氣化,無聲的能源革命

    ●? ? 加州的零速鐵路

    ●? ? 建設的謎團

    ●? ? 富裕的組織化

    ●? ? 納德突擊隊

    ●? ? 自由主義律師問題

    ●? ? 綠色的兩難困境



    第三章:富足的敵人,是制度本身

    治理的問題,往往不在於理念,而在於能力。美國擁有複雜而完整的民主機制,但多數設計都圍繞著否決權——人人都有權說「不」,卻少有人能拍板說「是」。環保法規、公眾參與機制與司法訴訟門檻,原本意在保障權益,如今卻演變為一套「反部署機器」。若治理架構本身不改,就算預算充裕、科技先進,也難以真正推動改變。



    ●? ? 塔哈南社區的例子

    ●? ? 一個虛假的分野

    ●? ? 「百搭貝果式自由主義」的困境

    ●? ? 為公共利益服務,真的不該這麼困難

    ●? ? 會做決定的政府,才是有能力的政府



    第四章:讓科學再次有任務感

    科學正變得越來越難推進。論文導向的學術體系鼓勵保守、排斥風險;科研資助則傾向支持「確定的小成果」,而非「高風險的大突破」。本章主張回歸「任務型科學」——圍繞重大社會目標(如癌症治療、能源轉型、人工智慧)設立國家級研發任務。以阿波羅計畫為典範,集中人才與資源,跨越技術與制度瓶頸,重燃科研的使命感與突破力。



    ●? ? 從鄉村到科學前沿的旅程

    ●? ? 發明政治學

    ●? ? 一針救世界

    ●? ? 卡里科問題與科學的全面減速

    ●? ? 美國創新系統的崛起

    ●? ? 創意工廠

    ●? ? 以實驗測試實驗



    第五章:當國家忘了怎麼蓋東西

    部署,是將創新發明轉化為現實的關鍵能力——然而美國正深陷「部署失敗」的困境。從輸電網、高速鐵路,到太陽能陣列與水利工程,所有基礎建設都被審批流程的迷宮、地方阻力與產業低效所拖累。作者主張重塑國家的「建設能力」:改革繁複的許可程序、整合聯邦主導權限,並大力投資基礎設施產業的人才培育。



    ●? ? 抗生素的新時代

    ●? ? 「靈光乍現」神話的誤區

    ●? ? 把發明轉化到應用

    ●? ? 曲速行動下的進展

    ●? ? 瓶頸偵探-分析專案突破策略

    ●? ? 人工智慧與能源:21世紀的雙引擎驅動

    ●? ? 聚焦是一種抉擇



    結語:邁向富足

    「富足」並非任意的無限增長,而是人人可及的充足、公正與對未來的信心。我們不應屈服於「節制的貧瘠主義」,而應懷抱「具制度想像力的希望主義」。只要我們重新學會如何建設、如何治理、如何創新,並真正將這些能力付諸實踐,就能打造一個更加公平、自由與繁榮的社會。



    ●? ? 政治的本質:衝突與分裂

    ●? ? 岔路口:匱乏還是富足?

    ●? ? 富足正在浮現?

    ●? ? 一副視角,而非一紙議程

    ●? ? 富足與匱乏之爭



    致謝

    注釋

    作者簡介





    推薦序



    政治如何耽誤了國家發展?

    劉復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教授




      這本書的出版,已經引起許多國際上的正面評論與讚賞,現由好優文化公司將譯本出版,分享給讀者對美國發展進入困境的深沈檢討。兩位作者用反省檢視的視角,清楚解析美國由極盛到逐漸衰敗的真正原因,未嘗不是我們在台灣傾心學習歐美自由民主發展路徑下,必須要有的反省,才能走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體制。



      其實,並不是美國的實力和能量已經欠缺或不足,而是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和未能及時跳脫過去匡定下來的政治體制和法治結構限制,這使得近三十餘年來,美國內部深陷民主黨與共和黨意識形態的鬥爭、供給側和需求側主張的競爭、自由市場經濟與政府角色約制的消長變化。右派只看見過去想像的輝煌,左派則只看見當下現實的不公。但是左右兩派都沒有意識到世界已經快速在變化中,傳統的市場規則、全球新氣候能源挑戰浮現、全球供應鏈的掌握者、新科技的操持者,都已經逐漸脫離傳統國際政治的核心圈,各層面新的佼佼者已經脫穎而出。



      以美國為例,真正的問題是透過政治意識型態的光譜,總是讓政治領導菁英們相信真正實踐意識形態應調整作法,或修改前任政府的政策變可以帶來新希望和機會,政黨政治的鬥爭,始終限制了跳脫政治鬥爭框架的可能性,而這更導致政府的施政在有限的框框裡打轉,這應該就是本書點出的今日美國逐漸衰微真正結構性因素:政治耽誤了國家發展!



      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國家社會強盛,都是奠基於有效率的「大政府」,但美國從柯林頓總統時代起便放棄了政府的指導角色,交由私有企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這也導致美國政府長年來不把改善民生問題,解決社會不公的發展作為迫切的政策。因此,美國迄今除了公路建設外,極度欠缺其他重大的交通建設,例如沒有興建高速鐵路和不完備的鐵路服務系統;都市裡住房不足、健康醫療保險制度昂貴、無法改善非法移民與底層的民眾生活條件等等。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不公不義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然這些問題竟然都是政治造成的!



      作者明白點出本書的核心理念很簡單明確,就是:「若要擁有我們期望的未來,我們就必須打造並發明更多我們真正需要的事物!」民主社會向來所醞釀出的政治氛圍就是保障個人自由與利益,欠缺貢獻國家社會集體的建設。所以,常見到許多社會挑戰如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大型公共交通,但在現行的政治環境和法制限制下,個人利益卻輕易阻滯任何可能,政府無法推進任何基礎設施,也導致美國在這方面仍然停留在60年代的建設,趕不上新時代的需求。



      近期間,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就特別提到,美國政府對中國憎恨程度已經到了近乎病態的情形,其原因竟是因為今日的中國太成功了!因為中國的成功發展,讓許多美國政客坐立不安,無法接受一個非西方國家竟然在短時間內科技發展領先並超越的事實。這說明了西方國家逐漸瞭解到中國崛起最可怕的不是其實力快速增長,而是使其成功的整個政治體制的效能。



      這本『邁向豐裕之路』中文版的問世,特別在川普用對等關稅攪動國際社會惶惶之際,回過頭來檢視美國的衰微,提醒我們政治也應該要與時俱進!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