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離異之域:我家的兩岸故事(四)

離異之域:我家的兩岸故事(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4570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李儒林
時報出版
2025年9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4194570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268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eople


  • 人文社科 > 傳記/自傳 > 人物群像











    國共內戰不斷退守 反共部隊流離失所

    翻越國界負隅抵抗 孤軍成國軍最後希望

    緬、泰、寮「金三角」一帶,異域孤軍他們的故事



      他們奮勇抵禦,是國破山河在的意志延續,他們以血肉之軀,在別人的國土換得立足之地;



      他們是最後一批,站在烽火前線的戰士,為的是終能親見,遠方敵陣的戰壕中,升起青天白日光輝的旗幟。且讓我們寫史刻碑,不教他們隨著歲月化骨成灰;且讓我們刻畫忠誠,教曾經如雷霆萬鈞的名字長存。



      異域征途血與淚,只因山河未曾改;若無人問過往事,英魂豈恐更孤哀。曾經他們一路走過霜雪霧露,但腳下卻是漸漸陌生的地土,只剩祖國的名字在夢裡低聲吟喃,每一次的舉目遠望,都是歸不得的家鄉。如今他們靜默成一段,沒人聽得見的歷史篇章。只能從書頁翻動的頃刻間,隱隱聽得濃濃的鄉音。他們沒有消失,只是被時間深埋。



      「異域孤軍」歷經十一年槍口餘生的「生殺予奪」,

      這段歷程固然被視為「兩岸的歷史」的一部分,

      只如今再翹首回顧,來臺義胞與滯留在泰緬邊境的同袍弟兄,

      又無異是站在「歷史的兩岸」,各自想方設去生存下來、又各自吞下滿腹求全的委曲……。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全面撤退至臺灣,但在滇緬一帶山區仍滯留著一支「殘餘部隊」;這支游擊部隊經重新整編後賦予「雲南反共救國軍」番號,並於韓戰(一九五○)及金門八二三戰役(一九五八)於敵後進行騷擾工作伺機反攻。



      .這支殘餘部隊,長期以緬甸邊境做為游擊隊根據地,引發緬甸軍政府不滿,兩度在聯合國提案要求國民政府撤軍;國民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分別於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將滯留於異域(緬、泰、寮「金三角」一帶)的孤軍撤回臺灣。



      .其中自願選擇退役的義胞安置於南投清境農場,以及高、屏地區美濃、里港交界處的滇緬四村等地。由於語言及生活習慣的隔閡,加上耕作收成不如預期導致生計困難,初來乍到的義胞與其他族群(閩南、客家)間的誤會、衝突不斷,險些釀成更嚴重的械鬥事件。



      .這群義胞來臺已超過六十年,其所歷經的故事背景依舊鮮為人知,經過土地放領、高山農業轉型、族群自我意識覺醒,如今這群滇緬孤軍在臺灣各地經營出「四國九族」的少數族群文化特色,更成為國際知名的節慶活動。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六月底,國防部、外交部、僑務委員會等多個單位共同成立專案小組投入清查孤軍軍籍認證事宜,終於將九百四十八位英魂從泰北義民文史館正式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讓這群戰死異域的國軍回到「祖國」的懷抱……。



      走過時代動亂,台海世紀大遷徙後的歲月逐步安逸,時光流動太快,許多舊事都來不及記錄瞬間就消逝。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因此架起《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拍攝千部磅礡紀錄片,再也以細緻紙本補遺,系列出版物無異是豐藏與驅動的印證,給予兩岸文學正面省思。



    專文推薦



      朱延平│導演

      李四端│主播、資深媒體人

      賴祥蔚│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石靜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李儒林�資深媒體人



    推薦序

    異域孤軍七十年 緬懷剛強惟和平 朱延平�導演

    翻閱一段未完的歷史 李四端�主播、資深媒體人

    異域孤軍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離異之域:我家的兩岸故事(四)》──紙上紀錄片的經典之作 賴祥蔚�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輯一 緣起

    前言

    國共內戰不斷退守 反共部隊流離失所

    翻越國界負隅抵抗 孤軍成國軍最後希望

    四國軍事會議介入 明撤暗留力圖反攻

    滇緬衝突不斷 蔣經國主責「國雷」撤軍



    輯二 安置與墾荒

    義胞期待來臺安置 「成功嶺」落腳寶島第一站

    續任軍職者歸陸總部管轄 幼年兵投入特戰訓練

    解甲者歸田:開山打林的清境農場

    滇緬四村灘地貧 只能靠「客土闢田」



    輯三 反攻夢醒只求苟活

    開墾挑戰困難重重 唯靠相互扶持度日

    來臺後仍意圖反攻 寄旅人生終要落地生根

    亡者棺材靠店家贈予 就診求醫能拖就拖

    王守信師母創浸信會 四村生存全靠信望愛



    輯四 族群衝突與隔閡

    撤臺義胞坐擁「耕地」 埋下族群衝突導火線

    兩梯次撤回臺灣 龍潭儼如族群金三角

    清境農場與世獨立 滇緬四村則衝突不斷

    閩客、義胞劃清界線 二代也遭同儕排擠



    輯五 轉型與衝擊

    水果進口衝擊市場 高山農業被迫轉型

    公地放領土地私有化 財產變賣後生活丕變

    昔日開墾厭棄砂石 今又因龐大利益惹議



    輯六 現況與發展

    初期通婚仍屬意「自己人」 後期社會問題叢生

    難解慎終追遠思鄉情 隔海遙祭先祖一甲子

    異域故事館帶動觀光 忠貞市場成小型聯合國

    清境農場轉型成功 香水百合聞名於世

    位處偏遠純樸依舊 滇緬四村力圖轉型



    輯七 認同與歸屬

    思念故鄉情懷 保存滇緬傳統風味料理

    為融入主流選擇隱身 如今強調族群自我認同

    不容青史盡成灰 孤軍英靈入祀忠烈祠



    後記









    離異之域──滇緬軍回首故國的掙扎

    李儒林�資深媒體人




      該是成長背景的因素使然吧,幼時生活在眷村總能從報章中看到關於「異域孤軍」的故事;除了報紙每天連載的故事情節外,之後電影《異域》的上映更讓人產生極大的衝擊,彷彿親眼目睹了滇緬邊境孤軍在從事游擊戰役時所經歷的死傷與犧牲。



      每每憶起這段過往,孤軍們都有著「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也因為如此,當得知有機會提筆寫起這段故事時自覺責任亦大;尤其在翻找近代史料、書冊時發現各種版本切入的角度與所記錄的事件經過都不盡相同,自然也成為在梳理這段歷史時的挑戰。



      近期仍然有不少影像紀錄片以滇緬孤軍為拍攝主角,甚至走訪泰北地區訪問過去隸屬國民政府軍隊,如今已成為泰國公民的滇緬游擊隊員;然而,這群曾經在滇、緬、泰、寮一帶活頻繁的雲南反共救國軍、志願軍等成員分批來臺後(民國四十二年及民國五十年分批撤回臺灣)在臺灣各地落腳後的際遇卻乏人關心。直到走訪第一代孤軍及「二代老」(雖為孤軍第二代,但如今也年屆耄耋,所以有「二代老」的稱謂),才勉強拼湊出撤臺後逾萬名孤軍義胞的生活概況。



      多為雲、貴少數民族的孤軍義胞因為語言隔閡、生活習慣與傳統習俗不同,甚至膚色有所差異而被視為「從天而降」的一群人,七十多年來遭到鄰近閩南及客家族群的排擠、猜忌、誤解,甚至引發一波一波械鬥衝突。時至今日,高屏荖濃溪畔「滇緬四村」(屬高雄美濃、屏東里港行政轄區)仍居住著不少孤軍義胞及後裔,但其他族群(閩南、客家、原住民)的移入人口仍寥寥可數。



      著實應證了「終其一生,我們就是一群被孤立的人,在泰緬邊境是如此,到了臺灣也是如此。」這句話。



      這本書從構想到付梓出版前後逾三年,資料的蒐集不易固然是件挑戰,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訪談的過程中有些孤軍義胞驟然離世,也有受訪者急遽失智、失憶,致使前後所描述的內容大相逕庭已無法再考……。



      感謝「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及給予筆者的諸多包容,國防部、軍聞社、退輔會、龍岡忠貞文化園區異域故事館、南投清境農場、高屏滇緬四村各發展協會提供珍貴史料與照片,也對於每一位堅持保存「四國九族」特色文化的孤軍義胞及後代表達敬佩之意;我們所敘述的不只是兩岸故事,更期待透過此次編寫讓後人對這段歷史有多一分的認識與追念。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