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竹構設計:系統性說明工程竹的物理性能、新式接頭及構造系統,剖析世界48個竹建築工法實務經典之作

竹構設計:系統性說明工程竹的物理性能、新式接頭及構造系統,剖析世界48個竹建築工法實務經典之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804511
格諾特•明克
張正瑜
易博士出版社
2025年9月27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9864804511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6 x 19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不歸類


  • 藝術設計 > 室內設計 > 空間設計/佈置













    竹子擁有韌性高、重量輕、生長快速、固碳能力強、碳足跡低等特性,

    為符合SDGs多項目標,建築設計界廣為推行的永續建材。



    台灣擁有豐富竹子資源、量產穩定,

    近年可看見台灣在地實踐者以竹材回應對土地與環境的關懷成果,

    例如構竹林鐵新銳展、花博竹跡館、長榮大學長榮堂。



    竹材自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世博大放異彩以降,

    深受歐美建築師關注,也成為國際認可的高性能建築材料。

    如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新加坡未來城市實驗室、劍橋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等校皆投入工程竹產學合作。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銘顯�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甘銘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江益璋�德國工程博士、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許倍銜�臺灣竹會理事長、陽明交大建築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冠帆�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技師

    陳建同�與木製研負責人

    高小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葉育鑫�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暨負責人、2022~2025 年兩屆「島嶼構竹」策展人、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

    楊恩達�建築人手札創站人

    蔡孟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劉昭明�悅山工坊負責人



    21世紀建築轉向生態、風土與節能,繼木構之後,竹構造成為既傳統又前衛、在地又國際、工藝與科技兼具的受矚目建材。本書正是進入此領域的重要敲門磚。─王銘顯



    《竹構設計》從材料特性到國際實例,全面展現竹材在永續建築中的應用價值。對台灣建築專業社群而言,本書不僅是實務指南,更是推動在地材料創新與低碳轉型的重要啟發。─江益璋



    本書涵蓋面向完整,呈現和竹構建築相關的知識,從竹的生態到材料與加工面向,加上竹構造的系統性知識,並輔以大量案例,是學習竹構建築的優良讀物。─許倍銜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時代,竹材以高強度、低碳足跡與自然美感,成為永續建築的關鍵材料。本書從結構與設計專業的視角,結合國際案例與技術解析,揭示竹構如何同時滿足安全、效率與美學,並為專業者提供實踐指南。這不只是一本技術書,更是一本讓我們重新看見──結構之美,源自材料本質的前瞻之作。身為原型結構的負責人,我大力推薦本書的專業與結構美學!─陳冠帆



    台灣的竹林資源豐饒,但從製造觀點來看,竹材作為建築材料確實具有挑戰性。這幾年在林業署推動下,做了許多有趣甚至帶有實驗性的嘗試。本書內容扎實,作者從材料本質思考,並結合各國智慧與工法,描繪兼具力學與工藝巧思的竹構造。相信此書能為台灣竹建築發展帶來重要助益。─陳建同



    《竹構設計》是目前探討竹建築最具系統性的一本專書,具深厚理論研究與實務的應用價值,並為永續建築材料的設計提供重要參考與啟發。─高小倩



    竹子一直提醒我們,建築不必只是消耗資源,它也能與自然共生。從雲林農博、島嶼構竹、石壁竹創森,到八仙山自然構築與長榮堂,台灣實踐者以竹回應土地與環境挑戰。本書作者系統梳理竹材特性、工法與全球案例,既是入門指南,也是專業深化的重要經典,將成為更多人理解竹構築的起點,開啟台灣與世界對話的可能。─葉育鑫



    台灣雖擁有豐沛竹材資源,但竹構長久以來缺乏政府單位與認證機構提供科學依據與施工規範,始終難以正式登入專業建築領域,尤其更難出現在公共建築。此書以嚴謹資料整理,涵蓋竹材植物學特性、結構力學數據與國際規範,並凸顯快速生長、碳封存等永續優勢,呼應台灣推動低碳政策的方向,盼藉由此書,啟發台灣建築更多的想像與努力。─楊恩達



    在永續循環的理念下,竹材因其韌性佳、生長快速與高吸碳等特性,已成為回應時代需求與環境挑戰的重要材料之一。然而,竹構造在施工技術與結構性能上的應用,仍因不甚普及而面臨一定的發展限制。本書透過詳盡圖文說明,從竹材特性、構造工法到設計實例,系統化呈現竹構造應用方式,內容豐富且具實用價值,值得推薦。─蔡孟廷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即使像我這樣在竹產業深耕多年、對竹材料製造、裝置建築與室內應用皆有涉略的人,也覺得十分值得學習與借鑑,是一本極佳的竹材應用專書。─劉昭明







    本書為具代表性的竹建築經典著作之一。

    由德國自然建築學者格諾特•明克撰寫,系統說明竹材特性、乾燥養護及保存;

    集成材、接頭及不良設計改善對策、新式接頭系統、構造元件系統,

    全彩呈現大圖、平面圖、設計圖、結構細部照片。

    自1995年初版以來,已增訂至第三版,為國際多所院校列為參考用書。

    在永續建築、在地設計與國際視野並進的當下,

    本書為建築師、結構技師、營建技師和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個掌握竹材與實踐應用的捷徑。

    ?


     





    第1部分 竹構造建築物的技術





    推薦序


    葉育鑫|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在台灣推動竹構築的這些年裡,我常常被問到:為什麼要選擇竹子?它是否真的能成為符合現代建築規範、耐久而安全的材料?我的答案一向很直接:竹子不只是材料,它是一種通往永續的路徑。


    竹子的韌性與輕盈,使它在結構上展現出與鋼、混凝土完全不同的可能性;快速的生長週期與四倍於木材的固碳能力,則讓它在氣候變遷時代,成為極具前瞻性的建材。對我們而言,竹構築並不只是形式上的自然意象,而是一種回應土地與環境的責任感。從雲林農博的臨時展館、策展性的「構築林鐵 / 島嶼構竹」、以社區與森林療癒為題的「石壁竹創森計畫」,到山林裡休閒設施硬體改建的「八仙山自然構築計畫」,以及學院場域的長榮大學「長榮堂」,這些案例展現了台灣竹構築在不同場域中的多重實驗與實踐。它們共同回應了當代最核心的提問:如何透過建築,讓人類在城市、鄉村與自然之間,重新找到和諧的關係?


    然而,要真正將竹材納入建築體系,必須跨越龐大的知識門檻。台灣雖有豐富的竹資源,但從砍伐、乾燥、保存、接合,到與法規、工法的銜接,每一環都需要嚴謹的研究與實踐。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本由德國自然建築學者格諾特•明克(Gernot Minke)撰寫的《竹構設計》格外重視。


    自 1995 年初版以來,本書歷經三版增訂,持續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麻省理工學院(MIT)、新加坡未來城市實驗室等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引用,並成為教材與參考書。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完整梳理竹材的物理特性、保存處理與接合技術,更在於收錄全球三十餘件竹建築案例,讓我們能夠從傳統工藝到現代工程的實踐中,看見竹材如何跨越文化邊界,進入國際建築的舞台。


    書中的第一部分,從竹子的植物學基礎談起,進入乾燥與防護方法、耐火與抗震性能的實驗,再到工程化竹材與接合系統的多元探索。這些知識對台灣的專業者極為重要:在我們面臨潮濕、多雨與地震頻繁的環境時,如何確保竹材的安全性與耐久性?如何在建築設計、結構規範與施工細節上,找到合理而可靠的解答?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系統化的參照。


    第二部分的案例,更是竹構築者的靈感寶庫。從印尼峇里島的綠色學校與拱穹建築(The Arc),到哥倫比亞的橋梁、墨西哥的遊牧博物館,再到歐洲的低耗能竹屋、德國的商辦大樓,這些作品證明了竹材不再只是鄉村、臨時或手工藝的代名詞,而能成為城市基礎設施與大型公共建築的骨架。這些案例不僅展現技術的可能,更啟發我們:竹子能否在台灣的都會環境中,扮演新的角色?


    對我而言,本書最迷人之處,不只是知識的完整,而是它所散發出的跨文化對話感。竹子雖根源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但透過國際研究與設計實踐,它被重新定義為一種「全球建材」。它提醒我們,台灣的竹構築既需要回望在地文化,也應該勇於與國際接軌。


    作為竹構築的實踐者與推動者,我深知這條路不容易。竹材仍然在耐久、法規、產業鏈等面向有許多挑戰,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一本像這樣的經典著作,作為我們與世界對話的基礎。它既是入門的指南,也是專業深化的依據。


    當下,永續建築與在地設計已經不是口號,而是必須落實的責任。本書讓我們看見,竹子如何在技術、文化與美學的交會處,展開多重的建築想像。我相信它不僅會成為建築師、結構技師、營建技師的知識工具,也會是每一位渴望以建築回應時代的人,值得細讀的一本書。


    竹子生長迅速,卻需要世代傳承的智慧去善用。願這本書,能成為更多人理解竹構築的起點,也為台灣的竹建築開啟更寬廣的未來。






    其 他 著 作